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冶集团 李少祥 周冬萍/文

 

从数量的增长到质量的提升,从贴身服务施工生产到推动施工向绿色、高端转型。中国一冶技术创新研发能力的增强,创新成果管理的规范,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完善,为企业的转型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企业效率效益获得“双提升”,自主研发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累计创效达60%以上。

 “技术创新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一冶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占江如是说。

夯实基础  技术创新成绩斐然

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决定着它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一冶围绕生产经营,以重点工程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加强项目技术管理基础工作,强力推进创新成果应用及产业化,在项目施工中推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法的应用,创新管理体系日益完善,技术创新成绩斐然。

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经过相关部门精诚合作,齐心协力,2014年底,中国一冶通过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认证复审。这是对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充分肯定,有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发展。

2014年,中国一冶专利受理共260件(其中发明104件)。专利授权169件(其中发明38件),发明专利数量的增加大力改善了公司专利申请的质量。目前中国一冶累计有效专利为959件(其中发明221件),排名处在中冶集团前列。“用于直径大于1米5的入岩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获武汉市发明专利优秀奖;“大型城市高架桥钢箱梁建造技术”获中冶技术发明二等奖。

研发项目是中国一冶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中国一冶2014年技术开发立项项目53项,其中,房屋建筑专业20项,土木工程专业7项,工业安装专业21项,信息化建设类3项,标准类2项。为保证研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强研发过程管理,中国一冶制定了研发项目进度检查表,通过对各研发阶段与计划进度的对比,从研发组织体系及人员组织、研发实施保证措施、研发风险控制等方面检查,反映的结果即创新指标完成情况、研发费用发生情况、研发成果的转化情况。

2014年度中国一冶共有31项成果参加了企业级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其中 5项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达到了国内先进以上的水平。申报了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3项。申报了湖北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3项。申报了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奖1项。

工法是企业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和施工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2014年度中国一冶共获得省部级工法26项,并对其中6项工法进行了关键技术鉴定,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14年,中国一冶按照中冶集团统一部署,成立了BIM技术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和BIM中心,组织实施BIM技术,开展BIM建模竞赛技术交流、基础操作培训等,目前已在武青堤、舵落口等项目开展BIM技术应用。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推动项目施工管理水平的跃升。

量身定制  创新管理精细高效

创新管理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冶集团的指导和支持,也离不开全体员工,尤其是施工技术战线人员对技术创新管理精细化的不懈追求。

中国一冶技术创新在满足在建项目施工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创新战略规划,根据项目特点量身定制,精细开发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优势的技术成果,依靠技术上的跨越实现施工产品的升级换代,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独占性的核心技术。

技术创新的引擎作用在广西南南铝等项目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012年,中国一冶承接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大规格高性能铝板带型钢材项目。该项目是国资委在广西的重点投资项目,投产后将是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铝板带型钢材生产线,生产的铝合金板材主要用于飞机、轮船、汽车行业,生产能力及科技水平将达到国内先进、国际一流。针对项目特点,技术部门提前介入策划,和项目部、施工单位密切配合,根据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环保及现场具体情况等要求,条分缕析,拟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9大项15个子项,同时申报中冶集团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公司成立了以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郭继舟为首的新技术应用领导小组和“宽幅厚板铝合金轧制生产线安装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课题小组,全面负责南南铝项目新技术推广应用及开发的决策与组织实施。

针对宽幅厚板铝合金轧制生产线大件设备安装就位、精密设备安装找正、高精度电气设备调试等难题,小组成员研制新型工具和设备,优化改进施工工艺,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攻关解决问题。郭继舟先后两次在现场召开技术研讨会,组织公司专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公司整体技术优势,使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断深入,自主研发一系列安装关键技术。如研制了轧机底座精密找正装置,设计能伸缩和调节水平的测量架,精准测量长距离间距,从而精确找正设备;研制了圆盘式光电千分尺测量装置,通过该装置精准读数,提高了轧机牌坊垂直度测量精度等等。

