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冶设备研究设计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中冶设备研究设计总院有限公司(简称设备研究总院)是原冶金工业部所属的科研事业单位,成立于1978年,当时名称为冶金工业部北京冶金设备研究所1992年更名为冶金工业部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划归国家冶金工业局管理,1999年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国家科技部的要求,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并从国家冶金工业局进入到中冶集团,成为全资子公司,2002年正式注册为中冶集团北京冶金设备研究设计总院的法人企业,200812月改制为国有独资的一人制有限公司,更名为北京中冶设备研究设计总院有限公司

2002年转制以来,我院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力推进企业科技管理创新;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按照全国科技大会和中冶集团科技大会的精神,设备研究总院以建立创新型科技企业为目标,加快推进和完善两型科研体系的实践和探索。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基本构建成了完善的创新型科技企业的研发体系。

一、两型科研体系的内涵

两型科研体系指的是学习型、创新型科研体系。它是指科研体系要以科研学习为载体,以科研创新为目标,不断实现创新和学习相结合,形成学习-创新-再学习-再创新的良性科研体系结构,实现学习吸收、创新驱动的新型研发体系结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企业生存及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创新能力是国家和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当今世界中,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更具有根本性。

学习型组织就是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个人都要将学习当作终身的事业,将其作为人生的需要,更是要作为企业创新的需要。世界知名期刊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壳牌石油公司企划总监也曾认为: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源源不断创新的出现,才能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也才能实现企业满意、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和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

学习是企业实现创新的重要保障,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的,只有加强对前沿学术和优秀科技成果的学习,才能在当前水平上有所创新;学习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创新,学以致用,这也是我们现代型企业所追求的。因此在当前水平学习研究基础上的创新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院在当前新形势下提出的创建两型科研体系,重在培养对科研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旨在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和产业化。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升了我院的研发实力和软实力,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型企业的建设。

二、两型科研体系的科研创新建设

创新能力的建设,是两型科研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是确保两型科研体系是确保其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我院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举措来确保其实施效果。

(一)打造特色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

第一,大力推进科研机构改革。过去几年完成了研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将原来的多个研究所进行了整合,成立了事业部机构,使研发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目前,公司的主要研发机构包括:轧钢工程事业部、冶炼工程事业部、上海分院、自动化工程事业部。另外,挂靠在公司的中冶长材轧钢技术工程技术中心是从各事业部抽调相关科研人员,针对成套的长材轧钢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促进了公司该技术领域内成套技术成果的形成。

第二,深化科研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科研立项评审体系建设。建立了院内技术委员会负责对立项课题进行评审,每位评审专家对立项课题进行审核后,科技质量部召开立项课题评审会,然后每位评审专家根据课题组介绍给出对该项目的评价意见,从技术先进性、市场前景、技术基础、研发团队四个方面对项目进行打分,科技质量部根据专家的评价结果,并结合院的科技发展规划,对每个项目给出初步立项意见,经院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科技质量部下达科研立项计划。科研立项评审体系的建立,确保了公司的科技研发方向的正确性和与科技发展规划的一致性。

二是加强科研项目运行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建立科研项目每季度运行情况检查会议制度,随时掌握每个项目的运行情况,了解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的性质及时加以解决,确保研发进度;如遇到特殊情况,无法进行下去时,随时停止或暂停项目研发,避免科研资源浪费。同时,在检查过程中对形成的知识产权情况进行了解,及时申请相关技术专利,使知识产权得到合理的保护。项目在运行中的经费使用情况也是课题检查的主要内容,经费的使用制定了严格的审批制度,确保经费的使用合理和高效。科研项目运行管理体系的建立,确保了课题高效运行。

三是加强科研成果评价奖励体系建设。通过制定科研成果管理制度和科研奖励管理制度,对科技成果的鉴定申报流程和职责分工进行了明确,并且在每年的科技工作会议上,对优秀科研项目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激发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热情。科研成果评价奖励体系的建立,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形成。

