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战略变革 打造国际一流工程公司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介绍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冶赛迪)是一家为钢铁企业提供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成套以及工程监理等服务的工程公司,由国资委监管的大型企业——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控股。2000年以来,一直名列全国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百名排序前5名,2003年名列全国第一名,长期保持西部地区第一位置和冶金行业前列。2006年位居全国工程总承包完成合同额百百名排序的第二名和冶金行业第一名。中冶赛迪前身为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以独立自主设计攀枝花钢铁基地和总包设计上海宝钢而驰名,是承担国家重点工程较多的钢铁设计企业之一,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工程设计和科研课题,获得国家及部、省级奖励200多项,获得专利授权200余项。 2000年以来,中冶赛迪承担服务的工程投资总额达1200亿元,占同期全行业投资总额的五分之一,已连续10年荣获重庆市质量效益型企业,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冶金建设行业优秀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领导班子荣获中央组织部、国资委评选的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公司拥有国家级设计大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6人,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会员、特许建造师(FCIOB)2人,获得各类专业执业资格者340人,博士、硕士245人,高级技术人员400余人,充分显示了公司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人才优势。 2006年公司营业收入完成33.8亿,比上年增长12.66%,比成立之初2003年增长204.74%;全年新签合同比上年增长43.9%,比2003年增长300%;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50.29%,比2003年增长407.56%;劳动生产率比2003年增长119%,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公司发展态势良好。中冶赛迪在长期的钢铁企业建设实践中,较先认识并积极推行从工厂设计院向工程公司的转变,建立了以设计为龙头的、具备咨询、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功能的工程公司体制,成功开展近百个大、中型工程项目的总承包和设备成套建设,赢得了客户和市场的认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公司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中冶赛迪正承担着宝钢、鞍钢、武钢、攀钢、太钢、本钢等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以及国外钢厂的工程设计和工程总承包、设备成套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国家钢铁工业战略调整项目——宝钢湛江基地1000万吨规模总体规划、国内炉容最大的宝钢、本钢等4座4000立米级高炉设计或总承包、世界上首座COREX C3000熔融还原工程设计、国内首套成套技术和设备输出的巴西ACOMINAS1750立方米高炉的设备成套、巴西CSN300万吨钢厂基本设计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2006年,中冶赛迪承担的30多项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其中有多项世所瞩目的重点工程,如国内首次技术总负责的国产化热轧宽带钢轧机工程--新疆八钢1750mm热轧工程;承担完整的铁钢轧全线工程总体设计的世界上最大不锈钢生产线——太钢不锈钢工程,采用世界上最新的大型高炉大修技术、开创了我国特大型高炉快速大修的先河的宝钢2号高炉大修工程。近年来,中冶赛迪确定了设计为龙头,以专业技术、项目管理、融资能力为支撑的专业化工程公司发展道路,明确了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向国际一流工程公司迈进的目标,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采取许多重大改革举措,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中不断取得进展。 二.坚持变革创新 打造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中冶赛迪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在新的形势下,坚持深化改革,实现了四个方面的转变:从一个国有事业性质的设计院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型企业的转变;业务范围从单一功能的设计服务到涵盖咨询、设计、监理、工程总承包、设备成套的工程公司的拓展;从国有独资企业到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变;从纯粹国内工程公司向国际工程公司的发展。 (一)坚持深化改革,奠定良好制度基础 1.从设计院到工程公司中冶赛迪前身中冶集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是国家大型甲级冶金设计单位,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资不分、政企不分、两权不分”国有独资企业,缺乏市场经济体制下一般竞争领域企业需要的高效率,需要进行改制。大型勘察设计单位向工程公司的转变,符合国际通行模式和国家关于大型勘察设计单位改制的政策要求,也是市场发展的要求。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下了一个较好的制度基础。 