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宪台

今年3月14日,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这是对中国华冶集团科技发展工作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肯定。它标志着近年来中国华冶集团技术创新、发明创造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

实现转型发展,加强自主创新

 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多少是看企业硬实力的话,那么“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在评审过程中,就要在软实力的比拼上见高低。谁的综合实力强,在资质、经营、奖项、行业带动性、科研创新等方面优秀,谁才有可能获得这一荣誉。

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是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和持续积累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对于科技创新来说,没有深厚的积淀作为基础,就谈不上持续健康发展。

2005年12月,中国华冶改制登陆北京以来,公司适应市场需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工作,着力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尤其高度重视核心技术培育,加强自主创新。

公司董事长孟庆林说:“公司要实现转型发展,就必须实施科技兴企战略,施工企业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做支撑,科技创新必须与公司的施工生产实践相结合。否则,就不能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为此,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坚持不懈开展自主研发,公司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实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由公司安装、国内首家使用的德国二手设备—燃气鼓风机组安装调试技术、邯钢冷轧热镀锌生产线工程安装调试技术、武钢500万吨/年球团工程安装调试技术、程潮铁矿超深井机械化配套快速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VCR法采矿爆破工艺研究与应用、以及超深井施工技术等多个领域初步确立了公司专有技术优势。

2008年以来,公司已累计通过中冶集团科技成果鉴定29项。其中,8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项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122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94项;获得授权专利7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公司主编和参编国家、行业技术标准5项,在业内已产生重要影响并为行业所认可,有的已成为公司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展示了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公司在冶金矿山行业的带头作用。

近年来,该公司开展了财务NC系统、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公司信息化系统推广应用,形成了企业网络管理体系,为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公司在重大冶金矿山规划、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业绩和实践经验,拥有一批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专业和成果。

制定创新战略,健全科技制度管理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与施工生产经营等工作一样,一同部署,一同落实。

公司总工程师韩永志在讲到科技工作时说:“抓科技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壮大技术实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和效益。”明确了科技工作定位和技术创新战略,着重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质量。2008年以来,公司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保障措施。一是先后制定了《科技进步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管理办法》、《工程专家、技术骨干协商工资管理办法》、《工程技术人员津贴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等,二是建立健全了公司科技进步成果评审制度。公司技术中心出台了《科技攻关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具体的从科技项目的申请、审核、立项、实施、验收几大要素进行了规范,并对实施过程中的人、财、物进行了规定,同时为监督立项项目的实施,还建立了一整套的约束机制,确保公司资助的科技立项资金能够有效发挥最大的效用。三是建立健全公司科技进步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特点,公司制定了《科技进步成果奖励暂行办法》等,按照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完善了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以面向市场、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及其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为评价重点,建立适宜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促进了科技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促进了公司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2008年以来,公司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和实际,积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探索施工设计单位科技创新与研发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施工生产经营为导向,公司主导、二级生产单位分工(分类)负责,并与国内重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与研发体系。

公司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设立了中冶矿山工程技术中心,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为公司生产、科研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了技术交流、人才培养,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公司加大了对自主研发的投入,公司自2008年开始每年的科技投入都在以1-2%的速度递增。2011年公司科技投入1.48亿,较2010年增加0.3亿元。

通过深化内部机构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司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完善已有科技投入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科技成果权属和有偿转让为动力的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在公司内部探索实行重大科研方向及研究课题首席专家制,重大科研项目专家跟踪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保障了科技创新的活力。

尤其近年来,公司在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对此,主抓公司科技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技术质量部郭建清部长感受颇深。

郭建清说:“近几年,公司加大了科技进步成果奖励力度,特别是专利管理工作。公司专利申请由技术质量部门统一管理,规范了申请、过程文件管理等内容。改变了原来各生产单位对专利认知和粗放管理的局面”。技术质量部规范了统一格式,从科技研发的源头做起。利用各种场合,或者深入基层帮助基层单位出点子、找素材,抓申报,反复做工作,提高了各施工生产单位申请专利工作的积极性。统一管理后,专利申报数量突飞猛进,2011年申报45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有14家单位申请了专利,18家单位原申请的专利获得了授权。2011年获得专利授权4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现了公司历史上发明专利零的突破。

科技创新促进了公司质量管理。2011年,公司先后取得了“河北省用户满意工程”4项,各类优质工程23项。其中全国焊接工程一等奖1项,中国安装之星1项,省部级优质工程10项,中冶集团优质工程1项,市优质工程10项, QC小组成果获奖10项,其中1项获得全国建设行业QC小组成果二等奖。 2012年4月,公司又有16项QC成果在全国冶金建设行业获奖。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科技团队方阵

