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华天装备制造(中试)基地。

战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方向盘,顶层设计始终是发展战略的关键命题。2016年,在中冶集团“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建设之路”的战略定位下,中冶华天坚持“五五”发展格局,将自己定位于“是以科研、设计为龙头的城市与产业发展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工程项目投(融)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商。以高新技术和智能管理服务为主,积极拓展具有持续稳定现金流的运营业务,在钢铁冶金、环境能源、房建市政、工程咨询、康养产业等五项业务方面,为客户提供全流程、全功能、全生命周期服务”。

一年来,中冶华天坚持“四狠一降一补”,即狠抓市场开拓、狠抓高端人才引进、狠抓设计质量提升、狠抓高风险客户欠款回收,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力补科技工作短板,六项工作同时发力、齐头并进,企业发展逆势上扬,全年工作实现“四个突破”,完成了自1962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转型。

市场开发的突破

中国五矿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国文清在中冶集团10月11日召开的市场战略和布局推进会上指出:“对于这些好的‘一劳永逸’的‘长线’产品,在日益增多的实力雄厚竞争者竞相进入并加速跟进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长拉短钓’,以加快、加快、再加快的速度持续发力,从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全力抢滩布局‘跑马圈地’,多样化业务领域、做大业务规模,大幅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占有率。”

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冶华天树立了“一切问题、一切工作都应该在推动市场开发工作中去解决去完成”的观念,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快’就是‘对’的唯一标准”为市场开发工作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自身在环境能源、房建市政、工程咨询、康养产业等领域具有的专有技术、高端人才、核心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生产运营、资本运作等全产业链一体化能力,大举挺进水环境治理及管网运营、康养产业、固废危废处理、城市直饮水、城市绿色供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建设、土壤修复等战略性新兴市场,全面推进业务转型升级,持续创新商业模式。先后与北戴河新区、秦皇岛、深圳大鹏新区、马鞍山、寿光、六安金安区等地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承担了有关城市与地区的工程技术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和城市运营服务。2016年11月18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在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正式成立,中冶华天负责打造“中冶•北戴河新区国际健康城核心功能区”,以高端、智慧、生态低碳的复合型新区开发为主题,构建势能与动能有机结合的国家级医疗健康产业体系,标志着中冶康养产业市场开拓取得新突破。与此同时,积极与兄弟企业结对子,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达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中冶华天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机遇,加强海外市场开拓力度,聚焦重点领域,集中发力,大力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中冶华天在钢铁冶金板块首次签约越南、伊朗项目,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进入科威特、斯里兰卡、埃塞俄比亚、埃及、安提瓜等“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为打造中冶海外品牌添砖加瓦。

中冶华天树立了“市场开发系统只有运动员,没有专职裁判员和专职教练员”这一理念,组成了由国内市场开发部、海外事业部、区域分公司与专业公司(事业部)共同构成的“立体矩阵式”市场开发模式。公司领导、高级顾问13人中有11人按分工直接负责市场开发工作。其中,位于施工总承包、传统咨询设计、工程总承包等层面的市场开发工作由公司副职领导直接负责;位于工程建设服务商、产业发展服务商、城市运营服务商层面的的市场开发工作则由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出击。目前,公司共有27个在市场一线进行运作的经济单元,在40个组织单元中占比达到67.5%。中冶华天精心选调最精干的市场开发力量,按照“人见指标、指标见人”的原则,落实市场开拓责任,努力做大、做强、做透区域市场;同时,以思想作风优秀、践行文化优秀、业务技术优秀、学习能力优秀、工作业绩优秀等“五个优秀”为标准,快速提升市场开发人员的市场运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与政府打交道能力等。

董事长、党委书记康承业在市场开发工作中不仅精心谋划,亲自指导,而且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始终奔波在市场开发工作的最难最急最前端。据统计,在2016年悄然走过的334天里,康承业仅为市场工作就出差147天,走访27个城市,拜访43家客户,东到济南,西至拉萨,南下深圳,北上沈阳……黎明出发深夜归来已成为习惯。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上下共同拼搏,中冶华天2016年预计全年新签合同额将超过180亿元,实现中冶华天历史上市场开发的跨越式突破。

