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冶集团“9•5”会议之后,以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董事长国文清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中冶集团走上了“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的扭亏转盈之路。“一年迈一步,三年迈大步”,而今的中冶集团,发展成就为人瞩目。自2013年底开始,中国十七冶集团紧跟中冶集团发展步伐,全力以赴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2013年11月,中国十七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喻世功上任后,提出了进入中冶集团施工企业第一方阵、进入安徽建筑业前“三甲”的“十七冶发展之梦”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十七冶紧紧围绕中冶集团发展战略,内铸品质,外塑形象,业绩屡创“第一”,荣获安徽首批“双特双甲”资质企业,安徽省首家、全国建筑行业唯一一家首批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建筑业竞争力百强企业、安徽百强企业第28位等诸多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全国最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全国最大炼钢工程、中国南方最大国门项目、国家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毛塔第一路等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项目开建或建成,单个项目标的额从20亿到30亿、50亿、60亿,不断刷新十七冶的历史……在2016年中国五矿集团年中工作会议上,五矿集团和中冶集团充分肯定了十七冶这三年多来的发展成绩,认为十七冶已成功迈入中冶集团施工企业第一梯队。

成绩的背后是十七冶人不断创新、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勇气,是十七冶人不断突破,精诚团结、勇往直前的魄力,是十七冶人不断超越、无私奉献、孜孜追求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的,在前进中不断修复和完善自我。中国十七冶集团的发展自然也遵循着这一规律。企业的发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发展之路上不仅有深坑和巨石,还有沟壑和险峰,当然,更有一路的风景和成功的喜悦。

“24小时工作法”吹响快速发展的号角

中冶集团“9•5”会议中,国文清董事长指出,我们绝不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改革扭亏的信心”、“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为让朴实厚重的中冶精神融入到企业各个角落,2014年初,中国十七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喻世功在公司上下倡导“24小时工作法”,将中冶精神在十七冶具体化、细化和量化,促使十七冶人进一步深入践行中冶精神,以提升服务效率与标准,从而强化了服务意识,提升执行力,市场开发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企业运营效率。

“24小时工作法”在公司各级组织中得到迅速落实,这种以下级倒逼上级、项目倒逼机关的机制,促使总部机关及二级公司、项目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岗位责任进一步明确,文件审批流程显著加快,各项业务得到很快落实,服务基层的意识显著加强,得到了国文清董事长的高度赞扬,并以《中冶简报》专刊形式在中冶集团内部宣传推广。2015年,为进一步提升办事效率,喻世功董事长提出了“双24小时工作法”,更是将“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中冶精神的践行引向深入,让各级管理人员工作作风更加务实。

打造团结进取、求真务实、创新发展、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富有战斗力、充满活力的管理团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公司将“24小时工作法”的实施与企业党建工作紧密结合,按照中冶集团倡导的“五种能力”和“五种作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打造优秀管理团队。

只有优秀的管理团队,才能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三年来,公司曾面临转型困难、项目经营风险大、二级公司发展不均衡、区域市场开拓不力等重重困难,企业负重前行,发展遇到新瓶颈。面对发展困境,公司各级领导团队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始终坚定目标。优秀的团队,离不开领导层的以身作则。在市场开拓工作中,公司领导除了做好分管的工作外,人人有市场指标任务;在日常经营中,领导人人都有经济指标分配,并且每月在公司OA系统中“晒”成绩单;每月对领导到项目调研、跑市场的情况进行公示,监督领导层联系基层、为一线解决问题。在项目团队建设方面,公司按照“组织管理集约化、项目成本市场化、现场管控精细化、新兴产业标准化”的原则,以建设“优秀项目管理团队”和打造“优秀项目经理部”为切入点,开展项目区域对标管理,实施项目经营风险管控“红黄牌”制度,打造有效高效项目管理团队,提升项目盈利能力。

在2014年7月25日的十七冶干部大会上,国文清董事长指出,中国十七冶集团从特别困难的企业发展到今天,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主要得益于团队团结和谐、向上的精神力量。中国中冶副总裁王永光在十七冶调研时,用“精诚团结的领导力、吃苦耐劳的战斗力、敢于担当的执行力、弘扬正气的凝聚力”评价公司企业文化。宝钢集团副总经理赵周礼称赞十七冶是一支“富有激情、诚实守信、善打硬仗、值得信赖”的队伍。这几年十七冶有近10名领导干部调任中冶集团和其他兄弟企业担任要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十七冶领导干部的作风和能力得到了中冶集团的充分认可。

