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隆冬,却难得日头高照,心里暖暖的。漫步在阿富汗喀布尔大学林荫道上,我和李沛龙就像踩着鼓点,在“喀嚓”声中踏着一层层枯黄的落叶,和三三两两的学生擦肩而过。

李沛龙是个精壮的小伙子,既是中国十九冶集团承建中国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项目中方翻译,也负责和喀布尔大学各个部门的衔接。他边走边向我介绍这所阿富汗历史最悠久、最具社会影响力的高等院校,“由于植被茂盛,果木众多,等到夏天,喀布尔大学将是这座战争之城中唯一的‘绿洲’”。也许是寒冬的缘故,触目所及,偌大的校园因建筑稀少而显得格外荒凉。经过之处,一些电线桩和树干上坑坑洼洼,灰白而古朴的墙面也是斑驳一片。“那些都是弹孔,这里曾经有过很猛烈的交火。”随着北约撤军和2014年总统大选的政治角力,加上长期存在的宗教矛盾、防不胜防的恐怖行径,阿富汗安全局势再度严峻。我不禁感慨,这样一个饱受动荡之苦的国家,战乱纷争不知道何时才能真正结束。在我抚摸这些弹孔的时候,一队荷枪实弹的警察走了过来,我赶紧靠到一边,而李沛龙却主动迎了上去握手、攀谈,带头的警察离开时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他是什么意思?”我有点疑惑。“他在赞扬我们。”李沛龙自豪地说,“别看很多国家在喀布尔大学都有援建项目,但这些国家的援建人员要么出入有大量安保人员陪伴,要么闭门不出,有的甚至只管出钱,遥控指挥,对建设过程不闻不问。而我们中冶人,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从不惧怕危险。如果畏首畏尾,那还怎么开展工作?”联想到最危险的时候,工地附近发生了多起较大的爆炸事件和枪战,项目部管理人员外出办事多次遇险,工地和生活营地里也相继挖出了尚未引爆的火箭弹,确实当得起这样的称赞。

走完铺满碎石的小径,绕开一丛丛枯萎的灌木,穿过几栋低矮的楼舍,迎面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突然撞入眼帘。大气方正的琉璃瓦屋檐、中式传统的青砖外墙、水墨画风的休闲庭院,一股浓郁的中国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中冶人一手建起来的喀布尔大学中文系教学楼。 “里面的电暖气、坐椅,还有地上的瓷砖,包括写有中国书法的窗帘,大部分精美的装修材料都是从国内商务部授权的商家中货比三家买来的,这些在阿富汗都很少见。”李沛龙详细地介绍起这件凝聚了无数中冶人心血的得意之作。当我还在细细打量时,李沛龙带了一个阿富汗学生过来,“他的中文名字叫贺伟,曾在太原理工大学交流学习过,他现在是实习老师,马上就要在这栋新教学楼里授课。”中文系教学楼施工过程中,许多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学生慕名前来参观,也在现场感受到了中国人的严谨和勤劳。贺伟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中国文化极为痴迷。他对我们说,能在这样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大楼里工作,是最幸福的事情,他要让更多阿富汗人了解、热爱中国文化,以此回报中国人的辛劳付出。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贺伟就像阔别多年后回家一样,这里看一看,那里摸一摸,我和李沛龙忍不住相视一笑。

参观完教学楼,李沛龙带着我去了校长办公室,他是去道别的。得知教学楼移交后,中方员工大部分都要回国过年的消息,校长哈比布拉赫·哈比卜和他的助理都显得依依不舍,言谈中极力邀请中冶人再回到这个地方,为他们打造更多漂亮的标志性建筑。校长握着李沛龙的手说,有一个惊喜要送给他。第二天,也就是2014年12月23日,在中国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项目移交仪式上,阿富汗高等教育部向徐绍坤、李沛龙等中方人员颁发了感谢信。

无论是普通园丁、学生,还是校长,乃至阿富汗高等教育部官员,都对中冶人的辛劳付出和促进文化融合赞不绝口,这份赞誉出自真心,源于尊重。

这种尊重连我这个到阿富汗仅仅逗留几天的局外人也感到与有荣焉,沾光不少。也许在我们的世界中很难体会阿富汗人面对乱局的无助,也感触不到他们对和平与自由的无限渴望,但由于尊重和理解,还有真心的付出,却让我们心意相连,近在咫尺。在移交仪式上,从学生到社会名流,甚至是阿富汗国家电视台美丽的女记者都争相和我们合影,这是一份对中国人最炽热的情感,也是对中冶人最无声的赞颂。

拥有不畏艰险的勇气,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待人以诚的真心,中冶人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又岂会没有暖心的点赞呢?  (中国十九冶集团 罗志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