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中冶集团实现建设“美好中冶”良好开局后,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谋改革、求发展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各子企业在中冶集团这个巨大“齿轮”的传动带领下,踏着“一年迈一步,三年迈大步”的奋斗步伐,高唱“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的激昂旋律,以“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这一朴实厚重的中冶精神为驱动,上下一心奋力自救,转型升级成效卓著。在北京、香港召开的2014年年度业绩沟通会上,中国中冶吸引各方关注,向世人成功地展示了优秀的上市央企形象。

回首往昔,曾经的中冶集团经历了从生死边缘到攻坚克难、奋力自救,最终实现冲出低谷、涅槃重生的跌宕历程。作为有着“冶金建设摇篮”之称的中冶集团子企业——中国三冶集团,在去年也同时面临着外部严峻形势和内部的巨大挑战,如何有效推进改革发展,是摆在中国三冶集团面前一个现实而急迫的问题。自去年7月起,中国三冶集团深入开展了密集的调研工作,找出14个制约企业发展的顽症,并针对这些顽症猛药去疴,让企业紧跟中冶集团这个“齿轮”的传动节奏,发力市场营销、强力清收两金、更新价值理念、强化人才培养,不断增强企业内生动力,以连续增档升级的态势,对外展示了一个面貌崭新而又极富活力的中国三冶集团。

区域营销 属地管理 市场营销实现新突破

去年7月,中国三冶集团建立了以“区域营销、属地管理,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区域营销战略,形成了四大区域市场:以公司本部鞍山为中心的辽宁市场,以新疆为中心的西北市场,以京津冀(北京)一体化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长江经济带(江西)为中心的华东市场。公司确立了区域公司做强做优做大的发展目标,明确要坚定不移地走“先营销后实体”的发展道路。

在完善区域网络的同时,公司还确定了与大型、特大型企业合作做“大项目”的营销策略,把精力更多地用于关注重点市场和重点客户。两级班子成员人人身上有开发指标,强化落实开发责任,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同时,以宁缺毋滥的态度严把合同质量关。2014年,在施行改革系列举措之前的1至7月份,公司新签合同额仅52.2亿元,营业收入仅完成全年计划的31%,利润也仅完成全年计划的5%。在公司大举改革后,截至当年12月份,全年共实现新签合同额151亿元,实现了公司市场营销史上的重大突破。

盘活资金 缓解压力 资金运转开启新局面

去年下半年,对于近年来被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占用、资金累积数额巨大等问题,中国三冶集团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资金管控措施。一是细化和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充分发挥资金预算在资金集中管控的核心作用,划定最低现金持有量“红线”,防范债务风险。二是加速资金回笼,优先满足“大市场、大项目、大客户”的资金需求,在一系列的努力下,公司在2014年下半年共回笼资金31.9亿元。三是拓宽融资授信渠道,创新金融业务合作。公司先后与华夏银行签订合作框架合同,与中国银行、锦州银行等就合作意向进行了洽谈,通过项目来增加现金流入,特别是通过债权转让、卖断保理等方式解决了鞍山和沈阳市政府20亿元大额资金拖欠的问题。四是积极与政府沟通,全力处置闲置低效土地资产。五是以物抵账,半年共计顶出非生产用车15辆,房屋142套,清理债权债务链,极大地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在工程款清欠方面,公司把清收工程欠款作为资金管理工作的核心来抓,通过严格控制新增应收账款规模,切实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总额的上升。每月召开清欠例会,建立奖惩制度。对于历史陈欠账目,公司加大了工程款清欠回收力度,对长期拖欠的款项,公司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重手段,全力促进欠款清收,开启了中国三冶集团资金运转新局面。通过去年下半年近半年时间的强力清欠,公司共收回现金、票据等共计50.39亿元,为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

    加强管理 降本增效 价值理念展现新面貌 

围绕项目管理,公司以“项目兴、企业兴”为经营信条,积极转变项目管理模式,严厉杜绝以包代管,严格控制合作经营。公司强力推行一级项目管理,对于分包队伍,公司也制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同时项目独立核算,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牢固树立“省一分钱比挣一分钱容易”的节约意识,从每一分钱算起,包括公车改革、办公用品、职务消费、内部活动等都精打细算,保证每一分钱的支出都要产生相应的回报。

对于企业的价值理念,则从员工着手,以经济杠杆撬动企业内部人才优化流转的开关。为此,公司确定了利益分配向工程项目倾斜的指导思想和“精机关、强项目”的人才激励方针,并出台了相应的薪酬管理办法。