 一个优秀的企业品牌,是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传播过程中持续构建起来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的持续和壮大,必须要优秀的人才、科学的管理,倾力于打造特色产品、特色服务、特色文化来实现。中国华冶自2006年登陆北京以来,就开始向这个目标一步步进发,努力以行业领先,锻造“中国华冶”品牌。

近几年,中国华冶的魅力哪里来?公司董事长孟庆林一语道出“天机”:自主创新是灵魂,科技人才作后盾。

中国华冶在施工技术上,拥有许多“第一”的光环:

第一个创造冶金矿山竖井月成井205.6米的全国新纪录;

全国惟一承担1503.6米国内矿山最深竖井施工的企业;

国内首家使用的德国二手设备—燃气鼓风机组,由中国华冶安装完成,工期仅用了7个月,比合理工期提前 5个月,攻克了引进设备异域安装调试的难题;

国内最大的弦支穹顶结构――正在建设的大连市体育馆,整个结构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结构,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即将在中国华冶人手中完成。

……

构建这些光环的,是在中国华冶工作多年的技术员、工程师、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们是中国华冶强大的人才资本。

近年来,中国华冶遵循人才集聚规律,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实施“华冶人才规划”,对引进高素质领军人才,给予人才市场接轨的待遇等多种激励,以大气魄、大力度集聚人才,形成了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推动转型、转型集聚人才的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态势。

公司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吸收、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人才培养和聚集提供制度保障。全力打造创新型人才团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高级技术人才、核心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2011年,该公司在人才引进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先后通过网络、校园、社会招聘会等渠道招聘新员工 207 人,其中,高校毕业生 190 人,招聘有经验专业技术人员 17 人,分配到 19 家分公司和直属项目部。截止到2011年底,公司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 2816 人,占在岗职工人数的66.7%。

同时,组织开展或参加了项目管理、注册执业资格、新技术、新标准规范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坚持实行新分配毕业生到工程现场锻炼,组织评选青年拔尖人才,开展“师带徒”活动,调动了广大工程技术和高技能作业人员的积极性。

2011年的科技投入体现在科技人员待遇方面增幅较大,用于人员培训、科技奖励、专利申请、科技成果鉴定、设备投入、优质工程申报等方面资金也较以往大幅增加。 2011年度仅科技进步、优质工程奖的奖励就达到了创纪录的70多万元。

公司开通了与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的大专院校合作的渠道,2011年,又选拔了78名毕业生送入东北大学进行了采矿地质、安全专业培训。在科研合作方面,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就《高风险富水地层矿山井巷掘进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项目进行合作,2011年11月正式签订了合作研究合同。除此之外,北科大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矿业方面的专家、教授近年来多次参与过我公司矿业项目的技术咨询工作,为公司矿山施工生产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目前,中国华冶集团已经形成科技创新团队方阵。一是资源开发、隧道公路桥梁工程团队。公司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近600多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40余人,高级技师50余人。拥有各类大型矿山设备及实验设备200多台套。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队伍。中国华冶拥有完备的矿产资源开发的技术研究基础,设有中冶矿山施工工程技术中心,公司岩石力学试验中心、矿山综合防治水试验中心、井巷支护试验中心、爆破工程试验中心正在筹划中。如今,中国华冶在矿山技术领域,已拥有企业级科研成果2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9项,授权专利24项,主编行业标准3项,国家级工法1项,部级工法6项,开展各类矿山类技术攻关项目达30多项。矿山竖井施工方面更是保持了国内的领先地位,达到和接近了世界水平。二是房屋建筑工程及房地产开发团队。公司在地表土建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桩基处理、大型深基坑处理、房屋建筑装饰装修、超高层建筑、大型体育场馆、大型户外广场工程等的施工技术方面部分达到或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标志性的工程有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大连体育馆工程、重庆威斯汀酒店工程等,部分工程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奖、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公司从事地表土建专业人员的中高级专业人员达到了400余人,共获得省部级奖6项,拥有1项省部级工法,申请国家专利68项,授权专利2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项。三是大型冶金设备、生产线安装调试工程团队。在冶金工业设备安装领域创出了5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优质工程和精品工程。多项工程还创造了国内和世界的新记录。目前,公司在大型冶金设备安装方面已拥有授权专利技术2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项。武钢500万吨/年球团工程安装调试技术、燃气轮鼓风机组安装调试技术、冷轧热镀锌生产线工程安装调试技术等共计7项成果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在冶金设备安装领域确立了一定的优势。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对于一个在竞争中的施工企业来说,科技创新的路是无止境的,需要在新起点、新形势下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制度、手段和管理措施,持续增强公司的综合实力,发挥优势,创造强势,实现转型发展新突破,为建设国内一流的资源开发型企业而奋斗。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