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十年磨剑,铸造“中冶重器”之抱罐车
    发布日期:2015-07-15
俗话说:“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中冶宝钢技术重型机械的研发制造不仅代表一个企业自主设计的能力,也体现了其核心技术装备的水平,更是一个行业领导者强势生存的基石。
历史的迈进,中冶“重器”填写国产空白
热态钢渣倒驳运输是现代钢厂钢渣处理物流运输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运输方式从钢渣轨道化运输到无轨化运输的变迁正是孕育抱罐车生命的温床。由于钢厂生产线采用轨道化运输,需要铺设轨道,不仅基础投资大,而且工艺流程长,能耗大,不利于环保;而采用无轨化运输,节省了轨道铺设,减少了基础投入,缩短了工艺流程,便于环保控制,优化环境,而无轨化热态钢渣运输工艺的必备设备就是抱罐车,可以说抱罐车产品的推广使用大大优化改进了冶金工厂的冶金渣处理工艺,为冶金渣的物流运输及处理工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抱罐车全名抱罐运输车,也叫渣罐车、渣包车。它是冶金渣运输及处理的专业特种设备,具有抱罐、运罐、翻罐以及放罐等功能,主要用于处理高温约达1300度的渣滓、钢水或其他固态物体。
随着中国冶金工业的高速发展,在80年代中期,宝钢从日本引进了整体式抱罐车,并开始对原有的运输工艺进行改进,继而国内各大冶金工厂也陆续开始推广应用该产品,而抱罐车技术当时主要被发达国家垄断,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国内企业使用抱罐车必须耗用大量资金到国外采购,国内无一家生产抱罐车产品的企业,中冶重机看准了这个机遇,结合国内钢铁企业重组和工艺升级改造的契机,认为采用抱罐车的新工艺能带来广阔的市场。
从1995年开始正式开始研发国产化的35T整体式抱罐车。经过结构设计、系统设计、结构件制作、备件采购、管路布置、整车组装、试车运行……历时一年、1996年,第一台国产化整体式抱罐车正式下线。“中冶重机”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国产化率达到100%的整体式35T抱罐车的诞生一举填补了国内生产抱罐车的空白。从此,自主研发抱罐车走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使得抱罐车整车的制造、维护成本大大降低。
研发团队术业有专攻,创新不停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很多企业愿意在设备和技术上投入大笔资金,而中冶重机在研发队伍的建设以及研发人员的培养上倾注了全部心力。“善用人者得天下,术业需要有专攻”,中冶研发梯队代代相传,梯队配置合理,人才培养根据个人情况细分侧重点,机械、液压、电器研发小组新老交替,以老带新,对待技术经验和设计经验,老员工从不吝啬和保守,将自己的研发心得、经验和年轻研发人员进行分享,鼓舞年轻研发人员的士气,凝聚新的技术力量,同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允许失败,不简单的以成果来论英雄,对于创新的理念、思维从不固化,正是这种创新机制不但激励了产品开
发人员的创新欲望,而且引导了研发人员开发出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从90年代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整体式35吨抱罐车至今的10余年中,研发团队坚持不懈、自主开发,如今已涵盖整体式抱罐车、铰接式抱罐车、拖拉式渣罐运输车、组合式抱运罐装备等四种工艺和装备技术,而其所适用渣罐最大容积已达到25立方,载重达120吨,同时形成专有技术20多项,抱罐车的等级也从35T、45T、50T、60T、70T、80T、100T发展到了亚洲最大吨位110吨级,这也是重型机械分公司继2008年成功研制了当时国内载重量最大的100吨抱罐车后的又一历史性突破,充分彰显了研发团队创新不断,勇攀高峰。
“重器”不断铸造升级,市场影响远播海外
90年代后期,新型的铰接式抱罐车进入了国内各大钢厂,相对于原有的整体式抱罐车,采用铰接式车体结构的抱罐车,具有更多的优势。中冶重机紧紧跟随市场的走向,于2006年开始研发新一代的铰接式35T抱罐车。从前期的现场测绘、力学分析等等,再经过结构设计、系统设计、结构件制作、备件采购、管路布置、整车组装、试车运行……第一台“中冶重机”铰接式35吨抱罐车正式下线。新型的铰接式抱罐车具有转向灵活,转弯半径小、可进行±75度的折腰转向;采用液力传动技术、动力换档、无级变速,具有运行平稳、安全可靠等特点;驾驶室在前车架中央布置,并具有双向驾驶功能,保证了在前进和倒退、工作机构操纵等任何工况下,驾驶员的视野开阔;工作机构具有0-180度翻罐功能,并可进行离车敲罐,具有可以彻底倒净罐内钢渣能力等特点。新型的铰接式35T的出现,将渐渐取代35T整体式抱罐车,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