改革发展的突破

2016年6月28日,中冶集团决定将原中冶东方包头院整体并入中冶华天。为实现包头院“半年扭亏、一年崛起”目标,实现南北两地快速协同发展,中冶华天迅速于7月1日成立工作组进驻包头院。由公司两名领导班子成员和主要管理部门干部10余人组成的包头院工作组,已连续在包头工作5个多月。康承业董事长更是在此期间前往包头达13次之多,主持制定《南北两地“六个统一”行动方案》。5个多月来,中冶华天按照“思想统一、观念统一、战略统一、文化统一、制度统一、步调统一”等“六个统一”为工作主线,以“四狠一降一补”为工作落脚点,从企业文化、组织架构、管理流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后勤服务等六个方面入手,对包头院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大刀阔斧的改革。

解决干部和员工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敢于担当的问题,是在包头院实施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使南北两地尽快实现文化统一,进一步推动思想观念转换,2016年7月16日,康承业立足重组后中冶华天未来发展,围绕“企业文化的概念与作用、企业文化可能进入的误区、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的管理方法、企业文化(华天文化)创新”等内容对包头院600多名员工进行培训(面向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在包头院近60年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康承业每次到包头,都要和干部员工进行交流座谈,苦口婆心地灌输新的企业发展理念和中冶华天的核心价值观。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康承业在包头院领导微信群和包头院中层干部微信群中发布的沟通交流信息就有12000多字。与此同时,中冶华天派驻工作组先后多次就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纪检审计管理制度等进行宣贯与指导,促使南北两地尽快实现制度统一。

解决人浮于事、冗员过多问题。中冶华天按照对包头院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要求,快速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加快发展步伐、稳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以不养闲人、不养懒人为原则,按照“跨专业、全流动、高效率、满负荷”的方式统一管理包头院人力资源工作,并按专业实行了一系列“减低加高”举措,同时结合2016年年中对员工的考核结果,完成了40个管理岗位人员的重新配置。包头院员工总数由736优化精简为558人,其中管理部门从96人减少为36人。这些措施保证了管理队伍的精干高效,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解决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吃大锅饭问题。战略重组实施后,中冶华天包头院启动了薪酬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及过程考核制度的编制工作,按照“制度统一”原则,结合包头院实际现状,制定了《包头院清岗计划(草案)》,并在2016年10月下发了《中冶华天包头院工资总额管理实施细则》《中冶华天包头院绩效考核及过程考核管理实施细则》;薪酬制度本着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一基本分配原则,完成了包头院各级、各类、各岗位人员薪酬核定工作,切实做到效益增则薪酬制、效益降则薪酬降。岗位薪酬和绩效薪酬比例从7:3 变为3:7,骨干人员的总收入较重组前增加15%以上。为使每位员工明白自身工作职责及工作目标,确保薪酬发放与绩效考核相统一,2016年8月24日,中冶华天包头院启动了《员工岗位职责和目标考核告知书》的编制工作,通过对16个部门所上报的《员工岗位职责和目标考核告知书》《部门考核实施细则》进行审核后,下发给每位员工,使其充分知晓自身岗位职责,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解决组织机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问题。中冶华天紧跟市场发展变化需要,结合包头院发展特色,对其组织机构、资源配置等进行了持续优化,参照中冶华天职能管理组织架构,设置了6个职能管理部门和10个业务单位。坚持以市场开发为第一要务,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按照“人见指标、指标见人”的原则,落实市场开拓责任,发挥自身既有优势,全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绿色供热、直饮水、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战略性新兴市场;康承业董事长及包头院领导先后带队开展了多项针对政府层面的经营活动。目前,中冶华天包头院的市场开拓能力、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16年,包头院新签合同26121万元,营业收入15700万元,实现利润2200万元;下半年冲抵上半年亏损1910万元,全年盈利290万元,一举实现了“半年扭亏”的目标,为“一年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10月9日中冶集团召开的干部大会暨第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上,国文清董事长对中冶华天与原中冶东方包头院重组后,中冶华天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促使包头院人心思改、人心思进、扭亏为盈、员工面貌焕然一新等积极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