第三,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我院非常重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利用社会资源,与相关设备制造企业共同建设专项技术实验室,比如为了开发喷吹法铁水预处理技术,由我院投资建设了喷吹工艺和核心设备性能冷态实验室;为了开发高炉炉前设备,我院投资建设了泥炮和开铁口机性能测试实验室和炉前吊车性能测试试验室。这些实验室能够充分利用生产企业的辅助设施,与生产流程的结合也更加紧密,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实验室建设道路。二是建立仿真计算实验室,为了提高我公司的科技研发水平和手段,从09年初,公司开始着手筹备建设仿真计算实验室,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计算,改变过去手工简单粗略进行工程机构、强度等设计计算的不足,优化设计方案,建造核心设备的数字样机,提高产品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该仿真计算实验室将大大提升我公司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已有核心技术水平,加快新开发技术的研发进度,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三是申请成立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

第四,构建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为了推动科研管理上水平,我院早在07年开始就上海金慧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成功运作,进一步促进了我院科研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标志着我院科研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成果三大部分,系统通过设置录入、保存、查询、统计、制表等功能,对各方面科研数据进行管理和利用。同时信息化系统中建立科技信息查新检索平台,为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提供便捷的信息搜寻通道。

(二)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积极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逐年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为确保科研项目顺利进行,我院这些年除每年组织申报国家科技部科技开发专项资金项目1项,获科技部科研100万元左右开发专项资金外,自己每年也都结合科研发展规划和业务发展需要,自主确立10—20个开发项目。这几年随着设备研究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科研上的投入逐年增加,2005年仅为66万,到2010年直接投入科研资金达到535万元。

年 份

科技部立项数/

国家科研经费/万元

院立项数/

院科研直接投资/万元

2005

1

70

13

66

2006

1

91

7

83

2007

1

120

19

227

2008

1

109

16

337

2009

3

180

24

463

2010

1

108

14

535

第二,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围绕冶金行业未来发展的调整结构和产品升级换代,以及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合作,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冶金行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我院从去年底就组织业务部门进行座谈交流,认真学习国家颁发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配套颁发的2009-2011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投资方向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投资方向等政策文件,及时调整我院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尽快摆脱困境的工作思路,在科研立项时,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立项研究高技术含量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尽快形成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我院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也为冶金行业的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三,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产学研是指产业界、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科研联合体,这种一体化的营销模式体现了强强联合的优势。我院积极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采取以产养研,以研促产的企业经营方式,注重与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为了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江苏省盐城锅炉厂、广州裕丰企业集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了科研项目的研发能力和效率,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形成。同时,借助北京市钢铁服务联盟的平台,加强公司与联盟内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三)充分发掘核心技术,积极构建知识产权战略系统

近年来,我院大力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将知识产权渗透到公司生产经营所有环节为主线,以知识产权创造与管理为重点,总结改进,不断创新,全面推进专利、商业秘密等各方面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专利进行管理,使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我院的知识产权战略包括内部战略和外部战略两个部分的内容。所谓内部战略,就是要在我院内部创建出一个能够充分运用企业资源,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和发挥,不断创造出为中国和其他国家法律法规所认可的知识产权,进而通过市场经营加以应用,来获得经济效益并贡献社会效益;所谓外部战略,就是要运用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充分维护我院自身的合法权益,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并遏制竞争对手,谋求最佳甚至是技术垄断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整体性筹划,以及采取的一系列的策略与手段,包括被动性的、预防性的保护措施以及带有明确主动进攻性目的的策略和手段。

在充分发掘核心技术基础上,加强对专利的深度挖掘工作,取得成绩显著。2009-2010年度我院申报专利47项,其中25项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专利33项,其中5项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22篇。申报各种科技奖6项,申报各种工程设计和咨询奖6项,申报北京市发明专利奖1项。共获得科技3等奖5项,优秀工程咨询成果1等奖1项、3等奖2项,优秀软件设计1等奖1项。

