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萍

 

给我一个支点,我要撬动地球。

中国十九冶,一个功勋卓著的三线企业,一个接近破产的特困企业,从2003年到2011年,八年奋战,励精图治,锻造了一支攻坚克难,战无不胜的“西部铁军”队伍。

凭借这一强力支点,十九冶人撬开了建设实力十九冶、魅力十九冶的大门;凭借这一支点,中国十九冶从一年脱困、两年积累、三年翻番,到全面脱困、创新提升、跨越发展;从“一五”规划实施,到“两年追赶式”计划实现,从“北上东进”战略全面完成,到“西部市场核心战略”全面实施,在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人才战略 播洒星火燎原

    2003年8月,中国十九冶新一届领导班子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企业发展的接力棒。此时,由于企业三次分家和种种历史原因,十九冶已经是一个资金近于枯竭的特困企业: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各种费用拖欠严重,职工生活十分窘迫。困难,十九冶人不怕,艰苦,十九冶人担当,责任,十九冶人永记。上任之初,十九冶领导班子立下誓言:排除万难,破釜沉舟,不遗余力,献身企业,为脱困而努力奋斗!

    铿锵的誓言让陷入困境中的十九冶人振奋,让挣扎在泥潭中的十九冶人欢呼,但要实现如此艰难的目标,人才支撑在哪里?此时,十九冶有员工12054人,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却只占职工总数的10%,且人心不稳、人心思散。

    百废待新,百业待新,第一要素是人才!时任总经理的田野(现任中国十九冶董事长、党委书记)带领班子果断决策,实施人才兴企战略。

    人才战略就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确立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方向,以高级管理、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起点,以“内培外引”为手段,科学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到2010年,实现“5—2—3”人力资源目标结构(即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占50%,行政辅助人员占20%,技术工人占30%)。

    围绕人才兴企战略,中国十九冶创新用人机制,破解人才难题,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进军人才高地。8年时间,各类人才比例不断上升,到2010年,高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占企业总人数的5.3 %、6.1 %、28.4 %。

人才战略以燎原之势,推动十九冶人才队伍的迅速壮大,为“西部铁军”跨越腾飞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创新机制  点燃人才激情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呐喊声震撼着中国十九冶的决策者们,也时刻警醒他们:只有不拘一格地发现、选拔、使用人才,企业才能走向强大。因此,建立和创新用人机制,是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当务之急。

   选拔上,坚持“忠诚为先、业绩为重”的方针,牢牢把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青年管理人才到生产一线锻炼,采用压担子、结对子、师带徒、干项目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技能,有针对性地打造基层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管理骨干队伍。

    任用时,打破论资排辈,无过即功的传统观念,把品德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指标,完善建立健全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主导的考核体系,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用人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激励机制。在薪酬设计上,建立以“效益”和“业绩”为主导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大薪酬向贡献倾斜的力度。在收入分配上,加重技术、技能水平对薪酬的影响比重,形成凭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任用,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目前,已建立健全以岗位工资为主体,效益工资和地区工资为补充,年薪工资、项目工资、承包计件工资和谈判工资并存的宽带式薪酬分配制度。

    完善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以人才评选为方式的人才评价体系。制订《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评选管理办法》、《中青年技术拔尖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和《首席技师评选管理办法》,规范和完善工程技术专家、中青年技术拔尖人才和首席技师评聘制度。

    全新的机制点燃了人才的工作激情,激活了人才的创造力。一大批管理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中国十九冶的持续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破解难题  助推科学发展

    中国十九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北上东进”转型发展的进程中,积极破解人才难以支撑企业发展的难题。使人才逐渐和不断扩张的规模相匹配,与转型发展的步伐相匹配。

打造“四好”、“五强”班子,造就高素质管理团队。强有力的两级领导班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创先争优、读书、形势任务教育等一系列活动,通过领导干部的培训和再教育,建设一支“四好”(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和引领力强、创造力强、战斗力强、凝聚力强、公信力强的“五强”领导班子。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部下的能量源和员工的表率。

加强各类培训,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牢固夯实各类人才的成长基础,中国十九冶逐年落实培训经费,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建立了培训的长效机制。8年来,共有针对性地举办中高级领导培训班、项目经理培训班、项目总工培训班、造价员培训班、长输管道焊接培训班、班组长培训班、国际工程(商务)英语强化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579个,培训员工15625人次,投入经费1900余万元。同时选派了360余名优秀人才参加国家、省、市及中冶集团组织的各类等级干部培训班和高级技师培训学习。

