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与符号,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时代特色。今天我们要采访的孙奎斌老人,就是一名经历了二十二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见证人。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又将抚今追昔,领略那段尘封许久的艰辛历程,聆听老一代二十二冶人那充满自豪的铿锵之音。

走南闯北的峥嵘岁月

年逾80的孙奎斌老人对我们的到来很是热情,我们落座之后就说出了今天要采访的目的和内容,希望再一次聆听老一辈二十二冶人在那个艰苦卓绝年代的奋斗经历。听完我们的话语,孙老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开始了自己的追忆:“我生于吉林省扶余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3年9月毕业于吉林冶金电气化专科,1977年来到了当时二十二冶的前身,那个时候应该叫二冶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刚来的时候,现场的条件很艰苦,我们办公和住的地方都在帐篷和木板房里,而且那里的蚊子多,住的帐篷捂的很严实,在夏天就热得让人受不了。”

孙老有些动情的说:“虽然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但是我们依然感到充实快乐,那段日子不后悔。1979年的时候,我的妻子带着三个孩子,也追随着我的脚步来到了二十二冶,来到了机电公司。当时公司为了照顾我,给我分了一套小砖房,大概只有15平米。我们一家5口人就这样团聚在了一起。”虽然房子挤了点,但是我们能从孙老的言谈话语中,感受到一股幸福的滋味。

走南闯北、风餐露宿是二十二冶的特色,每一个二十二冶人对这点都深有体会。丹东、武汉、徐州、南京、湛江都曾留下了孙老的足迹。工作忙起来的时候,孙老的爱人当时也要出差,一走最短也是三五天的时间。家里的孩子没人照顾,吃饭就去附近的食堂自己买饭。记得有一次,孙老夫妇二人出差工作在外,那时正值雨季,那个小小只有15平米的小房子进了水,家里的三个孩子就一点一点往外掏水。说到这里,孙老虽然笑容依旧,但是一股内疚的感情从眼神中不自然地流露出来。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又谈到了当时的工作。二十二冶仪表电气装备配套厂是孙老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作为厂长,孙老在职工心中的威望很高,因为当时配套厂的效益一直在机电公司各个厂队里名列前茅,这也是孙老一直引以自豪的地方。配套厂的经济效益好,关键是靠生产电缆桥架。说起这个,里面还颇有一番曲折。孙老说道:“那是桥架刚开始有的时候,我发现比起我们之前用的穿管方式,用桥架放的电缆整齐美观不说,还能节省很多的工作量。” 颇有经济头脑的孙老觉得桥架生产大有可为,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攻关。但是说易行难,桥架之间的连接件用什么样模具,如何进行制作,种种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当时遇到的问题很多,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我们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我派当时的副队长冯宝志三番五次的去江苏镇江学艺,最终还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日后的凌燕牌桥架也就此诞生。”孙老说道。而且,为了打开配套厂桥架的市场,孙老还多次与当时的北京轻工、北京钢铁设计院进行联系,让他们帮忙推广产品。产品的销路打开了,配套厂的业绩上去了,最好时年利润曾达到260万元,如此出色的业绩也让孙老获得了许多的荣誉,唐山市劳模、河北省劳模、全国冶金系统劳模,这些荣誉无疑是对孙老由衷的肯定。

笔耕不辍的累累硕果

1999年,孙老正式从机电公司仪表电气装备配套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岗位上退休。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不再有忙不完的工作,孙老也顺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热爱的诗歌文学创作之中。

早在工作的时候,孙老就十分热爱文学创作,那时的他曾担任过机电公司鸡鸣诗社副社长,社刊《凌燕诗苑》主编,从他早期的诗篇中,很多内容都十分贴近现场的工作与生活,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接地气,充满了一名冶金建设者的豪迈气魄。除此之外,孙老还创作了《学雷锋见行动》《在汽车站上》《王母娘娘来电话》等多个相声、小品,深受大家的喜爱。在他的影响下,当时配套厂的企业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各种文艺演出很多,先后有60多名员工参加了凌燕分社,创作诗歌达400余首,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当时的工作和生活。凌燕之意在于敢于搏击风云,不畏艰难,开拓进取。“我们的这个诗社不仅展示了大家在文学方面的个人才华,更是把大家和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一种鼓舞大家前进的动力。”孙老自豪地说道。

算一算时间,从退休到现在,已经过了整整18年。孙老的文学创作之路一直未曾中断。截至目前,孙老总共创作了1700余首诗歌,并有多首诗歌在《吉林日报》《包头日报》《河北冶金报》《二十二冶报》《中华诗词》《华美诗赋》等报纸杂志上刊登。

采访即将结束时,孙老突然问了一句“现在机电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呀?”听到这里,一股内心的自豪与激动情不自禁地从心中涌出,坚定地说道“机电公司‘四个一’文化依然在传承发展,我们没有忘记老一辈二十二冶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优良传统。”听到我们的回答,孙老脸上的笑容仿佛又灿烂了许多。   (作者单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