三、两型科研体系的科研学习建设

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科技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果一个企业只给科研人员提供使用知识的机会,而不提供增长知识的机会,则企业与科研人员之间不可能存在永久的雇佣关系,科研人员对企业也不可能保持永久的忠诚,大多数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工作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挣钱,而是更希望通过工作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因此,我院注重加大对科研学习的投入力度,搭建科研学习平台,活跃科研学习气氛,为他们提供再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研发技能的学习机会,提高公司整体的科技竞争能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形成。

(一)搭建科研学习平台,促进创新科技人才建设

第一,以学术讲座为依托,形成科研学习长效机制。公司依托企业科协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依据每个事业部的实际情况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学术讲座。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就当前关心的科学技术问题,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学术沙龙活动,让科技人员了解科技发展动态。通过学术讲座的形式,促进了科研人员学习活动的常态化,培养了科研学习的习惯,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学习兴趣。

第二,建立再教育培训系统,完善科研人员知识结构。对新分配大学生,建立了完善的再教育培训系统。一是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公司根据科技发展需要,定期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学习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拓展知识面和知识结构,提高科技研发水平。二是各事业部每年对新进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专业培训,制定了新员工导师制,分配有经验的专业科技人员进行一对一培养,促进新员工的快速成长。

第三,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增进对当前先进技术的学习。各级学术组织是一种很好的技术交流平台,公司历来重视通过参加各种学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也搭建起与各同行单位交流的平台,增进了解,加强合作。目前公司参加的各种学术组织共44个。每年科技质量部根据金属学会、钢铁协会、重机协会、机械工程学会等学术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计划,组织安排相关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第四,完善信息化学习系统,提升科技人员自我学习意识。随着公司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成使用,科研学习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科研信息化管理包括科技信息查新检索的管理,今年将在院信息化系统中建立科技信息查新检索平台,该平台包括公司已经购买的科技信息数据库资源的连接功能、我院参加的各种行业和学术组织的网站链接功能、行业专家技术报告专栏、公司技术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专栏、各种技术交流会议通知专栏等,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提供学习资源和帮助。

(二)打造学习型研发团队,实施分层动态的科技人员管理

根据现代管理学的能级原则,公司首先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科研人员的个性、能力结构与特长,其次要对不同能级的职位进行科学的分析,明确相应的责任、权利和利益,把每个科研人员安排到与其个性、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中去,并力求使二者统一协调。同时,公司还要在充分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基础上,尽可能满足科研人员学历进修和职称提升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并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使其提高自己的能量级,避免一个人长期处于低位能级管理状态,使公司保持一种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旺盛的科研学习氛围。科技人员的科研能力是不断成长变化的,因此公司对科研人员的科技能力梯度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注重各能级梯度的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优化,使公司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研发能力强的学习型研发队伍。

(三)以院学术年会为契机,集中体现科研学习创新成果

通过每年9月份召开院学术年会,集中体现科研创新成果的展现,对上一年度的科研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和奖励,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提升科研创新和科研学习能力。利用学术年会的形式,在全院尤其是科技人员中,营造和形成了一种重视研究、不断创新、积极学习的学术氛围,在全院继续营造创新学习的文化氛围,形成重视技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工作环境,塑造有利于我院实现长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因此,通过召开学术年会,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在全院大力弘扬科技人员的这种深入科研项目,甘心寂寞、努力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营造浓厚的科研学习氛围。

(四)建立企业科协,促进学习创新的企业文化

我院科协是企业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群众团体,它秉承博学知新,经世致用的协会精神,按照浓厚学习氛围,培育创新精神,提高科研能力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各种群众性科技活动,促进学习型、创新型企业建设,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推动企业发展。

我院科协大力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 发扬诚信、创新、严实、高效的企业精神,塑造忠诚、敬业、感恩、奉献的中冶设备人形象;协同企业有关部门,大力传播创新思想文化,着力培植勇于学习创新的企业文化,推动有利于学习型、创新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建设富有学习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提升企业学习创新能力。

四、构建两型科研体系实施以来的成效

近些年来,通过实施两型科研体系,设备研究总院利用自身技术特色和优势,以实现专有先进技术工程化和市场化为先导,在市场竞争日臻激烈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核心技术

