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来安县水环境综合治理。

2016年,中冶华天主编/参编国家(行业)标准17项,其中:国家标准13项(其中主编3项),行业标准4项(其中主编2项),今年在手主编国家标准数量为历年之最;

2016年,中冶华天专利申报量突飞猛进,由去年的集团子企业中的第13名跃居为第一名;

2016年是中冶华天历史上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最多的一年,并首次成功申报江苏省科技项目;

2016年,中冶华天自主研发的离心自吸混合式倒伞型曝气机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了近二十年来国家级科技奖项零的突破;

2016年,中冶华天搭建起“六院六研究中心两站一依托单位三中试基地”科技创新平台,中国中冶水环境技术研究院和中国中冶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双双落户中冶华天;

2016年,中冶华天科研重点课题研究在市场开拓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河道异位治理及生态修复工艺及装备开发”课题继签订来安水环境综合治理8亿元PPP项目后,今年又获博望河道治理EPC2.5亿元合同、马鞍山水环境综合治理34亿元,并正在跟踪超过百亿的河道项目。

中冶华天科技工作在2016年实现了多个突破,这些突破来自于华天科技人员的不懈追求和潜心钻研,来自于华天领导班子的顶层设计,来自于华天的研发理念,来自于华天的研发选题。

顶层设计引领科技创新

顶层设计是个纲,纲举目张。2016年初,基于对现状和未来的思考,中冶华天提出“四狠一降一补”,即“狠抓市场开发、狠抓高端人才引进、狠抓设计质量提升、狠抓高风险客户工程欠款回收、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力补科技工作短板”,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抓手。对于科技型企业,人才是关键,中冶华天的重大研发成果均得益于大举引进的高端人才的支撑。中冶华天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在重点部位配置相关专业高端人才,以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为带动,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在中冶华天六个专业技术研究院的平台上,近两年实施人才登高计划过程中引进的高端人才,与中冶华天现有的各类专家、技术人员一起迅速融合形成合力,按照研发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思路承担科研开发项目,促使今年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大踏步前进,涌现了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研发成果。按照既定部署,将力推“21135” 人才登高计划,力争达到200名博士、1000名硕士、1300名本科生、500名大专生的人才比例结构,续写“二次创业、跨越发展”的精彩篇章。

中冶华天为更快融入南京科技“朋友圈”,2016年成立了科协组织,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科协委员会,康承业董事长任科协主席。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为各项科技工作的开展和创新文化的培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冶华天今年首次开展科技创新月活动中,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组织相关专业研发人员到河道治理现场观摩活动,活动报名通知在内网发布后,广大科技人员以超乎想象的热情积极响应,不到半小时就报名人员就满额。9月份,中冶集团对中冶华天承担的重点研发项目阶段性检查活动中,集团领导对于中冶华天员工饱满的工作热情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先进理念助力科技创新

“对所有人的任何质疑从原理开始解释”,这是中冶华天智能化高速码垛机机器人研发团队核心成员石海军博士对项目负责人卫卫的描述。对于首次以工业机器人概念进行开发的研发团队而言,身边人的不理解和质疑从未间断,如何说服别人,如何肯定自己,必须从原理分析入手,就像搭建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需要作广泛的调研和技术基础分析,这种不只做设计层面的分析计算和设计,而是从原理入手的研发思维成为中冶华天科技成果取得新突破的直接原因。

科研工作者从事研发工作要从项目的基础研究做起,中冶华天近两年大举引进各专业高端人才,就是要促使研发工作脱离以前单纯设计的模式,向设计的前端即原理开始研发,要彻底将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支撑性原理弄明白,做到知其所以然。研发从原理入手的指导思想,让华天的研发成果呈现令业内广泛关注的新突破。中冶华天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詹茂华这样说。

行业通用机器人承受载荷200公斤就算重载荷,中冶华天研发的机械手在正常工作状态时承受的载荷重达1吨,如何适应超大载荷?如何精准实现每次动作?研发团队从原理入手的新思路是这样的:独创多组并联机器人的架构以协同动作方式适应超大荷载、长线程精准定位的机器人运动和姿态;采用吊臂式机械架构,极大地消除及补偿运动构件之间的间隙;整机采用高刚度设计,严格控制构件承载条件下形变位移及采用适当变形协调措施作为机构运动定位保障的基础;采用前端水平姿态调控机构,保障移送运动过程中前端的位姿准确度和位姿重复性;采用独创的带行程补偿组合双缸驱动技术,以取得大范围规格条件下机械手前端不同规格灵活的精确反码变位。

基于此,中冶华天研发的智能化高速码垛机机器人实现小型材高精度位置控制下的高速码垛,极大改善了轧线与精整区产能的匹配,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型钢的包装质量,提升投资效益,对钢铁企业降本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体现出中冶华天作为中冶集团“棒型材”国家队第一梯队的研发实力。

研发选题融入科技创新

为促使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中冶华天坚持科技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为落脚点,瞄准世界前沿,深度融入“互联网+”技术,构建起钢铁冶金、环境能源、房建市政、工程咨询、康养产业等业务与互联网跨界、融合、连接所有相关信息的发展模式,中冶华天的科研开发工作从选题这个源头抓起。

今年年初,科技发展部门与负责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部门紧密对接,了解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业主迫切需要的技术,了解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将研发课题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奠定基础。不局限于此,作为市场需求研发课题的有效补充,中冶华天各研发团队也深入思考市场未来的需求,积极完善现有的研发成果,尝试用前瞻性的技术成果创造出有需求的市场。

基于对研发项目的正确选题,科技成果真正成为中冶华天专利的源头活水。智能化高速码垛机机器人项目前期研发成果申请专利84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11月28日,中冶华天自主研发的动态式底层曝气装置问世。至此,在短短四年半时间里,中冶华天成功将世界上表曝(倒伞、转碟)、底曝等三种曝气工艺装备从根本上进行了颠覆性的创新,并成功将部分专利技术转化成产品投入工程应用。其中离心自吸混合式倒伞型曝气机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这是我国原创曝气技术装备取得的唯一国际专利,2016年又获得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同时,中冶华天还凭借独占鳌头的技术优势主编了《多功能高效曝气装置》行业标准和《污水处理用旋转曝气设备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与倒伞、转碟相关的曝气设备专利有1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与底曝相关的三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据统计,截至11月底,中冶华天新申请的667项专利中,直接源自于各类研发项目的专利申请量达60%。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中冶华天,2016年科技创新已是精彩纷呈,2017年的布局更有看点有重点:聚焦国家级平台建设,聚焦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继续寻求自我突破。

战略就是机遇,机遇不容辜负。华天人甚为清醒这一点。正如康承业董事长在中冶华天第三届科技大会上所强调的,华天要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企业,积极主张“崇尚创新、不怕失败、敢为人先、宽容挫折”的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勇于超越、争创一流、勇攀高峰、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形成“人人关注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良好氛围。广大科技人员咬定青山不放松,正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思想自觉,义无反顾前行,为迎接新一轮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更加稳健更高质量的增长准备着。 (作者单位:中冶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