2003年,重庆院成功地改制成为中冶赛迪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有控股、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公司,并成功邀得攀钢集团公司和宝钢宝信软件公司参股,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冶赛迪的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重庆院主营业务、相关资质转入中冶赛迪。中冶赛迪在重庆院多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把一般拟上市股份公司的章程、管理制度和作为第三产业的科技咨询型工程公司的管理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管理上的高效、低成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中冶赛迪建立了完善的治理结构、财务管理、质量体系、综合管理、监督审计以及风险防范等各方面的制度,并继续在不断完善。通过近年来市场的反映和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实践证明了公司延续重庆院的发展思想并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发展思路是正确和有效的。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中冶赛迪坚定在钢铁行业进行专业化发展,坚定作国际一流、国内顶尖钢铁行业工程公司和咨询公司的决心和信心。中冶赛迪提出打造百年老字号,坚持走以设计为龙头,以专业技术、项目管理和融资能力为支撑的国际化工程公司道路,努力成为国内外钢铁企业首选的、优秀的服务商,成为国际知名、受人尊敬的国际工程公司。 2.骨干员工股权激励计划 2006年,实施骨干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探索建立适应公司长远发展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以建立投资公司的方式,解决了员工持股问题,妥善处理了股东和企业骨干员工之间的分配关系,把骨干员工和公司的长远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公司保持持续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工作中公司注意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教训,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既考虑了历史上做出贡献的同志,也为未来留出了通道,妥善处理了国家、股东、公司和骨干员工、退休职工的关系。整个工作都平稳有序地进行。 (二)坚持专业化方向,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 1.工程总承包成为扩大营业规模的主要方式在多年来对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市场需求的分析以及本企业发展战略的研讨中,我们认识到国内钢铁企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市场对工程总承包、设备成套都有强烈的需求。顺应这一市场形势,充分发挥本企业设计优势,我们从80年代末就开始了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的准备和试点,完成了多个小型的总承包项目,建立了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使公司资源配置更有利于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业务的开展。尤其是总承包建设新余转炉炼钢工程的完成,成功地展示了设计院的经营模式从单纯的设计向工程总承包转变的可能。那以后,中冶赛迪总承包的多个大型高炉、转炉以及煤气柜等总包工程相继顺利投产,更多的总承包项目接踵而至。通过多年的工程实践,中冶赛迪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和工程管理体系和参照国际工程公司的模式建立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具有专业配套齐全的、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队伍和项目管理队伍,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有效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制订了一套工程各阶段的比较严密的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和比较明确的职责分工,培养了一批项目管理人才,促进了设计水平的整体提升,增强了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提高了竞争优势。 中冶赛迪合同额、营业收入从每年几个亿,快速发展到每年十几个亿、二十几个亿,并持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得益于经营模式的转变。从单纯设计到做总承包项目,中冶赛迪营业收入年年大幅攀升。 2.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和市场前景好的设备成套业务中冶赛迪在积极稳步扩大工程总承包、设备成套市场规模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充分发挥本企业的主导优势和比较优势,坚持把开拓方向定位在有较高技术含量,有较好市场前景,有较好经济效益,有利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上的战略发展方向。通过努力,承揽了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项目,比如:新疆八钢1750mm热轧技术总负责和三电系统成套、天铁1750mm热轧技术总负责和三电系统成套、巴西高炉成套等。 2005年全年较高技术含量的设备成套合同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天铁热轧项目,是国内工程公司首次承担热连轧技术总负责和设备成套供货,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产化依托项目。2006年,设备成套在技术含量、市场领域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不仅保持了公司在平整分卷和LF精炼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还在后处理领域、板坯连铸、连续棒材等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不仅巩固了攀钢、柳钢、八一钢厂等阵地,还打开了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大门。 