1.水平式电镀锌技术

水平式电镀锌技术是我院07年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0809年我院在科研立项时又对其中的电镀槽、导电辊、阳极板、清洗槽、酸洗槽、镀后即时喷淋保湿等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度研发,到目前为止共申报了19项技术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平式电镀锌技术。

2008年初,我院总承包了邯钢电镀锌生产线,该生产线是采取设备总院开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镀锌技术,在邯钢原彩涂生产车间基础上改造的生产线,是继设备总院开发的电镀锌生产线技术在2007年投产的山东平度电镀锌线之后,建设的国内第二条生产线。

电镀锌生产线的主要技术特点:采用我院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镀锌槽技术,该技术在镀槽内建立了以镀槽中部静压腔为核心的静压夹持带钢系统和抗带钢歪斜静压系统,因而当带钢进入镀槽时可以消除带钢下垂度,显著减少带钢歪斜度并消除部分板型偏差,其结果是显著减少了槽内带钢的对中偏差和带钢运行空间高度;该技术在镀槽中部实现了镀液的双向水平喷射,提高了排气能力。

采用的电解清洗槽和酸洗槽是我院独创的新机型,具有效率高、设备紧凑的特点。采用的我院自主研发的导电辊和阳极板,确保镀锌质量。特殊的工艺技术与措施。在吸取我国引进电镀锌生产线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在生产线设计中采取了镀液集中加热和集中冷却、末端镀槽电流为前部镀槽的一半、取消末端镀槽出口端导电辊等主要措施。采用了末端镀槽出口处的喷淋保湿技术创立了导电辊精确定位技术和一项阳极板制造新技术。这些措施和技术均已应用在华仁电镀锌生产线上并取得成功。另外,在邯钢生产线上,采用预镀镍技术,提高了电镀锌带钢的表面质量。今年9月份,该生产线已经完成了热负荷试车,各项技术指标得到了设计要求。该生产线的热试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部关产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电镀锌生产技术。

2.多功能轧制技术

热轧棒--型轧钢多功能生产线是我院开发的一种既可以生产热轧窄带钢又可以生产弹簧扁钢,同时还可以生产圆钢、角钢等简单端面型钢的具有多品种轧制功能的轧钢生产线。

热轧棒--型轧钢多功能生产线的主要技术特点:成功地解决了细长材与扁平材共线的工艺;开发出轧制带钢用的高刚度轧机,所有轧机全部采用我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短应力线轧机;开发出既能轧制带钢,又能轧制棒材的平立可换轧机;开发出新型的组合活套,包括既能满足轧制带钢的电动活套,又能满足轧制棒材的气动活套,从而解决了细长材与扁平材的共线难题;采用连轧生产工艺,粗、中轧机组之间采用脱头轧制和微张力控制。精轧机组前和精轧机架间设有组合活套,实现活套自动控制,实现无张力轧制,保证产品精度;蓄热式热炉加热钢坯,加热温度均匀,加热速度快且节能。加热炉出口设有高压水除磷装置,除去钢坯表面的氧化皮,提高产品表面质量。剪切设备采用起-停工作制。剪切精度高、事故率低、维修量少。全线的剪切设备和冷床设备采用我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此技术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具有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该生产线具有可灵活更换生产品种,有良好的市场适应性,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危机的环境下,该技术为我国中小型钢铁企业开发新品种、实现升级换代、节省投资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技术,因此在我国中小型钢铁企业技术改造或基建中有广泛的推广市场,满足了企业对钢材品种、质量及产量的生产要求,投产后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铁水预脱硫技术

