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玮

 

  典型或许并不遥远,榜样其实就在身边。他们或是青年设计之星,或是青年管理服务之星,或是青年发明之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即精品服务社会,精彩成就人生。

他们是活跃在中冶华天家园里的青年才俊,他们是闪亮在中冶科技星空中的希望之星。记录他们温情的讲述,展示他们平凡的历练,让我们不由赞叹,无奋斗,不青春。

 

易宁:设计之旅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2013年9月11日,从青岛钢铁有限公司传来喜讯,中冶华天中标该公司城市钢厂环保搬迁工程2×240m2烧结系统总承包项目。
  喜讯传来,作为青钢烧结项目投标阶段总设计师的易宁更是感到欣慰。

易宁回忆道,7月18日,公司收到青岛钢铁搬迁项目2×240㎡烧结工程招标文件,7月19日公司召开了投标动员会,7月21日他和6名烧结设计人员就完成了工艺设计方案。

值得一说的是,除满足技术招标文件的要求外,他还结合以往设计经验和充分考虑业主需求方面,筹划了一个优化工艺技术方案。正是这样一个优化技术方案,后来为技术标加分,在七家投标单位中名列前茅。

易宁,烧结事业部高级工程师。2003年8月到中冶华天工作。2009年起,作为烧结事业部的技术骨干,担任总设计师及烧结专业负责人。10多年来,参与过40多个项目,主持了90㎡~360㎡多个级别烧结项目的设计工作。其中参与主持的龙腾特钢一期技改项目获2012年度全国冶金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主持的鄂钢烧结260㎡烧结机技改工程获2013年度获全国冶金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对易宁而言,设计工作是一项需要激情和富有责任的工作。

他说,整天与图纸打交道,时间一长,难免会有枯燥的感觉。但是,每一项设计都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充满困难,需要全盘斟酌,精细打磨,所以必须保持激情和对品质的高度负责,才能在丰富的实践中迅速担当大任。

他妻子说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他经常说的一句就是,‘家里有什么事吗?没事的话,我就去加班了’。”

2009年至2014,作为总设计师及烧结专业负责人,易宁主持过11个烧结项目的设计工作。期间,他不但要主持设计管理工作,还要以烧结专业负责人的身份参与到图纸设计、审核工作中。在繁忙的工作中,主动加班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这几年里,最多在一年加班时间达200晚以上,年出图量最多达到320张标准图。

这位青年设计之星常说,多为客户着想一点,多比对手考虑一步,你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2013年,他在主持长江钢铁公司老烧结系统改造工程前期方案设计时,仔细勘察现场,结合总图资料多方考虑,突破了业主产能扩容思路模式,大胆提出了拆除老烧结系统,新建一台180㎡烧结系统的方案,令业主颇为欣赏,为拿下3#180㎡烧结总承包工程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闻辉:真诚服务写在心间

 

算起来,闻辉到中冶华天也不过4个年头。但是,只要提起这位青年管理服务之星,无论是建筑工程事业部室领导、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还是业主方,无不对他竖起大拇指,由衷的夸赞小伙子“踏实肯干,吃苦好学,遇事判断准确,处理问题雷厉风行。”

 “作为土建结构设计人员,必要去现场熟悉整个工艺系统的流程,直观地认识各种工艺设备,这样才能将结构设计做的更好,更合理。”这个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如此看待设计与实践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他主动请缨,到施工一线,到条件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积累现场实践工作经验。

2012到2013年间,从榆钢支持灾后重建项目320㎡烧结工程到安徽长江钢铁二期技改工程3#1080m3高炉EPC总包项目现场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422个施工服务日子,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行直至项目顺利投产,整个流程他都了然于心。

“施工现场是个大学堂。对于刚参加工作的人,我通过多跑多问多干事三个方法,学会如何更好地与甲方、施工单位沟通协调,积累了现场管理经验。” 闻辉这样总结现场施工服务工作。

在现场,他常常将设计不合理的地方都记录下来,设计总结写得非常详细,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他做的总结不仅包括土建本专业问题,还包括其它专业问题,甚至将生产调试中发现的设计不合理之处都记录下来,这也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提及第一次榆钢项目现场施工服务,闻辉感慨颇多。在榆钢320㎡烧结工程主抽风机基础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的疏忽,造成风机基础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跑模,固定风机的螺栓孔错位,风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非常大,稍有偏差就会造成轴承烧瓦的事故。而主抽风机作为烧结的心脏,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烧结停产。同时,风机安装成功是按期进行热试的控制节点,时间非常紧。

虽然这是施工单位的疏忽造成的,但他主动积极配合业主及施工单位对风机基础进行加固,设计加固方案及图纸。风机周边的场地狭小,设计加固方案要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他对加固设计图纸进行了多次修改,才满足施工要求。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风机安装调试按时顺利完成。

主动热情,超值服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获得合同的筹码,现场服务人员的一举一动都是代表着中冶华天的形象。闻辉这样总结道。

 

王浩:创新路上付出再多也值得

 

在短短的六年间,他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其中有2篇论文先后获中冶集团优秀论文二、三等奖;有1项成果获中冶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组合供风喷嘴、回转窑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经科技查新表明该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2014年,他作为第一完成人有3项成果分别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安徽省专利发明奖和中冶集团技术发明奖提名。

他就是当之无愧的青年发明之星王浩。

这个来自东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在中冶华天旗下的南京工业炉公司参加过多座加热炉的工程设计、施工服务工作,与此同时,他对工业炉窑的新理论与工艺与创新充满激情,作为主要研发人先后参加了加热炉二级控制系统、加热炉炉底设备计算平台开发、富氧燃烧技术研发等公司级重点课题的工作,并将研发成果成功的应用于多座工业炉窑工程。

而这些发明创新,主要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

当问及一名设计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动力是什么?“因为兴趣和渴望成功。”王浩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并渴望梦想成为现实。作为一位有追求的科研、设计工作者,虽然不能像著名的科学家一样,做出改变人类进程的举措,但我想如果有一天,我提出的某个研究方向得以实施并被同行认可和推广,我的人生就算是有意义的!”

对于第一个授权发明专利“组合供风喷嘴、回转窑及其制备方法”,王浩总是谦虚的归结为“幸运”。

他说,那天公司领导让关注一下把其他相关专业的技术引进到本专业,这样就有可能提高本专业的竞争力。当时他却灵光一闪,能不能把本专业的工艺技术引进到其他专业中?于是,他把自己在读研究生期间与进行的相关实验和相关资料稍加梳理,提出了将加热炉方向的烧嘴浇筑技术运用到回转窑上的新工艺技术的研发,最终拿到了该项发明专利。

加热炉石灰窑的钢结构计算,对于一个学热工专业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王浩利用业余时间,先后自学了很多课程,并向结构专业专家请教,完成了石灰窑、加热炉钢结构力学有限元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工作,对加热炉空气分级燃烧等相关燃烧系统进行热工仿真模拟研究。同时,他还成功的开发了步进梁式加热炉纵水管计算平台,首次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对其进行准确阐述,被业内评价为是国内首次解决步进梁式加热炉纵水管计算的论文。

六年研发创新甘苦自知,王浩说,干技术、做研究是枯燥寂寞的,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必须静下心来,甘于寂寞,乐于钻研,才能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的成果。 (作者单位:中冶华天)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