科技创新的突破

国文清董事长指出“科技创新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抓好核心技术升级、实用技术普及、高新技术创新,形成随时掌握主动权的技术优势;最关键的是做到‘天下人才为我所用’,营造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让一切创新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科技创新必须跟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跟提高生产力、竞争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紧密结合,只有这样的科技创新对企业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有实际意义。”

中冶华天是以科研设计为龙头的“人脑+电脑”的轻资产企业,其成败关键在于“人脑”,人的能力上不去其他都将成为空谈。为此,中冶华天牢牢抓住人才这一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以“高精尖缺”为导向,构建起在业内具有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集聚了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科研人才。一年来,中冶华天从4万余份简历中,精挑细选、严格考核,录用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诸多名校的博士、硕士等137人。

中冶华天孕育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研生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2014年以来,中冶华天连续三年召开科技大会,让科技创新为公司发展注入新活力,科技工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气势。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使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形成创新实力“顶天立地”、创新成果“遍地开花”的局面。

培育世界先进技术。中冶华天紧跟科研发展前沿,勇担引领中国棒、型材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责任,按照中冶集团《冶金建设国家队行动手册》要求,以国际视野,在自身优势部位着力打造棒、型材技术“国家队”品牌,加大原创性技术研发。中冶华天独立研发的“水密封环冷机”在马钢得到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冶华天在烧结设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原创的“小型材高速码垛机械手研发”“高刚度小型材矫直机研发”项目已完成设备开发和设备制造及调试工作,并在宣钢现场得到应用,取得极大成功,该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写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引起行业内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烧结烟气活性焦脱硫脱硝工艺及装备开发”“河道异位治理及生态修复工艺及装备开发”等课题也相继取得新突破。

申请专利、发明专利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2016年,中冶华天申报专利数量预计全年将突破660项,申请量在中冶集团子企业中由去年的第13名跃居为第1名,其中,“离心自吸混合式倒伞型曝气机”还获得美国专利授权,这是我国原创曝气装备取得的唯一国际专利,2016年又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了近二十年来国家级科技奖项零的突破。

科技创新平台更加完善。2016年6月15日,中国中冶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中冶水环境技术研究院在中冶华天隆重揭牌,这是继中国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和中国中冶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院成立之后,中冶集团领跑新兴产业的又一发力之举;9月18日,中冶华天获南京市科委批准组建了“南京市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平台的完善为中冶华天更好抢抓市场机遇,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提供了有力保障。

承揽多个外部科技计划高端项目。2016年是中冶华天历史上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最多的一年,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水环境在线监测装备、评价预警系统与治理技术的研制与开发”与省科技厅签订合同;“钢铁工业高能耗工序节能技术与关键装备开发”和“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项目获批安徽省2016年第一批科技攻关项目;“改性生物炭对淋洗修复场地中重金属的稳定化效应研究”获批2016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计划,这是中冶华天首次成功申报江苏省科技项目。此外,中冶华天借力发力,与北科大、北京钢研总院联合申报国家2017年重点专项“长型材智能化制备关键技术”即将进入正式审查阶段,有望实现中冶华天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零的突破。

标准化工作达到历年之最。2016年,中冶华天主编/参编国家(行业)标准17项,其中,国家标准13项(主编3项、中译英1项、参编9项),行业标准4项(主编2项、参编2项),主编国家标准数量为历年之最。同时,还完成了中国中冶《城市内河水环境治理技术标准》《养老宜居环境设计标准》。

科研技术开发成果硕果累累,离不开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技术专家;离不开志存高远,实干强企的青年才俊;离不开锐意进取,上下求索的科研团队。他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他们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将公司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中冶集团提出的‘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建设之路’的战略定位,是我们提升创新能力、技术实力的总体目标和创新方向。”中冶华天首席专家卫卫说,“科学的制度安排、科研平台的构建与优秀人才资源相结合为中冶华天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公司‘21135’人才战略引领下,高端技术人才与钢铁冶金行业资深技术人员科学组合、紧密配合,组成攻坚克难的合成作战队伍,在公司配套政策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取得成功。”

