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鞍钢生产实践开展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   鞍钢集团设计研究院   鞍钢集团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鞍钢院)是隶属于鞍钢集团的勘察设计企业,2001年转制为鞍钢的全资子公司,具有工程勘察、测绘、冶金工程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市政热力工程设计、环保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造价咨询等甲级资质和相应的工程总承包资格。近年来,按照“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改方针,完成了鞍钢1780生产线、1700连铸连轧生产线(ASP)、短流程重轨生产线、多条镀锌线和彩涂板生产线、鞍钢西区500万吨板材精品基地的260吨转炉、2150热轧生产线等鞍钢“九五”、“十五”大型技改项目的设计,并研发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作为技术总负责单位,参与完成了1700连铸连轧(ASP)技术输出,实现了国内首项冶金成套技术整体输出,在济钢成功应用。2006年被建设部评为“十五全国建筑业技术创新先进企业”。工程勘察设计工作是一个技术密集、智力集成的复杂性社会化生产活动,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工程建设实践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工程建设。近年来,鞍钢院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的关系,不断在鞍钢主体工艺实践中探寻技术创新的突破点。作为企业设计院,要利用和企业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有利条件开展技术创新,成为钢铁主体稳定生产、工艺优化和保持技术领先的重要技术支撑,同时,也需要靠技术创新持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向工程公司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一、鞍钢工艺主体实践活动是鞍钢院技术创新的源泉 1、鞍钢“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是鞍钢院技术创新的起点。技术创新包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形式。原始创新是最基本意义上的创新,其基本属性是原创性和第一性,但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巨大,例如,最近韩国浦项开发成功的FINEX技术,耗资7亿美元,历时15年,足以证明这点。以中国钢铁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致力于完全的原始创新难度很大,因此,我国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总体上是以后两种创新形式为主。鞍钢的技术创新是与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九五”以来鞍钢大规模技术改造中在关键环节引进国外先进工艺技术,“高起点”的国外先进工艺技术为鞍钢院开展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了平台。鞍钢Ф159MPM热轧管生产线是集成创新的典型案例。鞍钢院发挥其较强的技术整合能力,通过将多个已有的相关单项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的工艺流程,实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型案例为1780热轧带钢生产线。鞍钢通过对引进技术、产品、工艺或设备的研究,在全面消化和掌握其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改造,使该技术具有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鞍钢技术内核,并带动了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其后,这项技术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最终技术输出到济钢和凌钢。因此,鞍钢院的技术创新必须依靠鞍钢工艺技术改造提供的创新起点和环境。 2、鞍钢技术改造的实践过程是鞍钢院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动力。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最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勘察是设计的先行,设计是工程的灵魂,方案是设计的核心。鞍钢院在参与工程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技术创新的诱因,技术人员在解决实际问题、优化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个个创新思路的产生。在鲅鱼圈厂区工艺布置的设计中,厂区的地形地貌促使设计人员必须突破直线性工艺布置的常规思路,通过思考论证,提出L型工艺布置的创新思路。同样是面对厂区地势高差不等的实际问题,为节省3000多万元的土方量投资,设计人员开拓思维,因地制宜地开创了落差6米的炼钢连铸生产线工艺布局,也促使一个新的技术创新点诞生。由此可见,在生产现况中所存在的差距和所遇到的问题都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课题,技术人员只有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发现、去挖掘,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在解决工程建设、技术实际应用的问题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才能持续地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3、向生产实践学习,在市场竞争中提高鞍钢院技术创新能力。勘察设计行业技术创新的源头在市场,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既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能争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鞍钢院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但是先进的技术不等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最终成功与否,还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最终在市场上体现创新的价值和效益。重视市场的导向作用,必须协调研发、生产和市场的关系,实现创新成果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而主体生产厂恰恰处于这一链条的中间环节,在重视市场信息、关注市场变化的程度上强于科研院所。同时,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使生产厂对所从事的生产、设备、工艺、产品等有更贴近实际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鞍钢院在创新项目选择、目标市场定位、创新时机把握和创新目标制定等方面必须与主体厂矿紧密结合,根据市场需求设定目标,提高创新能力。在2004年开展的鞍钢15万吨焦油加工装置可研过程中,从化工厂有关人员那里了解到市场对焦油加工的产品需求很大的信息后,鞍钢院立刻组织人力开展了焦油蒸馏装置一二次蒸发器、馏分塔、管式炉等主要非标设备的设计工作。随后,以该项专有技术为支撑,先后在天津铁中15万吨焦油加工装置、山西介休2×15万吨焦油蒸馏装置、山西河津2×18万吨焦油蒸馏装置和河北黄骅改进型2×18万吨焦油蒸馏装置上继续实施应用。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鞍钢院不断优化和完善焦油加工技术,锻炼了队伍,为在当前正在开展的鞍钢60万吨大焦油工程准备了技术和人才条件。 