冷静应对金融危机  实现央企科学发展

 

中国第一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宋占江

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经济下滑压力巨大的严峻形势下,2008年一冶完成营业收入85.35亿元,实现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42.22%;2009年预计营业收入将突破100亿元。但是,中国一冶也深刻地认识到,能否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冷静分析思考国际国内行业形势,紧跟中央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把企业的事情办好,从而履行央企责任,为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作贡献。

金融危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市场营销经受严峻考验。当前国内各钢铁企业投资放缓,项目缓建或停建。这给冶金施工企业造成严重冲击,突出表现在:有的工程项目已经停建或缓建,即使在建的项目,业主受经济大环境和资金影响,也降低了对工程建设速度的要求。

在建项目资金回笼难度进一步加大。受金融危机影响,业主方普遍资金紧张,拖欠工程款的情况更加严重。资金链的滞阻形成工程材料款等一系列资金的支付困难,影响了正常施工。

加大了海外项目的风险。目前,一冶海外在建项目和出口业务合同额累计达100亿元人民币以上,项目所在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社会经济蕴藏着不稳定性、汇率变动等风险因素也在加大。

由于建筑业是微利行业,竞争激烈,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使原本盈利微小的建筑业处境更加艰难。

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与措施

一是要开展增强信心、共克时艰的教育。困难面前,信心是金。今年,一冶的经济形势将更为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教育职工正确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既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又要正视困难、居安思危。应该看到,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及时采取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一系列措施,必将给一冶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今年,一冶在手任务合同额超过160亿元;第一季度,完成企业营业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49%。在非常困难时期能够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更加坚定我们企业持续发展的信心。

二是要深化改革改制,保证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面对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现状,一冶必须加快以冶金建设工程为主向以非冶金建筑领域的转变;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电力、化工、铁路公路、隧道桥梁、市政民用、保障性住房、中心城市经济圈等非冶金高端行业延伸,积极拓展建筑市场。

同时,在当前现金流运转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建筑工程运营新模式。由单纯的工程承包施工向BT(建设—转让)项目等运营模式转变。今年,一冶首次承建武汉市66亿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BT项目,参与了武汉市政府回购的汉阳区46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设任务,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提高了综合盈利水平。加快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近年来,一冶加强海外营销工作,取得突出业绩。目前,一冶海外工程新签工程项目达17个,合同额为83.8亿元人民币,缓解了一冶国内开工不足的巨大压力。稳固房地产开发板块,加大现有房屋销售,为后期项目滚动开发提供资金保障;利用政府优惠政策,积极参与武汉市旧城改造项目。加快发展钢材深加工及装备制造板块,开发压力容器、船罐、桥梁、大型场馆、超高层钢结构等工程产品。扩大施工机械设备租赁经营业务,今年要尽快实现由内部服务型向社会租赁转型,力争实现进入国内同行业前3名目标。

其次要抓紧资源整合。一冶对现有资源、人才、专业、资质进行整合,采取收购方式将原来中国一冶参股的冶建安装公司、建筑安装公司、地基基础公司转变成为一冶控股子公司,积极申报国家建筑工程总承包(EPC)特级资质,为一冶顺利进入高端建筑市场创造条件。

三是要推进精细化管理,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按照一冶《项目管理手册》,对工程质量、安全、成本、利润、资金运作、劳务分包等严格考核;完善内部工程定额标准,改进项目成本下达滞后状况;设计或引进项目成本快速精算软件,形成快速的项目成本测算能力,实现项目成本预先下达,立标于前,准确科学,管理有据,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完善项目资金、采购和合同“三集中”管理。结合项目的不同情况,研究资金预缴比例与同项目进度的对应关系,解决好资金回调和确保现场工程进度的矛盾;完善财务人员统一派出机制和考核机制,使资金监管和成本预警职能落到实处;要在以成本为考核中心的基础上,建立项目间接费及管理费管理评价方法及体系;精细管理,增强员工危机意识,勤俭持家,节约办厂。

四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近年来,一冶每年以总营业收入的2%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一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产品主要体现在地下空间、船罐、工业炉窑三个方面。

地下空间支护技术:一冶在地下空间支护技术方面已拥有10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31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的地下空间支护工程中成功得到应用。LPG(液化石油气)运输船液货罐建造技术:一冶开发出了大型全压式LPG运输船液货罐建造技术,攻克了液货罐建造中多种合金新材料的选用、车间制造和现场安装工艺、新型材料的自动焊接工艺及整体热处理工艺等技术难题,形成一套完备的大型全压式LPG运输船液货罐建造工艺。炉窑技术:一冶建成了国内第一座7.63m焦炉、第一座6.25m捣固式焦炉、亚洲最大的硅钢环形加热炉。

在专业技术理论创新方面,一冶形成一系列成果,主要有:钻孔后注浆连续墙、信息化建设、LPG船罐、环保炉窑项目分别成为财政部的国家级研发项目,工字形连续墙等3项获得财政部国家级研发项目的产业化奖励项目;省部级工法以上工法有38项;主编2项国家级标准,参编3项国家级标准;申报专利114项;获得国家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2项,省部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3项。

2008年,一冶公司通过了中冶集团科技创新型企业验收,同时荣获武汉市知识产权先进企业称号。今年,一冶技术创新工作要前移,依托中冶集团在一冶的炉窑、岩土、混凝土3个技术研发基地,选准课题,积极与相关院校合作,力争取得新成果;要努力实现“五化”: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化的核心技术产业化、产业化的核心技术标准化、核心专利技术成果化、产业化的核心技术品牌化。同时,加大产、学、研的结合力度,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化,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转化。

五是要干好在手工程。要认真履行合同,维护诚信企业形象;要做到“一个深入”、“两个服务”、“三个延伸”:即深入现场,服务业主和分包方,向供货商、设计院和下道工序延伸;抓好质量与安全,要特别提高深坑、高空、电气、用火的防范级别,要加强对危险介质和压力管道、重要结构等工程的过程控制,严格履行自检、互检和专检责任制,做到工程验收一次达标。(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1)

上一篇:铁矿石谈判日韩缴械 中方孤军独守
下一篇:中国十九冶崇义立交桥和天府大道延伸段工程隆重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