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冬至,由于长期在项目上工作,又在遥远的广西项目工作了近十年,所以我很多年没陪家人过冬至了。今年在承德项目有冬休,趁着难得的闲暇,我回来与家人过冬至,全家人也从滦县、曹妃甸、唐海等地赶回来,就为了一起过冬至、包饺子,重温欢聚一堂的快乐时光。不一会儿功夫,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晚辈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吃起来,老母亲看了连说:“慢慢吃,不着急,还有很多呢!”晚辈边吃边说:“奶奶,还是家里的饺子最好吃,吃不够!”看着老母亲幸福的笑容,晚辈们大快朵颐的样子,我陷入了沉思……

这样的场景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前都曾出现过,只是人物有所不同,那时的父母还很年轻。四十年前,我还在上初中,唐山地震后,父亲随同事一起前往唐山支援建设,自那以后,父亲陪伴我的日子就少之又少了,听人说,他们为全面重建唐钢,不怕苦、不怕累,在简陋的生产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炼出了第一炉“志气钢”。可那时我还不懂这份工作的重要与伟大,只是时常询问母亲,父亲何时回来。母亲告诉我,等到过年,父亲就能回来跟我们一起吃饺子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四年,1981年我随母亲来到唐山与父亲团聚,这一来就是三十多年。我们从最初的东窑到后来的基地,1985年又搬到新区,而我也从青涩学生成为企业员工,并在此安身立命、成家立业。后来,父母相继退休,我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他们未完成的事业与理想,三十多年的工作时光,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从最初的唐扩二期到“引青济秦”工程,再到内蒙集通铁路,都留下了我奋斗的足迹。随后,我逐步走向筑路架桥的道路,先后参与到吉林五桦线、内蒙哈磴高速、河南宛平高速、广西马梧高速、广西百色高速、承德PPP项目之中,忙碌的项目时光带给我的是成熟与阅历,我也逐渐从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走向工程经理、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岗位。这其中不是没有苦难的,在企业形势低迷之时,身边有不少人离开了企业,我的内心也有些许动摇,但退休父亲的话让我坚定了要与企业共患难的决心,他说,这是我们一生赖以生存的企业,是它培养了你,这就如同父与子的关系,难道父亲瘫痪了,儿子就有理由抛弃他吗?这番话如同黑夜中的光,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力量。最终,企业走出了低迷,迎来了曙光。

几年前,女儿大学毕业,可能是从小在二十二冶的环境中长大,也或许是受我的长期熏陶,她也坚定地回到了二十二冶,成为了我的同事。她与我不同,是一名通讯报道员,是用笔杆子说话的人,从她细腻的文风中能看出她对企业的深厚感情,一线的动人故事、施工中的亮点难点,都被她以文字或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说我是与企业共同成长、风雨同舟的一代人,那么女儿则是见证企业辉煌、创造企业未来的一代人。父母交之于我的接力棒,我想我可以放心地交到她手上了。

现在的我,进入知天命的年纪已有五年,正在岗位上发挥着余热,回忆这几十年的经历,是与二十二冶共同成长、共同陪伴的过程,当年的荣光我见证过,当年的困苦我也经历过。展望未来,我充满信心,我们一家三代人将与企业相偎相依,陪伴企业再次走向辉煌,将这条无比宽广的道路继续向前延伸、再延伸……

看着午饭后渐渐入睡的父亲,我拿起印有女儿文章的《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报,一丝欣慰涌上心头,我们家这三代人的四十年,正是对企业一生深情的真实写照,而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依然会用陪伴去诠释这份深情。 (作者单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