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露水还慵懒地躺在树叶上晒着朝阳,老槐树上的小麻雀们成群结队地在枝头吟唱,它们已经习惯了铁皮房里的隆隆声,也熟悉了在里面忙碌着的那个人——这个总是专注于铁板和角铁,从不欣赏它们歌声的胖师傅,其实它们不知道,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

李英会,高级技师,电钳工班长,是公司四百多位一线工人中的一员,他是名不见经传的秀才兵,8项实用新型专利使他成为公司独一无二的基层“发明家”。

说起他发明创造的灵感,全部源于对工作中细节的观察。工作时有些工具用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影响效率。在别人抱怨工具不好用的时候,李师傅这个有心人却动起了脑筋,思索着改良的方法。他将上学时所学的艺术设计和电钳专业有效结合在一起,业余时间草拟设计图纸,在实践和失败中反复求证,就这样一个个即简洁又实用的工具从他手中诞生。

今年初,李师傅又带着他的发明来到现场,希望验证新作品的实用性。这个奇怪的设备一进厂房,就吸引了一大群人地围观,因为大家知道李师傅爱好发明,都想弄明白这次他又发明出了什么新花样。新工具试验开始,他将电锤放置到支架的一端,手持另一端走到顶棚下,随着支架伸开,电锤大约上升至2.5m,他又压动杠杆,支撑电锤的立柱又上升一些,刚好触碰到顶棚,随着电锤的工作,顶棚出现了一个孔洞。这时大家明白了,这个设备的用处,都纷纷称赞:“有了它就可以不用站梯子上钻孔了,安全多了”。有心细的人发现了这个设备细节上的巧妙之处:“看,为了防止钻孔时电锤偏移,设备顶部还设置了一个防滑板,想得真周到”。这是一个名叫顶棚钻孔支架的设备,而且收缩后体积较小,移动方便,有了它,作业人员可在地面上操控电锤,在不使用梯子和脚手架的情况下,也能在顶棚上钻孔。

李师傅发明的机具被广泛应用到公司的工程施工活动中,深受一线工人认可。他发明的铜、铝接头扩孔专用夹具,解决了电缆接头在扩孔过程中的加工难度,并解决了接头、钻头损坏以及人身伤害等并发隐患。他经常把自己的发明经验总结起来,向使用过这些发明的工人征求改进意见和建议。

2006年一次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台电机的固定螺栓安装难度较大,增加了电机安装难度。身在现场的李师傅动起了脑筋,他在仔细观察了电机与基础螺栓的位置关系后,做了一个类似杠杆的装置,施工人员在远端上下摇动杠杆,只要使用原螺栓重量的1/6的力就可以抬起螺栓,同时另一人旋转螺栓使T型槽头对准锚板凹槽,待螺栓进入凹槽后,压住压杆使T型头卡在凹槽内,迅速带紧螺母,进槽工作结束。虽然这个过程用文字描述较为繁琐,但这个小工具确实降低了劳动强度,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虽说这是小改小革,但是作为一名现场工人,能从自身工作出发,将自己所学用在实处,这种善于专研的精神,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因为这些小“宝贝”的发明,李师傅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总会有年轻的员工找他学习,他也会欣然将手艺传授过去。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佟,在与李师傅搭档后,就被他在工作中不时迸发出的灵感给征服了。以后,每次和李师傅在同一工程施工现场,他都会主动要求和他一组。因为从李师傅那里,他不仅可以收获工程施工的技巧,学到工具改良的知识,还能够学到怎么样把每一根管和每一组支架做得即实用又优美。李师傅偶尔会在工地上开设临时讲堂,跟工友们交流工作经验,有的时候大家向他咨询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他都会认真地帮忙解决。

李师傅外表虽然粗犷,看起来有些闷,但他可绝不是只知道工作的闷葫芦,他的爱好十分广泛。“运气”好的话,还能听到他用浑厚的男中音唱上两句,这的歌喉俘获了不少现场的粉丝。每每唱完,他还摸摸自己的大肚子,诙谐地打趣道:“多亏了这么好的音响”。公司举办的大小晚会和歌唱比赛,他都要登台献唱,一成不变的劳动服行头,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美术、做工艺品也是他闲暇时的爱好,因此他还有一个绰号——巧手李。 在李师傅工作的机床旁,有一个锈渍斑斑的柜子,里面放的都是他收集的书,工具书、历史故事……大部分都是从买回来的旧书,他把这些书称为“午休甜点”。如果中午你想找他,一准是在那吃“甜点”呢。 人生需要自己一点一点地去雕琢,平凡也可以成就卓越,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是可以被赋予更多色彩的。李师傅是一线工人的榜样,是他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风采。在人生道路上,他的信条是:在工作中要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在生活中要乐观向上,帮助他人。李师傅是快乐而满足的,因为他总让阳光照进心田,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诚融注进热爱的工作中,他也将这份温暖传递给他人。在基层中,这样一个充满着正能量的人,怎能不去让人喜爱和尊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