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冶宝钢技术第三分公司,现有2个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和1个浙江省舟山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这3个市级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师徒带教201名学员,其中29人获取了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等级证书,86人取得高级工证书;多名带教学员多次在上海市行业技术比武中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在现场技术攻关、技术支撑、科技创新、专利申请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并形成了多项成果,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这3个工作室正不断加快培育新时代工匠的脚步,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企业高技术高质量发展。

做“领军人才”的孵化器

在“顾红飞起重工作室”,聚合着七名优秀的创新标兵与技能拔尖人才。成立于2013年底的这个创新工作室,600平米的实训操作区域卷扬机、吊装桅杆、液压提升装置配置齐全,配备30余张课桌椅的培训教室,通过多媒体投影为学员理论培训提供便利条件。

五年来“顾红飞起重工作室”已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成立至今已师徒带教80名学员,其中5人取得高级技师,6人取得技师证书,15人取得高级工证书;工作室培养的学员在2014年-2017年宝钢组织的技能比武中,获得2项团体第一、2项团体第二、2项个人第一、2项个人第二的好成绩。

不断创新提升体现工作室的“匠心”所在,先后参与编制了冶金行业部级工法——大型桥式装卸船机拆除工法,参与编制了中冶宝钢技术公司汇编——桥式起重机设备维修技术标准;每年为公司培训新员工180人次以上,等级证书取证培训50人。

小工作室,大能量,同样体现在“张晓东焊接工作室”。

在这里尤为抢眼的,是焊接工作室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工作场地电脑、培训教室、多媒体投影、60余张课桌椅等设施,实训操作场地四个焊接操作工位设有排烟措施,提供各种电焊方式所需的焊接设备,为电焊实训提供便利的条件。

最让人称赞的,是这个焊接工作室不仅重点通过编制技术论文、研发专利、编制企业标准等方式开展技术创新,每年还针对不同技能水平的作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结对培养的弟子已达到三级以上技能,成为一线的技术骨干,近年来仅工作室青年焊工技术培训,每年有70人次以上,其中16人获得了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证书,20余人获得了高级工证书,同时多人在全国及上海市焊接行业技术比武中斩获好名次(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等)。

示范引领作用成第一要素

示范引领作用的新定义,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做法。

人们经常可以在《工业建筑》、《冶金设备》、《焊接》等专业刊物上看到一个闪亮的名字张晓东:《高炉中套二种不同材料焊接工艺研究》、《转炉三点球面轴耳焊接工艺》、《大型转炉托全裂纹修复》等多篇技术论文在这些窗口频频出彩,而工作室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更是多次在核心杂志上发表《冶金管道裂纹在线处理方法》等论文。

张晓东带领的这个焊接工作室,是企业专门为维护宝钢生产设备而成立的,工作室有计划地推进以焊接技术为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工作,成为企业检修协力由“护士向医生”转变的“郎中工作室”;近两年由工作室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完成的项目,有焊接质量控制的宝钢锅炉安装、炼钢厂5#RH真空系统改造等重大工程项目,以及获中国冶金建设协会QC评比一等奖的《降低连铸机机头设备更换频率》、《缩短重型输送链更换时间》课题等。

“技能大师工作室”真的是凭本事说话,在“顾红飞起重工作室”,熟练掌握手工编插钢丝绳扣、大接法、小接法,熟练掌握行车吊、汽车吊、履带吊、浮吊、卷扬机滑车组的吊装技术,已成为这个工作室每人的“标配”技能,甚至还独创了背手打绳结的绝活。

工作室领军人物顾红飞,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后,他考虑更多的是结合公司“千人计划”工作,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引导和对外交流,培养出更多“领军人才”;我们看到,工作室今年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脚步在加快:加强对大件吊装及高难度吊装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对液压钢绞索提升技术进行开发和运用等。

始终在突破“上一个自己”

顾红飞起重工作室集合的创新重点,还涵盖培育的高技能人才与公司BIM建模团队合作,在宝钢股份原料码头18U3#抓斗式卸船机三维建模和拆除工程三维建模等,通过运用BIM技术,实现建筑工程吊装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进而提高工程建设效率,这项前沿新技术的运用,让该工作室走在了国内钢厂设备检修领域的最前端。

几年来获得的国家专利和创新发明:钢丝绳插刀制造技术专利、桥式装卸船机拆除方法专利、特大型港机拆除工法、特大型电炉吊装方法、特大型港机吊装方法、特大型冶金专用行车吊装方法等,已成顾红飞工作室培育的高技能人才独特标签。

在浙江省舟山市李伟伟技能大师工作室,则把培育高技能人才变成一种“刚需”;工作室曾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国内最大堆取料机SR1安装调试后的操作人员培训工作,24名堆取料机司机均能从原机型过渡到新型堆取料机熟练操作,保证了港区正常生产作业不受影响。工作室成立以来已为生产操作各岗位培养53名高级工与技师,同步为项目部贮备了一批高质量的操作技术人才,3年来参与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奖8项,国家级以上科技创新奖9项,尤其在去年,工作室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提炼出“输送带翻面的驱动装置及技术”,大大延长了港区输送带使用的寿命,减少输送带物料成本达百万以上,此项发明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为张晓东工作室的新成绩单点赞:2016年-2017年又有发明专利3项和实用新型2项受理,编写的《检修工艺链-焊接篇》成为企业标准,开发了14项焊接工艺评定,保证企业的资质不断提升,团队创造的强磁条件下的焊接工艺,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突破了无氧铜在水冷情况下的无预热焊接技术。

或许,不断加快培育新时代工匠的脚步,正成为这三个工作室持续成功的秘诀。 (作者单位:中冶宝钢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