2007年中冶重机中标某钢厂的2台100吨级抱罐车的制造业务。虽然中冶宝钢技术有多年制造抱罐车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但由于该车吨位超大,是属于国内首创,对于公司说是一个崭新的挑战,而为了实现这个任务,研发队伍多次现场考察、收集技术资料、研讨方案,开始设计、内部评审,外部审核,一个环节也不敢马虎。抱罐车制造吨位越大,对整车的动力性和制动的可靠性以及对各种结构件的加工工艺和制作精度要求也越高,对各种功能的需要也越多,因而开发设计和制造难度也越大。在整车设计过程中采用三维立体动画设计,采用移动式同轴镗孔制作工艺,控制铰接工作机构同心度和同轴度,通过前期策划制作详细结构件制作方案,确保实际加工的预案标准,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对抱罐车车体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保证整个车体结构更趋合理,增强可靠性。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发挥了科技人员的科技攻关创新精神,于2008年底,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台100吨级超大型抱罐车(BGC-100型)长13.2米,宽5.53米,高5.3米。在出厂前进行了外观静态参数、动态性能测试,并在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的主持下,进行了100小时可靠性强化型式试验,各项检测数据均达到设计要求。同时“中冶重机”铰接式100吨抱罐车的研制成功一举打破了国外大吨位抱罐车制造技术的垄断,满足国内钢厂对国产抱罐车的需求,单台降本幅度达到300万左右,不仅一举奠定了中冶重机品牌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更为进一步研发及升级创造了先决条件。
2013年,更大吨位的110T抱罐车已经从重机的组装车间送到了使用现场,又一次打破了中冶重机的吨位记录,该车驾驶室防护等级达到IP65(防尘封闭,防护射水),额定载重110吨,最大载重120吨,相比于之前生产的100吨抱罐车,自重减轻约5吨,并新增加了180度翻罐、应急动力转向、双管路防爆技术和起、放罐缓冲技术等,使整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4年,菲律宾3台70吨级抱罐车的顺利出口,标志着国产抱罐车正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再次奠定了国内抱罐车研发制作的领军地位。该型号抱罐车具有自行装罐、放罐、运罐、翻罐、倒渣一体化作业能力,配置了应急动力转向、双管路防爆技术、起放罐缓冲技术、锁销支腿到位指示等,各项指标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电器系统方面,首次采用了阻燃型电缆,优化电器接线方法,加强对电器线路的防护等措施大大提高了稳定性;在线路的排布上采用缠绕管进行包扎,使得整车线路布置美观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同年,台湾钢厂2台60吨级抱罐车顺利出口,该产品采用铰接式车体、平台式后车架结构,具有转弯半径小、视线好、使用维护方便等特点,同时动力系统选用美国知名品牌CAT发动机,DANA自动变速器和德国KESSLER驱动桥,为获得稳定充足的动力,应卡特皮勒公司要求,发动机散热器、冷却系统等均作严格设计匹配和性能测试。电气系统采用CAN汇流排控制,选用德国进口控制器,大量选用IFM传感器以提供车辆的适时监控信息,配备行车记录仪,并且首次采用进口LAPP电缆,大大提高稳定性。
中冶重机抱罐车全系列
随着“中冶重器”的陆续外销,国产抱罐车挣得了出口的回头率,也占得了国外市场的先机。
“中冶重器”勇创效益,打响品牌不懈怠
在“中冶重器”日益升级的背景下,抱罐车产品已经实现了35-110吨的系列全覆盖,同时该产品也通过了国家工程机械质检总局认证许可,为中冶重机发展注入了活力,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抱罐车冶金特种机械已推广应用到宝钢、鞍钢、太钢、邯钢、马钢、大冶有色等几十家知名冶金企业,且已经成为钢厂生产线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仅此机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可为公司创造产值2000-4000万元/年,而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因为抱罐车特种机械研制成功利于冶金工厂实现工艺改进、厂区优化和技术升级,因此带来的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
在塑造品牌的道路上,我们始终保持着打造经典产品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信念、激情、智慧”三大要素:坚强的信念让我们明确自己的长远目标,有持久的生命力,就算经历挫折、坎坷,也一定再次奋勇站起:持续的激情和活力,让品牌青春常驻,户枢不蠹;领导者的智慧,是保证品牌经营的主导地位,主动引导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是中冶重机装备品牌效应不断提升的重要核心。
随着“中冶重器”的不断出口,“中冶重机”的品牌效应在日益提升,并显著推进了海外冶炼市场的开拓,包括台湾东和钢铁、俄罗斯铜业、印度伊斯帕特钢厂、塞尔维亚ANSEL钢厂等企业通过对“中冶重机”品牌的认知,逐渐对“中冶重机”产品产生了兴趣,这也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打响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虽然“中冶重器”系列抱罐车在各大钢厂取得了优异成绩单并获得了频频不断的市场掌声和捷报,但是“中冶重机”品牌从未曾懈怠,我们必须以不断完善和铸造最强“中冶重器”为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将“中冶重机”品牌打响、打亮。 (中冶宝钢技术 沈 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