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抵御“严冬”――中国一冶应对危机纪实
抵御“严冬”
――中国一冶应对危机纪实
中国一冶 胡以军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一冶没有唉声叹气,而是凭借他们此前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打造起来的施工总承包、钢材深加工、机械租赁、房地产开发四大支柱产业,冷静客观地审视大局,将自身的优势最大发挥化危机为商机。
2008年,一冶各项经营指标再创新高。全年完成营业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37%。新签合同135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润突破亿元,同比增长42%;
2009年,一冶再次加码,将营业收入目标调高到了百亿元大关。目前,一冶在手合同总价值超过200亿元。今年1~5月,该公司完成营业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73%。
“冬天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
“冬天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
一场牵动全体员工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在一冶全公司广泛展开。2008年11月6日,一冶党委召开专题会议,专门研究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苑玉成在动员大会上说:“2009年很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最大、挑战最严峻的一年。充分认识经济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将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做好一切‘防冻’措施,做好长期‘过冬’的打算。”
2009年1月16日,一冶召开年终工作会议,再次全面部署“越冬”工作,从扩大市场、精细化管理等8个方面,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教育和动员广大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一冶各单位、各项目经理部、分公司、机关各部门积极响应公司总部的号召,立即行动起来,层层召开动员大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查找问题,制订对策,加大企业转型力度,拓展企业生存空间,切实精打细算,降本增效,挖潜降耗,打响了一场抗击经济寒冬的攻坚战。
向海外市场突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趋深入,以及国内冶金建设市场的日趋饱和,在海外市场摸爬滚打近30年的中国一冶深深认识到,海外市场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南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的基建市场潜力无限。一冶要度过当前的经济危机,要做强做大,成为国际化的大公司,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市场突围。
为此,一冶制订了“立足国内,面向海外,实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条腿同步走路”的战略方针,进而确立了“以利比亚市场为依托,积极开拓非洲市场;以巴基斯坦、印度市场为基地,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以沙特市场为重点,积极开拓中东市场和美洲市场”的战略格局。与此同时,一冶不断深化海外市场经营管理体系,切实加强海外营销队伍建设,密切同知名企业的合作,有效地增强了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
印度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钢铁行业的发展势头很猛。早在2005年,一冶就开始进入印度钢铁市场,相继承接了ISPAT公司198m2烧结机工程,JSW公司的3号、4号焦炉工程以及ESSAR集团2200m3高炉工程。这几项工程完成得相当漂亮,业主十分满意,使一冶在印度钢铁行业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危机到来后,一冶进一步扩大在印度的工程建设,目前已开始前期施工的印度电钢公司220万吨钢铁建设项目,一冶将在其中承担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和公辅的全系列项目建设任务,除去主材,合同总额达18亿元。这单合同是中国公司在印度冶金市场承揽到的最大的一项合同。
截至2009年5月,一冶在海外设有4家分公司,在14个国家有在建项目和出口业务,在手海外合同订单总价值近80亿元,仅利比亚房建项目就达58亿元。一冶大海外战略格局雏形已经初现。
强势介入城建市场
全球金融危机阴云笼罩,冶金建筑市场低迷不振,如何在中央“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方针中化“危”为“机”,另辟蹊径?