铁水预处理技术主要用于对铁水进行脱硫、脱磷、脱硅等处理,是当今国内外钢铁冶金中重要技术之一。目前,应用较广泛的铁水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单喷颗粒镁法、复合喷吹法和搅拌法三种。单喷颗粒镁法铁水脱硫技术是我院前些年开发的核心技术,目前我院在单喷技术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对于复合喷吹法,目前国内各大钢厂建设的复合喷吹脱硫站,其核心工艺设备全部为引进设备,国内配套工厂辅助设备和设施。为此,我院去年在进行科研立项时,设立了复合喷吹法脱硫技术的研发课题。经过近一年的研发, 2008年底,我院自主研发的全部国产的复合喷吹法脱硫技术在云南玉溪钢铁公司投产,经过近4个月的生产运行,脱硫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水平,当初始硫为0.080%脱到目标硫为0.018%时,脱硫剂约只需300kg左右,温降约2℃/min,平均喷吹时间9min。实践证明玉钢复合脱硫工艺水平完全达到国内同种工艺水平。该装置是目前国内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套,该装置的应用打破了国内复合喷吹脱硫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4. 烧结机烟气新型氨法脱硫技术

该技术属于节能减排项目。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脱硫方法主要有石灰石-石膏法、氨法、循环流化床法、氧化镁法等。设备总院通过长期调查研究,自主研发,与多家国际知名脱硫公司进行深入技术交流,并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进行专项技术联合攻关,在氨法烧结烟气脱硫工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的新型氨法脱硫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后产物为硫酸铵产品;无二次污染,其综合技术经济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技术已用于云南玉溪新兴钢铁有限公司的《2×90m2烧结机烟气脱硫项目》中,目前该项目已经竣工验收,运行情况良好。计划在今年12月份进行该项目的技术鉴定。

5. 转炉钢渣粒化处理技术

该技术属于节能减排项目。该技术是我院08年的科研立项课题,主要是针对目前钢渣轮法粒化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核心设备的研发,该技术已经申报国家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形成了一套新型钢渣轮法粒化工艺设备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本钢和南钢钢渣粒化项目中。

我院研制的转炉钢渣粒化处理工艺技术具有工艺设备简单、循环用水量和吨渣耗水量小、操作安全、环境污染小、粒化回收率高、投资小等特点,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二)科技创新成果效果显著

通过两型科研体系的建立实施,我院这几年在科研成果上取得的成效也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鉴定数、申报的专利数和发表的科技论文数有了显著的增长。同时,各项科研成果也逐年增长,汇总情况如下: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申报专利数

2

10

18

36

12

其中:申报发明专利数

2

1

4

19

6

      申报实用新型数

0 

9

14

17

6

累计有效专利

40

50

60

63

77

其中:发明专利

14

15

15

15

20

      实用新型

26

35

45

48

57

成果鉴定数

2

4

5

5

计划5

自立研发项目数

7

19

16

24

14

发表论文数

20

5

53

23

10

 

(三)企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方面,增强了我院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两型科研体系的建立实施,我院完成设计了许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工程项目,带来了巨大企业经济效益,具体见下表:。

序号

核心技术

推广应用情况

1

以高刚度轧机、启-停式飞剪机、高效冷床等为核心技术的型钢轧制生产线,包括全连续棒材生产线、高速线材生产线、多功能轧钢生产线,轧制产品有棒线材、带钢、各类型钢。

 

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28项、专有技术:9项、获奖:9

该技术是我院以工程总承包方式推广的主要核心技术,在我国冶金企业广泛推广应用,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型钢铁企业。该技术是我院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2005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23011万元,2006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57143万元,2007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126650万元,2008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75609万元。2009合同额为21379万元。2010年合同额为56700万元。

2

以新型电镀槽、不锈耐蚀导电辊为核心技术的电镀锌生产线;(包括电解脱脂生产线,彩色涂层钢板生产线等)。

 

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20项、专有技术:5项、获奖:4

该成套技术经过了10年的研发过程,在研发过程中得到科技部专项资金的支持。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水平。近两年来推广应用业绩显著,是我院未来的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

2005-2006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6319万元, 2007年至2009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48319万元。

3

以单喷/复喷/KR搅拌技术、高效脱硫剂、高效扒渣机、长寿命喷枪为核心技术的铁水预处理技术。

 

 