高效的团队自然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三年来,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较之2013年公司利润年均增长14%以上。2016年公司各项指标均超过去年同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532”市场转型和“422111”产品定位指明了企业转型方向

市场永远是企业发展之源,没有市场龙头的保障,企业就无法生存。十七冶作为传统冶金企业,在面对冶金、工业等传统市场严重萎缩的客观局面下,面临市场转型这一迫在眉睫的要务。尽管十七冶较早地准确预判到了这一市场风险,在危机到来之前初步解决了市场风险,产品结构实现多元化。但是,市场局面依然打不开,格局不大,产品品质不高、区域布局不均,这不但影响到企业品牌的塑造,更影响到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发展战略。为此,公司根据中冶集团“四梁八柱”体系建设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公司主业,构建了十七冶的“四梁八柱”。

与此同时,公司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打造高效市场开拓团队,对二级公司市场开拓充分放权,要求“主要领导带头抓市场、精兵强将奋力闯市场”,进一步明确一把手为市场开拓的第一负责人。调整合作模式,不局限于一对一的两方合作,针对整条产业链的规划设计、工程总承包、商业推广等环节,形成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的多方合作模式,提高市场运作效率。2014年,公司市场订单突破230亿,较2013年增加近一倍。

机遇与风险并存,在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也隐含着风险,订单中民营企业比例较高,一度甚至超过70%。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造成部分项目无法开工,导致项目开工率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营收规模上不去,资金风险过大。在这一不利情况下,2015年初公司果断调整市场方向,优化市场结构,确立了新的产品格局,即“532”市场转型方向和“422111”产品再定位。“532”即政府、央企和国企占比50%以上,民营上市公司占比30%(包含国外有实力的企业及政府),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占比20%,让企业经营更加稳健。“422111”即房建产品占比40%,路桥交通占比20%,海外占比20%,市政占比10%,冶金和工业建筑占比10%,新型能源与其他产品占比10%。

喻世功董事长要求市场工作要“选得准、盯得紧、拿得下”。在实施市场战略过程中,十七冶紧密结合中冶集团“大环境、大客户、大项目”市场开发要求,将市场方向集中在“高大上”项目、政府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企项目等方面。公司同时抓住PPP项目发展机遇,按照中冶集团“做冶金建设的国家队、基本建设的主力军、新兴产业的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建设之路”战略新定位,在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美丽乡村等新兴产业方面发力。

市场战略的调整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2015年公司市场开拓超过了300亿大关,其中政府项目和国企及民营上市企业项目占比近70%,2016年这一比例超过了90%。一批“高大上”项目纷至沓来,甘肃体育馆、兰州现代职业学院、贵州大健康医药孵化基地、内蒙高速公路、印尼芝双大武高速公路、中国南方最大的广西东兴国门等项目纷纷落地,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且EPC总承包项目逐渐增多。公司2015年启动的PPP项目攻关,在2016年“开花结果”,公司成功运作了南京浦口知识产权服务大厦、重庆沙坪坝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上海市嘉定区保障房、濮阳引黄灌溉调节水库岸线等近20项PPP项目。在新兴产业方面,公司签约了贵州息烽城市干道建设综合管廊、银川城市综合管廊、全国最大的西安城市综合管廊、息烽县鹿窝镇美丽乡村等项目。公司目前共签约管廊工程6项,是中冶集团承建管廊项目最多、量最大的子公司。

改革组织机构,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新动能

2013年底,十七冶以“一转一拆一分”举措拉开了新一轮企业组织机构改革大幕。“一转”将甘肃分公司的管辖权从冶金工程技术公司转为公司直管,“一拆”将路桥工程技术公司拆分成路桥和交通两公司,“一分”将国际工程技术公司的管理职能进行拆分,把具体业务划归各专业公司,实施板块化专业管理,管理职能上调总部机关,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三年来,甘肃分公司发展成为了中冶集团甘肃分公司,市场规模由原来的不到10亿发展到超过100亿;路桥业绩持续增长,实现了1+1>2的效果,路桥业务量由原来的占比不到10%增长到了近30%;海外项目管理关系明晰,经营受控,业务量持续增长,营业收入占比达到了20%左右,且海外市场战略得到了明确,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建“3+1”市场新格局,重点开拓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通过新成立的中东分公司深耕细作科威特市场。

