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天工集团在创先进争优活动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冶集团和企业自身“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以创新的理念和意识,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管控能力,提高市场适应性和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大转型力度,全面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再上新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

一、创新市场营销,转型工作取得实效

1、细化了各分公司转型指标,有力推动了转型目标实现。

根据分公司业务覆盖区域和专业特点,明确了分公司转型市场的目标,每一个分解指标均提出了业绩考核要求,把转型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重要衡量指标,有效推动了企业转型工作向预期的目标迈进。根据各分公司信息备案及合同签订情况,随时对各单位落实转型目标情况进行跟踪和引导,推动和保障了转型市场重点领域的突破。通过积极努力,成功取得了高度为160米的天津市新华世纪广场写字楼主体钢结构工程,工程建筑面积约5.6万m2,地下3层、地上40层、钢结构总量约4670吨;高度120米的陕西盈信金融大厦钢结构工程,钢结构总量630吨。

装备制造基地按照定位目标,积极突破新领域,承担了3条2700吨供油轮船体制造、韩国1条造船机(非标设备)、与新港船厂签订了合约,完成了2艘万吨级货轮的修造,并中标10000吨浮船坞建造工程。与美国史密斯公司签订了泵船制造样品订单,走上了创新发展的轨道。同时,通过积极运作,中标了南京新建南站220千伏电缆隧道工程,该项目技术工种多、工序性强,需要采用钻爆加顶管复合隧道法进行施工,此技术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普及,开创了施工技术先河。

2、拓宽营销渠道,广泛寻求合作,借力营销初见成效。

广泛挖掘市场潜力,拓宽营销渠道,联合社会资源,开展借力营销。与天管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力开拓管材深加工市场,拓宽工程管材应用市场;成功与天津工业大学签定体育馆屋面管桁架制安工程(该工程建筑面积18818m2,高度26.2 m,跨度79m)和游泳馆钢结构工程,(该工程建筑面积12760m2,屋面跨度77m);中标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大型水动力实验室(一期)试验厅屋盖主体钢结构工程,该工程建筑面积4万m2,采用球节点管桁架张弦梁结构,长度434m,跨度100 m,连续23跨组成,钢结构加工总量2451吨。这两项工程为创造了空间大跨度工程方面的新业绩。

3、统筹协调资源,加强内部管控,提高营销效率和质量。

强化总部对市场营销的掌控,公司总部把更多精力放在市政、房建和其他转型项目的协调上,营销资源的协调也从原来的技术、商务协调,扩展到了执业资格证书、企业和人员业绩方面的协调,有效地保障了大型转型项目运作中有效集中全公司资源优势,强化了营销体系的管控。公司总部对信息备案、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以及合同签订之前的评审流程,较以往更加严格,有效降低了合同履约过程中的风险。合同签订后,公司总部对项目成本和收益率进行科学预测,对合同履约过程实施全面监管,同时加强项目结算后的考核,增强了对项目收益水平的过程控制。

二、创新管理,管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控水平。

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考核体系,在详细测算的基础上制定了各二级单位资产负债率控制指标,强化约束作用,使全公司资产负债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完善了财务内控制度,制定了《资金中心规范指导意见》、《中冶天工集团研发费用财务核算管理办法》、《票据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有效提高了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能力,降低了财务成本。公司建立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提高管理水平。采取措施严控带息债务规模,制定滚动式融资计划与方案,拓展融资渠道,改变融资方式,对带息负债进行了有效控制,同时加强工程结算,减少存货,加大清欠力度,减少应收账款,通过多措并举,进一步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在此基础上,积极清理无效、低效资产,制定处置方案,履行相关程序,加大参股、控股子公司的清理力度,已经清理了2家参股子公司,准备再清理3家控股子公司,同时对原太原冶建大厦进入了处理程序。通过变卖、抵债等多种方式对低效、无效资产进行了处理,有效盘活了资产,提高了资产运行质量。