专利:9项、专有技术:6项、获奖:4

该技术是生产高纯净度钢材必不可少的技术环节,该技术经过了10年的研发过程,在研发过程中得到科技部专项资金的支持。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水平。其中单喷颗粒镁铁水脱硫技术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在75%左右。近年来我院自筹经费组织研发了混法和搅拌法铁水脱硫技术,使我院掌握了所有铁水脱硫技术,该技术将是我院未来几年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2005年脱硫合同额:5019万元,2006年脱硫合同额:4042.38万元,2007年脱硫合同额:11271万元,2008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10000万元。2009年合同额为4500万元。2010年合同额约为3000万元。

4

以煤气取样机、悬臂吊车、液压泥炮、气动或液压开铁口机、移盖机为核心技术的高炉炉前成套设备。

 

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6项、专有技术:6项、获奖:2

该技术研发多年,是我院传统优势技术,在我国各大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广泛。

2005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1889万元,2006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868万元,2007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961万元,2008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   2308万元。2009年合同额950万元。2010年合同额约1000万元。

5

以高炉、转炉、电炉、RH插入管、连铸中间包的喷补机器人为核心技术的冶金炉窑长寿喷补技术。

 

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1项、专有技术:5项、获奖:7

 

该技术的研发得到国家的经费支持,是我院一项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其中RH插入管喷补技术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90%左右。

2005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867万元,2006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868万元,2007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1047万元,2008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   792万元。2009年合同额为197万元。2010年合同额约为300万元。

6

以全悬挂式四点传动倾动装置、等应力扭力杆、焊接式整体托圈、耳轴轴承座技术为核心的大型转炉本体优化设计制造技术。

 

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7项、专有技术:8项、获奖:1

该技术的成功研发,使我国转炉炉壳的重量大大减轻,使我国的转炉设计制造水平大大提升。该技术是我院未来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2005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777万元,2006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159(改造设计费)万元,2007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307(改造设计费)万元,2008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3244万元。2009年合同额27000万元。

7

以蓄热式燃烧技术为核心的高效钢包/铁包/中间包/RH炉干燥/烘烤设备。

 

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3项、专有技术:3

该技术属节能技术,已在宝钢、首钢、武钢等多家钢铁企业应用,节能显著。

2005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689万元,2006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1614万元,2007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979万元,2008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   582万元。09年推广合同额为300万元。2010年推广合同额为700万元。

8

以喷淋冷却塔和上行式环缝文氏管技术为核心的新型转炉煤气回收技术。以高效余热锅炉技术为核心的冶金余热利用技术。

 

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2项、专有技术:4

该技术属节能环保技术。该技术是我院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得到科技部专项资金支持。其中新型湿法转炉煤气回收技术已在唐钢等企业应用,除尘效果良好。而08年得到科技部支持的无水转炉煤气回收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将回收大量余热,使现有技术的热回收率提高一倍以上。该技术正在研发中。

2005-2007年该技术的推广合同额为411.9万元,2008年推广合同额为579万元。

9

以转炉炉渣和高炉炉渣处理设备为核心的冶金炉渣综合处理技术。

 

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6项、专有技术:2

该技术属环保和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该技术是我院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得到科技部专项资金支持。正在推广阶段。09年产生2000万元。

10

烧结烟气脱硫技术

 

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5项、专有技术:1

该技术属环保技术,主要针对冶金行业二氧化硫的排放大户(50%以上)烧结机烟气的特点进行的研发,与电厂的烟气二氧化硫脱硫技术是不同的。它的研发成功,将大大减少冶金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该技术是我院07年立项的研发项目。目前研发工作已结束,2009年进入推广阶段,合同额3500万元。

2010年推广合同额7000万元。

 

另一方面,我院的软实力大幅提升。主要表现为:一是2009-2010年度我院申报专利47项。获得授权专利33项。共发表科技论文22篇。共获得科技3等奖5项,优秀工程咨询成果1等奖1项、3等奖2项,优秀软件设计1等奖1项。二是在09年通过了高新企业认证;三是通过了质量、安全和环境三体系认证;四是与在京9家单位共同发启成立了首都钢铁产业联盟。我院于09年荣获中冶集团创新型企业称号。企业在业内的知名度逐步提升。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