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仙李白终老的长江三矶之首的马鞍山采石矶对面,一座栩栩如生的巨人坐姿造型的钢结构建筑高高耸起,与采石矶隔江呼应。不久,这里将成为马鞍山新的旅游热点。这就是中国十七冶集团承建的马鞍山郑蒲港CORPUS人体博物馆项目,一座48.5米高的人形建筑,是目前继荷兰CORPUS(世界首座人体博物馆)之后,中国首座、世界第二座人体博物馆。该项目不仅可以引导人们深入认识人体奥秘、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更承担着中荷双边贸易投资进一步落户安徽的重任,对丰富郑蒲港新区文旅资源,加快新区人气集聚具有重大意义。为夺回因疫情耽误的进度,项目部正抢抓一切有利时机,实施“工地突围”,冲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突围一”:“内进”转“外输”,实现劳动力突围。加快项目建设关键看劳动力,疫情爆发前80%以上劳动力主要以项目周边的“内进”人员为主。疫情爆发后,项目部所在的郑蒲港新区成为重灾区,当地工人无法返岗。但复工大干势在必行,且由于工程特殊,一下子想找到符合要求的熟练技术工人非常困难。项目经理骆晓辉多方联系,最终与吉林松原市等地就业服务局对接,以政企联动形式实现“点对点”一站式引进了第一批技术工人,解了燃眉之急。为严守疫情防控底线,项目部又组织从云南、四川等地引进作业人员,从“内进”转变“外输”,及时快速补充现场人员,为大干抢抓了有利先机。

“突围二”:强化“云中CORPUS”,实现技术突围。当前,工程已由钢结构安装逐步转向玻璃幕墙、人体表皮等精细部位施工。由于工程结构的奇特,BIM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带来的效率、技术、质量、服务、品质已成为深受荷兰业主赞扬。

因人体结构表面形状不规则,受力及力矩不规则,表皮钢结构设计难度大,矩形方管最大弯弧度135°,且有风阻、恶劣天气等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幕墙龙骨制作安装遇到了极大的阻碍。技术攻坚小组日以继夜,经过BIM精准计算及定位,突破了表皮龙骨长度、形状、弯折度及位置四个难点,同时引进海归技术人员,在焊接安装时进行技术指导,避免局部过热而使龙骨的位置及各项参数发生偏差。

技术小组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过程模型,应用BIM模拟建造技术演示进度,保证关键任务能够按期完成。对内部暖通管道强弱电安装深化设计,优化施工流程。指导8000多片人体表皮耐候钢板预排版和制作,不仅节省20%材料,还加快了制作过程。

“突围三”:从“稳步”到“抢抓”,实现工期突围。由于工期非常紧张,春节期间就加班加点,后来受疫情影响,材料供应不上造成施工中断,再加上后来的劳动力补充不到位,给本来就紧张的工期带来更大的困难。

复工后,项目部不断加大劳动力、机械设备和施工材料投入,白夜两班轮流倒,仅用210小时便完成了3至9层幕墙龙骨安装,7至9层轻质隔墙和水电暖通施工,为幕墙玻璃安装与内外隔墙施工赢得了时间。

为抢回损失的工期,项目部选取蒸压轻质混凝土板用于内外隔墙,相较于传统砌体砂浆二次结构,该工艺不仅可以缩短工期30%,且可以减轻自重,更利于工程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优化电梯井圈梁施工,采用与砼圈梁相同大小和规格的方钢来代替,焊接代替传统植筋,不仅加快了工期,更提高了电梯的安全性。对于混凝土用量很少的栏杆坎台,改为角钢作为基础,大大减少了混凝土的浪费,且加快了施工进度。

3月16日,项目部开展“大干100天”劳动竞赛,加快推进物联管理系统应用,全力打造智慧工地,紧盯上岗率、达产率,明确节点,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并签订劳动竞赛协议书,确定相应奖惩措施,激发和调动各施工班组的干劲,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从防疫期间突击郑蒲港隔离点建设,到复工大干,每一个阶段都印刻着十七冶人奋斗的足迹。相信不需要多久,十七冶人就会用这钢筋混凝土勾勒出人体雕像的曲线之美,展现“东方神韵”! (作者单位:中国十七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