2014年12月24日,中冶集团科技部在南宁市组织召开了中冶建筑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验收会,对南南铝年产20万吨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板带型材项目建筑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进行了验收。该工程推广应用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9项,涉及到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钢结构技术、机电安装工程技术、信息化应用技术等。同时自主创新成果丰硕,共取得9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项;5项工法,其中省部级工法2项;4篇论文;1项科技成果。专家一致认为,该工程新技术应用水平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验收。

完善的技术创新制度体系、统一精细的管理,从创新设想、健全机构、创新投入、技术研发、提供服务等一系列环节的一体化运作,奏响了技术创新的最强音。

节能降耗  抢占绿色发展先机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绿色发展已成为共识。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必然追求。

中国一冶顺应发展潮流,从理念宣贯、组织实施、保障投入、督促检查等方面入手,大力推广绿色施工。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施工向绿色环保转型升级。

2014年3月开工的一冶武青堤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工程被确定为中冶集团首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项目”之一。项目部建立了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编制了详细的绿色施工实施方案,承诺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防止扰民。让工地绿起来,让能耗降下去。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绿色施工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要通过科学、精细、高效的施工组织,取代粗放式管理模式,从而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了保证绿色施工有效开展,中国一冶邀请专家做绿色施工讲座,现场指导。公司领导每周例会上安排部署绿色施工工作,从点滴抓起。

针对该项目的地质特点及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等,项目部建立施工机械设备数据库,选用高性能、低噪声和低能耗的机械设备。对施工现场平面实行统一、动态管理,全部采用环保PVC围挡,大门采用轻钢钢结构。现场钢筋加工场、木工棚统一采用定型化轻钢钢结构,便于安拆及周转使用。

一切工作从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出发。项目部组织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及时对前一阶段施工的桩基工程、土方开挖工程、边坡支护工程等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进行总结及优化,研发新技术,改进施工工艺。目前施工应用的新技术有: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可提高覆土建筑工程桩承载力,减少桩长;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可不产生泥浆,减少泥浆污染;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保证了周围地下水环境平衡;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可收集现场雨水、基坑降水,用来降尘,洗车,以及结构养护,节约水资源;扬尘综合治理措施,在现场设置车辆冲洗台,避免车轮污染道路造成扬尘,裸露的土壤及时覆盖或进行绿化,场地道路及时硬化。

项目部还成立了BIM技术应用小组。BIM应用小组已完成覆土建筑、结构的模型建立,管理房的建筑结构模型的建立,模型的建筑、结构信息的输入,漫游等基本工作。模型建立过程中,发现并提出图纸问题21项,进行节点技术交底工作4次,促进了绿色施工管理的精细化。

以节能减排、降耗以及可再生资源为控制重点,中国一冶在其他项目也陆续推广绿色施工的理念和技术,打造绿色产值,彰显出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规范管理  建立知识产权体系

技术创新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综合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做强做优,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可持续发展。中国一冶抢抓机遇,成为湖北省首批知识产权贯标试点企业。2014年初,中国一冶将知识产权贯标工作列为全年99项重点工作之一,召开知识产权贯标启动大会,成立机构和领导小组,细化分工,责任到人。中国一冶技术中心开始着手起草知识产权手册,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纵向横向全覆盖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明确规定了专利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能职责事项,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的方针,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知识产权管理事事有抓手。

相关单位和部门根据知识产权贯标工作要求,编制并发布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图和职能分配表,成立领导小组,对知识产权管理手册及管理体系组织结构、职能分配进行宣贯,件件有落实。

经过与咨询机构、各部门的多次沟通交流,并经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咨询公司到一冶进行模拟审核与指导,于2014年8月发布知识产权方针、目标、知识产权手册、相关制度修订稿,之后开始知识产权体系的运行实施,10月21日召开内审首次会,随后对贯标覆盖单位进行内审。12月23日进行知识产权贯标管理评审。中国一冶总经理刘一鸣在评审会上指出: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是企业创新发展、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需要,必须以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与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管理工作转化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

目前,中国一冶知识产权贯标工作已通过内审,并获湖北省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称号。

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的开创,增强了中国一冶科学发展的软实力,为企业腾飞插上了无形的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