二、鞍钢院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于鞍钢生产实践 1、设计中的技术创新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先进合理的勘察设计,对于改建、扩建和新建工程项目缩短工期、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勘察设计是应用先进技术的首要环节,设计方案是否采用创新技术,是否先进合理,极大地影响着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没有现代化的勘察设计,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建设。设计中的技术创新是在对技术方案、设计思想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一优化过程包含许多对一些落后技术的否定,对一些先进技术的使用和再创新的过程。有分析表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设计阶段,而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投资的影响度占到75%以上,“笔下一条线,图下百千万”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因此,鞍钢院通过技术把关、方案优化,在鲅鱼圈工程中节省预算投资近3亿元也就不足为奇。最近在鞍钢苯加氢工程中,鞍钢院地质专业通过地质检验和科学论证,提出利用场地下面一层10米厚矿渣层的原有地质条件,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取代常规挖桩地基基础的创新方案,设计采纳后不但节省2000多万元的桩基投资,而且还缩短了近1个月的挖桩工期,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鲅鱼圈工程土建专业在原料皮带通廊设计中研究出一种新型的拱形轻材质框架结构,为工程节省投资4000多万元。因此,设计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至关重要,技术上每一个创新点的形成,方案中每一次优化的产生,也正是工程建设按照“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 2、技术创新为生产的高效运行和工艺技术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创新来源于生产实践,也必须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鞍钢院起到工程化、产业化转化放大的杠杆作用,在鞍钢装备水平和工艺技术的提升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三炼钢3#转炉大修改造工程中,鞍钢院应用了西区转炉设计中积累的炉壳托圈技术,使老转炉的炉壳寿命达到当代转炉的同样水平。2004年在改造7#高炉的过程中,设计采用了高炉长寿、铜冷却壁、无料钟炉顶等新技术,使7#高炉的工艺技术等级可与新1#、2#高炉相媲美。设计中新技术的应用,让很多旧设备重新焕发了“青春”。 3、技术创新成果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技术创新能够推动企业向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是企业达到国际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鞍钢总经理张晓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曾说过:“在核心技术上,要做好自主创新和研发工作,从跟跑世界先进企业向领跑世界潮流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科研设计人员要具有占领世界领先技术的气魄,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要求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工作。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掌握丰富的技术信息,进行多方案的科学比选和优化,在勘察设计成果中增加技术含量。另一方面,通过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后再创新,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推进技术进步,使勘察设计成果充分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鞍钢打造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增添技术进步的动力。 三、找出问题,抓住关键,开创技术创新与主体工艺实践完美结合的新局面 1、科研设计单位要通过实践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的源泉。作为鞍钢主体科研技术单位,鞍钢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要通过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的专利、技术诀窍和品牌技术产品,以持续创新的工程勘察设计服务于鞍钢的技术改造。目前,鞍钢院着手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升“五种能力”、实现“三个创新”的发展思路,并实施了签订技术创新承包协议,设立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基金等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工作的有效措施。通过营造技术创新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整合创新要素等措施,将逐步构建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项目为依托、政策为激励、制度为保证的科研设计与主体工艺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企业对勘察设计的技术创新应给予政策支持并营造发展环境。推进勘察设计单位的技术创新需要有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外部环境。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可以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安排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在更宽领域、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使设计单位能够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创造便利条件,使设计单位有更多机会参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技术创新往往与风险相伴。勘察设计单位自身缺少试验平台,创新成果只有在工程建设实践中才会得到检验,由此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因此,提供一个“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外部环境,是增强广大科研工作者信心,鼓舞他们不断追求创新突破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相信,在强化科研人员责任心的同时,辅以宽松激励的创新环境,充分结合钢铁主体的工艺实践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利用企业设计院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将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钢铁主体的生产实践,一定会让设计单位的技术创新之花,在钢铁主体生产建设中结出丰硕之果,同时必将大幅度提升设计单位的核心竞争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