3.管理、生产流程再造 2006年公司按照工程公司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要求,进行管理、生产流程再造。公司大力推行流程再造,加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使公司的工程项目管理和服务能够适应国内国际市场发展的需要。 按照明晰经营、管理职能的要求,调整撤并部分职能管理和工程管理部门;完成了生产系统组织机构的调整,成立了炼铁、炼钢、轧钢和物料事业部;重组管线专业;结合员工持股方案的实施建立专业化子公司。对设备成套业务,努力推进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按照国际工程公司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结合国内客户的需求,结合公司的传统和员工的承受度,坚决、稳妥、渐进地推进以冶金行业国际工程公司为目标的流程再造,对于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使我们的工程项目管理和服务能够适应国内国际市场发展的需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战略合作 适度多元化 1.加强与生产企业、施工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的结合与生产企业、施工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的结合,是工程公司不断进步的两个重要环节,公司将在这个方面走出更大的步伐。中冶赛迪分别与德国西门子、美国罗克韦尔在重庆联合建立了“中冶赛迪-西门子系统工程中心”和“中冶赛迪-罗克韦尔系统工程中心”。 2006年,中冶赛迪与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携手开创市场,共同应对挑战。公司进一步谋求与宝钢、攀钢、鞍本等大型钢铁企业,即我们的关键客户,建立更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股权运作,与业主建立资产纽带关系。 2.立足冶金,适度相关多元化公司坚持以冶金行业为主业,并适度相关多元化。中冶赛迪致力于实现冶金行业杰出工程公司的目标,并涉足城建、环保、能源等领域。  2006年,公司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重庆市政建设大发展的机遇,做强做大市政环保业务,成立市政环保事业部,开拓市政环保市场。 2006年,公司非钢领域稳步发展。民用建筑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的影响力,年内新签合同比上年同期增长72.5%。市政环保事业部凭借公司在投融资能力和项目管理方面的优势,一举中标重庆高九路沙坪坝区段道路BT模式建设工程和重庆市九龙坡区特勤分中心及119指挥中心一期工程,重庆高九路沙坪坝区段道路建设工程是公司首次以BT模式承接总包工程项目,我们充分利用银行授信额度,成功地向银行融资工程建设资金的70%,为公司在BT项目的运作方面积累了经验。公司控股子公司重庆赛迪工程监理公司已具有房建工程、冶炼工程、市政工程六项工程监理甲级资质,走出了冶金行业,监理范围向设计、施工、监制、安装等工程全过程延伸,跨入全国建设工程监理百强行列。2006年9月,监理公司第一个海外监理合同瑞木镍钴海外监理项目签订,走向国外。赛迪监理公司在健康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上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公司将在规范风险、谨慎操作的前提下,积极稳健地探索、实践新的建设模式。拓宽与主业密切的相关的BT、BOT模式及其类似模式的市场,争取更多的任务来源,稳定的增加营业收入。 3.建立设备制造基地公司在建立核心设备制造基地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将为公司在重大冶金设备国产化、关键设备自主创新、自主集成成套设备方面提供更好的平台。投资8000万元,与四川川润(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重庆赛迪川润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并落户江津,公司决定把赛迪川润建设成为公司的中试基地及核心装备制造基地。目前,控股赛迪川润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为完善CISDI的产业链,公司还筹备建立CISDI的成套液压设备、成套电气设备基地。 (四)持续的科技进步促进了公司技术集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以钢铁为主业的工程公司,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中冶赛迪明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集成能力和技术持续进步作为提高公司长远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1.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公司通过科技保障、科技投入、知识管理、产权保护、专利申报和激励制约等制度建设确保体系有效运转。 2006年,公司把科技进步提到了事关公司生死存亡的高度,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集成能力和技术持续进步作为提高公司长远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明确了要从创建体系、完善制度、搭建平台、明确主体、激发动力5个方面着手推进科技工作。公司上下充分认识到科技开发对于市场开拓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科技开发重要性的舆论基础已经形成。公司成立了公司最高技术决策机构----公司技术委员会,成立了编制小组开始编制公司科技开发“二五”规划,并逐步完善公司科技开发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以专业室、事业部、重大课题项目部和公关组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重大课题实行项目部制。中冶赛迪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十五”期间,投入自主创新科研经费1.64亿元, “十一五”期间预计将达到公司总营业收入的4%。