“理念决定产品,业绩证明能力”,中国三冶集团将“用价值衡量全体员工,用业绩考核经营班子”确立为公司的价值理念,并有效地将该价值理念融入全体员工的工作当中,用价值目标来构建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公司通过对员工价值取向、岗位效率等方面的细致摸排和调查研究,建立了一个以经济财务指标为主,以党建稳定等其他指标为辅的员工价值考核制度,用以评价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对于各分、子公司的领导班子成员,则用其单位的营业收入、利润、资金上缴、市场营销、人均收入以及对企业的贡献等项目来考核;而对于项目部的管理团队,公司则用项目产生的利润、资金上缴、成本降低率、合同履约情况等来考核。目前,用业绩和价值评价工作成果的理念已深得公司全员的认同,员工面貌也由此焕然一新。

整合机构 转变作风 人才培养焕发新生机

制度的执行需要合理、畅通的流程方能实现,为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公司以服务项目管理为核心考量,对公司的组织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改革过程中,公司重新设置和调整了一些职能部门,撤销了原有的项目事业部,新调整设立了生产管理部、经营预算部、物资管理部等部门,并根据工作需要重新制定了部门工作职责,划定了部门的业务范围。这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缩短了项目管理路径,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扁平化管理架构。而一些业务和地域重合的二级单位,公司也进行了适当地撤并,此举使二级单位的综合实力得到增强,减少了管理链条冗长而形成的内耗。

良好的工作作风是一切指令得以高效执行的关键,为转变旧有工作作风,公司对全体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开展了“讲正气、讲责任、讲贡献”的系列教育活动,教育领导干部要形成用新的境界、新的风貌和新的高度想工作、抓工作的工作作风。在2014年中会议以后,一方面,公司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处级干部及部分管理人员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实行“五加二,白加黑”工作制,保持高效紧张的工作节奏,极力追回失去的时间。另一方面,公司遵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公司管理人员的公务消费、公车使用、外出会议等进行了规范,加强和理顺分包准入和合格物资供货方的评价程序,遏制“四风”蔓延,杜绝企业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人为干扰,营造了一个浓郁的廉洁从业氛围。

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把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作为人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方面,公司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选拔了一批爱岗敬业、才干突出的年轻干部,并与鞍山市委党校联合开办了两期后备年轻干部培训班,加强对后备年轻干部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公司对部分基层单位负责人、机关部(处)长、区域公司经理等相关岗位进行竞聘,选拔了28名七零、八零后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关键岗位,这极大地推动了二级单位班子年轻化进程。2014年8月份以来,公司有计划有步骤地提职38人,交流45人,免职24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了5岁,这使公司管理团队的年龄梯次更加合理,队伍更有生机活力。而在吸引外部人才工作方面,公司前所未有地面向社会选聘了8名优秀人才充实到区域公司经营班子,使人才外流态势得以遏制,人才回流趋势明显,这为中国三冶集团这个老牌国字号企业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

目前,各子企业在中冶集团这个“火车头”的带动下,中冶人一同转动了集中力量“卸包袱”、深化改革“啃骨头”的车轮。在这种强劲的势头下,中国三冶集团以“主要领导带头抓市场、精兵强将奋力闯市场”的方式做市场;以 “省一分钱比挣一分钱容易”的意识做管理;以“大力弘扬五种作风、着力提升五种能力”的抓手管干部,实现了改革脱困的新成效、经营业绩的新突破、作风形象的新变化。

就在奋力驶出发展困境的路上,中国三冶集团发动引擎换档升级,以高效转变新速度换来中冶集团2014年度“跨越进步”奖;以精神面貌新变化换来“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以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获得“中施企协科学技术奖及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称号……。今年年初,公司的施工资质成功晋升为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冶炼工程施工总承包双特级资质,冶金行业、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人防工程)双甲级设计资质,由此开启了换档升级新纪元。

在新常态与新业态造就的新形势下,如今的中国三冶人按照国文清董事长提出的“走出鞍山,立足东北,放眼全球”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进取意识,紧跟中冶集团齿轮传动节拍,发动引擎换档升级,奋力驶出发展困境,为“打造‘四梁八柱’升级版,再造‘美好中冶’新优势,争做全球最强最优最大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充分发挥“腰杆子”、“台柱子”、“命根子”作用,誓做 “美好中冶”宏伟房屋的坚强的梁柱支撑! (中国三冶集团 李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