2、通过创新项目管理方式方法,增强了对项目的管控能力。

综合项目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公司所有项目实现全面、全覆盖地有效管理。为此,公司加大了对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的推广和应用,通过该系统,公司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分公司和项目部的生产经营情况,采取各项引导和管理措施,通过综合项目管理系统传达到分公司和项目部,有效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提高了管控水平。在公司双月例会上,要求各分公司经理登陆系统,依据系统数据信息汇报生产经营情况,同时也检查本单位及项目信息数据录入饱满度、准确性、及时性等。公司对各分公司综合管理系统中项目管理模块的使用情况进行排名通报,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要求。“三项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各分公司进一步梳理和检点三项制度执行情况,结合各自实际,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薄弱环节,修订实施细则,完善业务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和管理优势,有效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改进各项管理,三项制度得到更好的落实。

3、以安全生产月和安全检查为抓手,确保安全管理落实到位。

认真贯彻中冶集团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要求,下发了《关于开展2011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加大了安全检查的力度,4月对天津地区的16个项目部进行了安全检查,5月对山西地区的8个项目部进行了安全检查,结果在全公司进行了通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了一些安全隐患,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并对要求整改的项目进行了复查,安全措施得到了进一步落实,有效推动了项目安全管理。

4、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为公司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公司以推动公司转型发展为目标,在人员招聘中充分考虑对转型新领域人才的需求,加大了非冶金专业、特别是转型重点领域的人才招聘。在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取证中,也充分考虑转型领域对各类人员和职业资格证照的需求,明确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目标,并将取证指标分解到分公司,保证了取证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重新构建了薪酬体系,由原来的职级工资制向岗绩工资制转变,通过对总部机关所有岗位进行岗位分析与评定,明确各岗位职责,确定岗位系数,对员工付出的劳动和做出的业绩给予合理回报与激励。根据公司的经济效益,调整了员工工资水平,加大了绩效考核的力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考评每位员工。新的薪酬体系改变了过去岗位职责不明晰,岗位收入差别不大的状况,更加科学合理的明确了岗位职责和岗位工资,充分激发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年内推广到所有二级单位。

三、创新技术,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重新构建了技术创新研发模式和方法,在重点技术开发项目和重大技术研发课题上采取内部招标的方式,并配套考核,落实责任。目前,专家组已设置了深基坑、高层超高层建筑、大型钢结构制作等方面的技术课题9个,在全公司组织了课题招标。通过这种模式,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发挥了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和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工作再结硕果,公司成为了中冶集团创新型企业,被天津市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天津市专利工作试点企业(创造类),第四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形成了包括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学技术奖、标准、工法及专利的“成果群”效应,拥有有效专利9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主编完成1篇国家标准,编制完成国家级工法6项、省部级工法46项,累计获得18项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企业管理技术创新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水平、提升层次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创新企业文化,为企业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推行了企业文化建设联动机制,制定了《中冶天工企业文化建设联动机制实施办法》。通过上下互动,定期反馈的方式,形成企业文化工作的合力,为企业转型提供强大动力。通过报纸和开辟专栏讨论的形式,探讨转型途径和方法措施,营造氛围,增强意识,助推了转型目标的实现。

五、创新“创先争优”活动方法,向建党90周年献礼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党委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创新“创先争优”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以推动转型为目标,丰富活动载体,使“创先争优”活动与企业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科学发展,创先争优取得了实效。通过开展“党旗飘扬争先锋,转型创新显身手”、“亮身份、做承诺、当表率”等一系列活动,纪念建党90周年,提高了党员、干部和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继续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过创新方法,丰富内容,务求实际,促进了学习型企业建设。

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两节期间,两级单位共拨救济金179700元,救助在职困难员工218名;企业拨款和职工捐资共计329.26万元(其中职工“捐资献爱心”捐款354410元),用于救助和慰问十三冶离退休人员;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资助8400元,扶助7名困难职工子女完成学业;七一前夕,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372人次,发放慰问金137900元,送慰问信140封。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加之国资委、中冶集团在提高经营质量、降低资产负债率等方面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临的工作任务是繁重而艰巨的,中冶天工将加倍努力,继续创新提升、科学发展,为把中冶集团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而不懈努力。 (中冶天工集团党政办公室、党委工作部)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