一个大胆决策在一冶领导层中形成:运作BT项目,向武汉市地铁、道路、桥梁、保障性住房等城市建设市场进军。
BT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投融资模式,是一种“交钥匙工程”,即社会投资人垫资进行建设,项目完工后,由政府予以回购。该模式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项目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08年12月28日,武汉市召开城市建设BT项目推介会,推出13个项目,投资额高达360亿元。一冶意识到,这将是进入武汉市城市建设领域的极好机会。该公司迅速召开高管会,成立武汉市城区重大交通BT项目建设工作专班,集中力量进行跟踪。
在中冶集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今年2月16日,一冶与武汉市就合作开发城际轨道交通、保障性住房和武汉市政BT项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谈,并达成共识。
3月28日,一冶与武汉市汉阳区政府、中国农业银行正式签署意向协议,3年内汉阳区46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将由一冶建设,投资额接近100亿元。一个月之后,一冶又与武汉市签署了《武汉市二环线汉口段工程投资建设(BT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工程合同额53亿元。4月28日,该工程正式开工,开启了一冶进军BT项目的新篇章,标志着一冶近年来积极探索主业转型,改变单一的施工模式,向投融资经营管理过渡,向建筑业的上游、价值链的高端拓展,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做精做强钢材深加工产业
作为当代的“绿色建筑”,钢结构建筑已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国家也在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开发和应用。因此,钢结构制作这一新兴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冶及时捕捉商机,投资1.7亿元建成了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钢结构制造基地,年产钢结构15万吨;与广西防城港务集团合资组建了年产30万吨,以重型钢结构、港口机械等为主要产品的中一重工有限公司;在广东佛山建成了年产能10万吨的冶创金属制品公司。
一冶的钢结构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一冶年制作钢结构2.7万吨,2007年制作3.7万吨。危机到来后,一冶加大了钢结构制作力度,2008年制作量达8万吨,今年的目标将直指10万吨。目前,一冶钢结构制作产品订单已排到年底。
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一冶钢构公司先后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鸟巢”钢结构焊接组装、武汉新火车站钢结构制作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同时,其产品扩展到挪威、土耳其、印尼、巴西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打造出了LPG船罐、大容积球罐等知名品牌,其中,LPG船罐制造拥有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08年9月,一冶钢构公司接受了武汉火车站工程1300吨埋具的制作任务。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一冶钢构公司顺利完成了这批结构复杂、精度要求极高的制作任务,获得了业主和总包方的信任。2008年12月,在金融危机继续深度蔓延的时候,总包方又将7300多吨钢结构交给一冶钢构公司制作。一冶在2个多月的时间内,按期完成了制作任务,业主和监理检验合格率达100%。
培育机械租赁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危机到来后,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给机械租赁业务提供了较好的市场机遇。近年来,一冶斥巨资不断购入各种吊装设备,先后添置了日本神钢200吨履带式起重机、美国马尼托瓦克300吨、450吨、600吨、750吨履带式起重机等,起重机械实现了1000吨级以下系列化配置,具备了承担整个大型项目整体吊装作业的实力。一冶吊车拥有量在全国机械租赁行业中进入前三强。这为一冶在危机中扩大机械租赁奠定了基础。
凭借精良的设备和优质的服务,一冶起重设备逐渐从冶建市场走向电力、石化、市政、路桥乃至核工业建设工程市场。2008年,一冶机械租赁在重庆吊装4个重达400吨的液化石油气储罐,在河南承揽“南水北调”穿黄隧洞盾构机安装工程,完成南阳“南水北调”跨河大桥吊装工程,以及陕西神木天元、内蒙多伦乙烯等化工工程项目。在武汉市,一冶机械参建多个重点市政工程,相继进入武汉地铁第一站———范湖站工程,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工程,长江隧道南岸出口连续墙工程,“川气东输”穿长江北岸入口和南岸出口工程,天兴洲大桥以及二七路长江大桥等工程。如今,一冶机械分布于全国各地,还于2008年11月首次走出国门,参与印度ESSAR集团高炉工程施工。
2008年,一冶机械租用率达到80%,年营业收入达6000万元,利润上千万元。
积极投身房地产开发
依托主业,拉长产业链,实行多元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战略,是一冶近年来的经营目标。房地产开发作为一冶转型的重要突破口。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渐成气候。2008年,一冶房地产开发实现营业收入8000万元,实现利润1300多万元,预计2009年将实现营业收入5亿元,实现利润6000万元。
2005年,一冶积极联合中冶南方、武汉海思房等公司,组建了具有一级资质的大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冶新奥(武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大举涉足房地产业。几年来,该公司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房地产开发百强企业和武汉市房地产开发50强、武汉市房地产销售前50名企业。
去年底至今年初,一冶利用楼市低迷、土地价格回落的良好契机,通过竞买等方式先后购置黄石、安陆、阳逻等地500余亩土地的开发权,积极进行战略土地储备,为下一个经济周期的到来打下扎实的基础。
目前,中国一冶正在制订2011~2015年5年发展规划。一冶具有竞争力的四大支柱产业,将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②
上一篇:鞍本联合陷入僵局 鞍-攀重组方案已上报国资委审批 下一篇:中钢协声明坚决反对两拓合资垄断铁矿石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