全面转型的突破

“中冶华天的生产经营和思想观念都到了非转不可的程度,市场和产品不转型企业势必会走入死胡同;思想观念不转,企业文化不得到质的提升,市场和产品的转型则不可能持续,企业的竞争力不可能提升”康承业说。一年来,中冶华天以步步紧扣、强有力的战略推动力,远谋近施,围绕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对应的思想观念、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组织架构、市场开发、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持续改革优化,加速全面转型。

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转型。中冶华天之所以能在转型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紧紧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核心要素,坚持不懈抓好干部及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磁场凝聚发展气场,以人才活力提振发展动力。为加快企业全面转型升级,中冶华天提出了“坚定搞好基于员工个人知识转型和企业整体知识(专业)结构调整的企业转型”,以“一起转、不丢下、别落下”为指导思想,引导、帮助、要求员工知识再升华、再补充、再调整,确保员工整体素质、技术储备与公司发展定位相匹配。2014-2016年中冶华天通过三个批次“减低加高”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从钢铁冶金板块转移到其它业务板块470多人,这一举措不仅大大降低钢铁业务板块的无效成本,而且为公司钢铁冶金业务实现业务优质化、高端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与原中冶东方包头院进行战略重组后,人力资源匹配特别是人力资源登高计划等要基于公司新的发展战略布局重新思考,中冶华天将“1793”人才登高计划调整为“21135”,即到2017年底、最迟不超过2018年上半年员工总数为3000人左右,形成200名博士、1000名硕士、1300名本科生、500名大专生的人力资源智能结构。

与之相对应的组织模式创新。中冶华天形成了钢铁技术研究院、节能环保研究院、水环境技术研究院、“互联网+”研究院、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城市绿色供热技术研究院等6个研发机构,冶炼事业部、轧钢事业部、工业环境能源分公司、城市供热事业部、城市直饮水事业部、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街景与美丽乡村事业部)、市政设计研究院(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事业部)、电气工程技术公司(智慧城市事业部)等8个设计研究院(公司、事业部)以及国际工程咨询分公司和水务运营分公司。此外,还有市场发展一部、市场发展二部、市场发展三部、市场发展四部、海外事业部、资本运营与投资管理部等6个直接从事市场开发部门,10个区域分公司。组织模式与五项业务结构合理匹配,推动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与之相对应的规章制度优化。2014-2015年,中冶华天先后将碎片化的260多项制度优化精简为86项,2016年又进一步精简为56项,实现了规章制度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严谨化、严格化。制度的效果和生命力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在于执行、在于守信。为使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中冶华天明确“基于公司价值理念所建立的公司制度任何人都不能撼动”,对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相关责任人坚决按照公司规定予以严肃处理,以此增强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公信力;同时,公司每年都在全员层面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确保制度发挥应有的监督约束效能。

与之相对应的企业文化升级。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2014年初,中冶华天领导团队按照“二次创业、跨越发展”目标要求,对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进行了重新梳理、提炼和提升,经多次专题研讨、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立了以“效率创造价值、品质铸就永恒”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新理念,并于4 月13 日举行了企业文化新理念发布会。2015年1月19日,经公司领导会议多次认真讨论达成共识,将“效率创造价值、品质铸就永恒”企业核心价值观提升为“效率创造价值、创新驱动发展、品质铸就永恒”,在原有基础上直接注入并突出强调了“创新”,至此公司正式形成“8+1”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进一步促使文化理念在广大员工中入脑、入心、入行,中冶华天于2015年8月16日、2016年5月7日又分别举行了不同主题的企业文化推升会活动;同时,还修建了文化沙龙吧和文化广场,打造了企业文化“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展厅、一本画册、一部形象宣传片、一首华天歌、一个网站”,使企业文化转化为一种情怀、一种温暖、一种力量,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轻舟已过万重山。2016年,中冶华天各方面资源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要素、业务技术要素、市场准入要素(三年来申办成功37项资质)均为公司整体转型后的新兴业务全面发力夯基垒台,积厚成势;新签合同额中非钢业务占比将超过90%,足以预示公司在2016年年底可以实现全面转型这一具有巨大发展战略意义的目标。

扬帆远航正当时。中冶华天转型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为公司实现全面转型吹响冲锋的号角。中冶华天将继续坚持“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中冶精神,加快业务转型升级,迈向产业中高端,为“建设美好中冶”走向更高水平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冶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