在企业机构改革中,公司充分做好“加法”和“减法”,降低内耗,提高运营效率。公司成立发展改革研究中心,提高对市场的研判能力、企业转型及改革方向已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在中冶集团子公司中第一家成立投融资管理部,集中和优化企业在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的能力,为公司在PPP项目运作新型产业拓展创造条件,从而让十七冶成功运作了中冶第一个PPP项目,并且成为中冶集团PPP项目数最多、量最大的子公司。

2015年底,为了化解因冶金市场萎缩造成冶金工程技术公司资源富余、面临亏损的不利局面,同时应对管廊工程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将原冶金工程技术公司一分为二,成立冶金工程技术公司和管廊工程技术分公司。一年来,冶金公司以构建中冶集团炼钢、精炼工程“国家队”为中心,成立冶炼工程管理中心、安装及智能化工程管理中心、基础设施工程管理中心,大力开拓非钢市场,由无米下锅发展到具有30亿元市场规模,成功摆脱困境。而管廊工程技术分公司,在深耕工业工程的同时,重点开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市场以及相关技术研发,成效明显。与此同时,公司对冶金公司管辖的江西、山东、新疆等区域分公司的管辖权进行了调整,江西分公司由管廊公司管辖,山东和新疆分公司由甘肃分公司管辖。调整后,江西分公司在江西工业建筑市场活力初显,山东和新疆在甘肃分公司的带动下再现生机。

2016年初,公司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市场布局,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多家以市场开拓为主的区域平台公司,大力开发区域市场,改善区域市场发展不均的现象。经过近一年的运作,各平台公司积极活跃在市场一线,为公司带来了大量的市场信息,为公司与各区域的政企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各类战略协议得到签订和落实。截止目前,公司市场订单突破400亿元,市场签约量的持续大幅增加,正是得益于区域平台公司的发力。

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科技创新,焕发新活力

三年来,十七冶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步快速增长,但在员工总数上却保持了持续下降的态势,在中冶集团十多家施工企业中,十七冶以排名末尾的员工数量创造了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业绩。这与公司一直加大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有着很大的关系。

长期以来,公司的高学历人才凤毛麟角,各岗位基本都是工程管理人才“唱大戏”,管理人员的专业及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喻世功董事长提出,要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利用“外脑”在内部产生“思想碰撞”,通过不同角度发现企业发展问题,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思路。近年来公司共引入10多名从事企业管理和高端技术研发的博士,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升级与科技创新工作。公司将继续引进博士,使公司的博士团队达到30人左右的规模。公司还积极推选优秀博士参加国家“博士服务团”,在帮扶西部发展的同时,扩大企业在地方的影响力。

在干部任用方面,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关注50后、重用60后70后、启用80后、培养90后”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选人用人以德为先,“干部在一线检验,形象在一线树立”,凭业绩、数据说话,重用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群众信任的人,倡导效率文化和业绩文化。在新员工招聘方面,公司每年持续招聘300人左右的应届毕业生,除特殊岗位外,一般必须达到一本,重点招聘211、985类高校毕业生。公司通过增加高层次人才,减少低端员工,有效改进了公司人才结构。

另外在员工任用上,总部机关每个部门均配备了至少一名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员工,二级公司的机关各部门均设置了相关条件。机关选用的青年员工,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基层项目工作经验。干部选拔必须通过各级考试,从干部后备库中选用。

高端人才的引进为公司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七冶通过招聘高技能人才,形成了专业、层次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与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及工程硕士深造教育;通过公司的博士,带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住宅产业化及相关技术研发,以博士团队牵头组建BIM中心,将BIM充分应用到重大项目建设中,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公司坚持实施技术人才职业晋升双轨制,大幅提升科技研发成果奖励等举措激发广大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同时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此促进公司技能人才的培养。

公司“四管齐下”,在机制、平台、人才、资金等四个方面全面围绕技术创新开展工作,促进了公司科技创新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每年获得的专利超过200项,目前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近1600件。2015年,十七冶成为中冶集团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排名第一的子公司,并获得“国家级技术中心”殊荣。在技术创新方面,十七冶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创新,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荣誉,数项专利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专利奖。

三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十七冶集团全面推动转型发展华丽转身,实现了进入中冶集团第一方阵、安徽建筑企业“前三甲”,企业资质和竞争力排名全国建筑业前列,达到了好战略、好经营、好市场、好产品和良好成长性的“五好”结果,顺利完成“三年迈大步”目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十七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壮自我,奋力实现“十七冶发展之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记录。2016年10月26日,中国十七冶集团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勾画了公司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未来,十七冶人将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冶集团和十七冶的发展战略,继续开拓新领域,再创历史! (作者单位:中国十七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