人力投入上,2005年科技开发人力投入已经达到公司人力资源的5%,预计到2010年科技开发人力将达到公司人力资源的15至20%。 2.科研平台建设公司重视先进设计、管理手段的应用和先进装备的配置,开发和购置了大量的设计、分析、计算、绘图、成图以及工程管理等软件,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并广泛运用于承担的各类工程设计和管理,保证了质量、效率和工程的有序实施。公司与高校、生产厂充分结合,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科技开发。2006年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建立了冶金装备技术研究所,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系签订了《工业炉窑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开发与应用长期合作协议》。还与东北大学和重庆大学达成建立研究基地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意向;与八钢和柳钢建立了科研及生产验证合作关系;与重庆市科委和渝中区科委建立沟通渠道,正在进行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和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以及燕山大学达成共建CISDI博士后工作站的意向。公司正在创建液压实验室(国家级),炼铁工程技术中心(中冶集团级),轧钢工程技术中心(中冶集团级),民用建筑技术中心(重庆市级)以及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3.立足集成创新,努力形成自主创新的格局集成创新是公司重点推行的一种创新模式。实践证明集成创新是国内工程公司一种可行的模式,公司结合不断的技术开发创新以及与国外众多工程公司、生产厂商的交流合作,掌握了大量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及其发展动向,集中了东西方主要技术特长并将其有机结合和合理运用于所承担的工程中,实现设备国产化和工程建设单位、科研单位共同技术进步。实践中,我们加大了通过引进技术和合作、自主研发,不断提高技术集成能力和水平的力度。高技术含量项目的实施几乎都有和外商的合作,我们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从而完成技术集成,提高我们自己的能力。尤其是设备成套项目既形成了工艺、设备、三电紧密结合的设计优势和以设计为中心的成套基础,还建立起与外商(如与奥钢联、斯坦因、ABB等知名公司)的合作模式。这些合作确保了项目的关键和核心技术的先进和可靠,同时提升了本公司的技术优势和知名度,还培养了队伍。 4.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找准切入点,推进原始创新在POC新型干式煤气柜方面,公司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OC新型干式煤气柜专利技术,成为国内唯一对POC新型干式煤气柜进行设计和工程总承包的公司,打破了日本公司垄断的局面。总承包建设的鞍钢燃气厂30万m³干式高炉煤气柜,是我国首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新型煤气柜。 5.引进消化再创新从70年代末宝钢建厂开始,中冶赛迪就参加了一期工程的引进和消化,在宝钢二、三期工程中,中冶赛迪是总包设计管理单位,又是大量重要工程的具体设计单位。中冶赛迪负责的宝钢二期工程获国家唯一的最佳工程设计特等奖,6项工程设计获国家级金奖,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 6.科技成果 中冶赛迪的科技创新着眼于有市场需求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使科研成果在钢铁建设中得到推广。“十五”期间已有数百项科研成果在钢铁建设项目中应用,取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依靠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中冶赛迪先后有20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及部、省级奖励,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3项,获专利授权160余项。 通过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中冶赛迪掌握了大量先进实用技术,在大型高炉、常规带钢热轧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4000 m3级大型高炉的工程设计上,中冶赛迪不仅是目前世界纪录保持者,也是国内唯一有工程总承包业绩的公司。在合金钢连铸、大型板坯连铸和不锈钢工程等方面,中冶赛迪也形成了自己的专有技术。在常规带钢热轧设计上,中冶赛迪几乎垄断国内设计市场;在普通热轧和炉卷轧机生产板带、可逆式冷轧板带、无缝钢管等轧制技术领域,中冶赛迪凭借独有技术优势成为中国业界的翘楚。 除此以外,在工程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控制软件技术开发和硬件系统集成方面,中冶赛迪同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技术优势。 三.打造国际一流工程公司 (一)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从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来看,自2003年以来,全球钢铁工业进入与“旧时代”格局(1980-2002)完全不同的“过渡期”。其特征是全球钢材需求保持旺盛,增长率至少将保持在2.5%。我们必须加强国外市场的开拓。从当前看,需要巩固国内市场,扩大海外市场;从长远看,是公司走向国际,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工程公司的必然要求。从公司自身发展来看,公司与国际工程公司有很大的差距,向一流国际工程公司看齐,以先进的国际工程公司为标杆,有助于公司促进自身生产经营,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在一体化市场下争取更大的份额。我们按照创建国际工程公司战略,对公司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整。通过宣传和学习,已在公司上下形成共识。 (二)国际市场取得的成绩中冶赛迪充分利用自身在钢铁设计技术、人员结构、国内市场份额、熟悉国内主要客户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努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国内设计企业向国际工程公司迈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中冶赛迪主动出击,中标了多项国外工程的设计和设备成套任务,国际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中冶赛迪的名字开始为国外业界瞩目。目前,公司正承担着巴西、日本、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外钢厂的多项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和设备成套项目,中冶赛迪的崛起标志着中国钢铁工程技术开始走向世界。 2003年,世界钢铁业瞩目的由中国钢铁巨头宝钢、巴西矿业大王CVRD、世界钢铁巨擘欧洲Acelor拟联合投资建设的巴西BV项目预可研任务由中冶赛迪完成,并被业主指定为可研阶段的基本设计单位,与世界著名的工程公司德国Ferrostaal共同完成融资可行性研究。在全球钢铁界引起强烈反响。 2005年,与新日铁、奥钢联、西马克等国际一流公司竞争,获得承担巴西ACOMINAS高炉工程设计和设备成套任务,合同额近9000万美金,公司在南美钢铁市场上逐步树立了品牌。承接马来西亚锦记钢铁公司高速线棒材成套设备工程,合同总额1200万美金。与日本神户制钢公司正式签订了棒材轧机设备成套供货项目,向发达国家输送轧机和设备。 2006年,承担巴西CSN与中国宝钢合资新建ITAGUAI钢厂基本设计和可行性研究项目。开展国际采购、贸易业务,是我们拓展国际市场的一个新领域。2006年,公司与HATCH公司合作,开展国际采购的报价工作。 2006年公司海外市场的重点放在有技术特色、特长的项目上,如高炉项目、原料项目、前期咨询项目等;突出重点市场,把市场目标定位在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巴西、印度、韩国三个区域市场上,并尝试启动贸易项目。年内参加了20多项投标、报价或跟踪。但由于海外项目要求高、成本高、周期长,有一定的开拓难度。 (三)国际市场开拓思路目前的中冶赛迪加快了与外商合作的步伐,力求消化吸收国际工程公司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推动自身更高层次的变革。 1.积极寻求与国际知名工程公司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 2.借助国外公司先进规范的管理理念,实现从人才、设计手段、创新能力、管理、项目运作、工程公司的框架建设等方面同国际工程公司的接轨,完善并形成国际工程公司的完整职能,增强国际竞争力。 3.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拓宽中冶赛迪的国外工程和贸易业务,争取海外工程营业额占公司营业额的30%以上。 四、未来战略 设计院向国际工程公司方向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更是企业自身作大作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中国工程公司的发展有市场,有竞争能力。但与国际工程公司比,存在缺乏核心研发能力,新技术、新工艺的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加强,掌握国际商务、熟悉国际法律,精通国际项目经营的人才不足等弱点,需要找出差距,迎头赶上,不断进行转变。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是中国工程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利用专利实现高起点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机制。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中国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的核心。人才已经成为中国工程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第一资源。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真正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这就需要健全企业人才规划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构建学习型企业,健全企业人才选拔机制和使用机制。走向国际化是中国工程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国内外工程公司根据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不断寻找国际分工,整合产业链,推动了企业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工程公司要培养全球战略意识,拥有全球化视野。通过引进、吸收、培养等方式,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熟悉国际经营业务的队伍,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向国外公司学习和合作,争取国际支持。建立准确和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争取国际资本市场的支持,努力进入国际金融机构的名单库,增强融资能力。以项目管理为核心,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市场、要质量、要进度、要效益,建立起国际通行的适应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要求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 结语 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冶赛迪在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我们清醒地知道,与国际先进工程公司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努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向世界一流工程公司的目标奋勇前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