搭建舞台,展示优秀人才的才华技艺。为了尽快让优秀人才崭露头角,中国十九冶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先后组队参加了“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焊工竞赛”、“全国冶金建设第九届职业技能竞赛”、“第十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工技能竞赛”等一系列高水平竞赛。四次夺得团体第一,20人次获个人奖项。在全国冶金建设第九届职业技能竞赛中,蒋石全、田贵安获冠亚军,田贵安摘取中央电视台“状元360”节目砌筑工状元;在强手如林的第十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电焊工比赛中,代表中国中冶参赛的刘刚,勇夺“钨极氩弧铝合金管垂直固定焊”、“焊条电弧焊板对接仰焊”和个人总分三个第一。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冶集团的信任支持下,承担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的企业技能人才试点评价课题。先后投入105万元资金,通过对104名评价对象的职业能力考试、工作业绩评定、职业道德评价、理论和知识考试四个方面的试点评价,完善建立了工程设备电气安装调试工国家职业标准与生产岗位实际要求相衔接、职业能力考核与工作业绩评定相联系的企业高技能评价体系,并通过攀枝花市科技局,中冶集团科技成果鉴定,被评定为攀枝花市科学进步三等奖。

加强引进,储备人才队伍力量。为解决人才老化、断层问题,公司结合实际需要,三管齐下,一是把招聘国家重点院校、重点专业的高层次优秀毕业生作为大学毕业生引进的重点,全方位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等学历高、素质好、基础扎实、踏实勤奋的优秀大学生。8年来,共招聘1258名优秀大学生。二是坚持从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招聘专业精、技术好、能实干的优秀学生,充实到各种技能岗位中培养锻炼,进而充实到技术工人队伍中。三是向社会招聘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技能工人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严格筛选被录用为正式员工。

十九冶技校,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2003年新班子上任后,中国十九冶技校恢复招生,着力解决企业“技工荒”的问题。利用40多年老牌学校的优势,对学校的“拳头专业”电、钳、焊等专业进行改进,及时针对公司人才需要开设数控、炉窑等新兴专业,采取定单式培养方式,及时为企业输送各类急需人才。2003年至今,技校为企业补充急需工程技术工人1000余人。这支年轻的后备人才队伍,在中国十九冶火热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多次在各类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2011年,十九冶技校队代表中冶集团在第十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竞赛技校组比赛中夺得第一名;技校学生赵炜将代表中国参加第14届世界奥林匹克技能大赛。

破解人才难题,中国十九冶诠释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强大的人力资源助推中国十九冶稳步发展、科学发展。

人力支撑 百花齐放春满园

八度春秋,八年蓄能。中国十九冶锻造了“传承铁军魂”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组建了各具特色的战斗力极强的西部铁军班组;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3年,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册职工人数的29.6%,到2010年增加到45.9%;,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的 26.1 %,到2010年达到70%。人才队伍的壮大,为企业经济发展蓄足了强劲动能。

八载耕耘,桃李芬芳:2003年市场营销20亿元,总产值14亿元;2004年市场营销25亿元,总产值22.8亿元,到2010年,新签合同达93亿元,营业收入62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2011年市场营销将突破100亿元大关。公司先后获得建设领域最高奖项“鲁班奖”、“四川省总承包建筑企业前10名优秀骨干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质量无投诉·诚信示范企业”、“中国诚信文化建设示范单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数百个奖项。

八年艰苦探索,八年砥砺前行,中国十九冶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步入良性发展地快车道,迈进“三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

三五规划期间,中国十九冶将实施“中长期人才规划”,大力推进管理人才专业化、技术人才职业化、技能人才平衡化、引进机制市场化、激励考核制度、人才使用科学化建设。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引入、培育、激励、配置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人才梯级管理模式,科学构建“2—3—4—1”型人力资源构架。

“三五”规划发展期间,中国十九冶将“炼铸铁军之魂,带好铁军队伍”,使“西部铁军”成为建筑行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精品工程的建设者、科技创新的践行者、优秀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西部铁军,这一强力的支点,正支撑着中国十九冶登上“实力”和“魅力”的高峰,它也必将支撑中国十九冶继续科学发展,撬开长富久安的大门。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