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用工匠精神“智造”企业发展
刘 棣/文
    发布日期:2016-04-08
李克强总理不久前在谈及实施“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这一点对产业工人来讲尤为重要。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着近2万人的员工队伍,在武钢、马钢、攀钢、宝钢、湛钢等国家重点工程和越南河静钢铁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在为宝钢等业主生产运营保驾护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奋战、敢于拼搏精神;这些都与李总理倡导的工匠精神完全契合。
“智造”土壤 孕育工匠精神
中冶宝钢技术将传统产业成熟的、标准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在宝钢实践以后,推广至湛江,复制到国内、国际其他钢厂。随着全面提升全产业链,中冶宝钢技术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在市场中选人、用人,在实践中赛马、识马,在发展中吸引人、留住人、造就人,培养成为所在领域的工匠、专家,甚至在自己的领域小有名气,成为自己领域的领军人才,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适应中冶宝钢技术发展的技术人才队伍、适应市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队伍。
不断完善人才成长体系,为工匠“智造”土壤,孕育企业文化。中冶宝钢技术致力于建设管理、专业技术、生产作业“三支”队伍,使蓝领技术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成才,为企业做出较大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让专业技术人才能安心于技术、质量、安全、设计、研发、销售以及财务经营等业务领域的专业工作,在专业技术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比如检修、协力的点检队伍、运保队伍、“两长”(作业长、班组长)队伍的建设;工程建设产业项目经理队伍、工程造价队伍、财务核算和税务筹划队伍的建设;装备制造产业中的设计人才队伍、销售队伍、加工制造队伍的建设;钢渣处理与综合利用产业中的研发人才和市场开拓队伍的建设等等。
“智造”机制 创新工匠培养
中冶宝钢技术提倡创新、勇于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正向不断推动实现公司传统产业向“劳动+技术+管理密集型”转变,检修、协力由钢铁企业的“护士”向“医生”转型。中冶宝钢技术致力于“四个”工匠精神,明确“四个”培育目标。培育百折不挠、不言放弃的工匠精神,以培养行业营销专家、区域营销专家为目标;培育精雕细琢,果敢明断的工匠精神,以培养优秀项目经理、施工管理专家为目标;培育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以培养技术带头人、技术专家为目标;培育严谨严细,开源节流的工匠精神,以培养预算专家、造价专家为目标;培育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工匠精神,以培养成本管理专家、税务筹划专家为目标。在理顺、完善各级经营、生产、技术管理后,搭建专业的研发、工艺、管理的平台和建立专业团队,实施专业化的管理,不断推动工匠精神的培育发扬。
中冶宝钢技术建立不同层次需求的价值评价体系,因才施用,人尽其才,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凝聚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企业的人才资源才会生生不息,永不枯竭,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开成百年老店。中冶宝钢技术推行构建按效率优先,按贡献大小、多劳多得、拉开差距并与市场接轨的分配机制。各单位都在努力,生产管理上,主要针对管理者的分配模式变革,对管理者推行“岗位工资+经营绩效+创新绩效”,强化管理者的能动性,并发挥其带动作用。研发技术上,主要针对专业研发及技术岗位的工程师、技师、一线技工,设立研发、革新、改进指标,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有成果。落实绩效分配与业绩挂钩、与贡献挂钩的要求,打破绩效分配主要与级别挂钩、奖金分配大锅饭的现象。同时,通过严格劳动纪律、严格考核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不让工匠吃亏”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更是营造工匠精神浓厚的氛围。
“智造”硕果 构建品牌灵魂
中冶宝钢技术不满足于现状,百折不挠,使传承、发扬、创新工匠精神成为追求卓越的利器,使整合成为建立“国内第一、国际一流”冶金生产运营服务商的内生动力和力量源泉。
中冶宝钢技术凭借2012年至2014年自主研发的36项科研成果和5项核心技术,107项专利作为支撑,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结合落实《中国制造2025》,不断提升再制造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参与制定再制造相关工艺、技术及产品标准,中冶宝钢技术跻身仅有8家央企国家工信部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之列;并运用现代化手段,实行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NC系统,夯实基础管理,荣获中国设备管理协会颁发的“第十届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奖牌,中冶宝钢技术董事长高武久荣获“第六届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工作者”称号;中冶宝钢技术的焊接材料是国内唯一中标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和出口基地建设项目之一俄罗斯YAMAL项目;获“2014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先进企业”、“2015年度上海市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等荣誉,对中冶宝钢技术业务拓展,企业品牌形象及行业地位的提升发挥显著作用。
一种精神源于坚守,中冶宝钢技术拥有一批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能让一根根沉睡螺丝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匠人,他们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对质量精益求精、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完美孜孜追求。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中冶宝钢技术才得以誉满天下,业务覆盖全国乃至国外。苟胜全,先后参与多个项目的技术攻关,经他改进后的设备运转状态更好、周期寿命更长,大大提高了产能和经济效益;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编写的《化工产品设备状态维护与检修》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大量实例,对指导现场作业起到积极作用。张兵,靠着一双勤劳的手,从事筑炉工二十多年,参与解决了宝钢RH真空精炼炉多项难题,使宝钢冶炼精品钢少了后顾之忧;他通过研究真空槽各部位耐材的主要损毁部位、熔损规律、维护特点及设备设施的应用现状,优化内衬砌筑结构、革新专用工器具,实现降低耐材熔损速率,提高了真空槽使用寿命。卢长春,致力于焊接研究,曾在全国焊工比赛上屡获殊荣,持挪威船籍社认证证书,先后探索出不锈钢单面焊双面成形的最佳方案、研制出二氧化碳焊接时X射线达到一级片的焊接方法等;原本探伤合格率最好成绩只有70%员工,在卢长春的指导下,一个月后探伤合格率达到了100%,经过培训的员工们一提起“卢师”都伸出大拇指说:“名师出高徒,这句话才是真理。”
用工匠精神点燃信仰和激情,中冶宝钢技术正不断加快企业转型的步伐,“智造”企业发展。集千千万万工匠的智慧,助力推动中国制造脱胎换骨到“中国智造”,这种昂扬斗志将会不断创造财富和价值、提升国力和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作者单位:中冶宝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