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冶南方:科技创新引领市场聚发展动力
    发布日期:2014-03-31
□马 岚
2013年以来,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危机仍在继续,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行业利润持续下滑。从钢铁工业发展中起步,经历近六十年发展的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秉承着“为钢铁工业进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卓越技术贡献”的企业使命,自始至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撬动行业进步、企业发展的“杠杆”,努力向工程承包商和技术服务商转型。通过搭建平台、广泛合作、高起点研发、快速成果转化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中冶南方各项经营业绩稳居行业前列,形成了逆势飞扬、以科技引领市场的发展模式。 一、拓宽视野,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中冶南方于2009年成立技术研究院,集中一批技术骨干专职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并先后获批组建了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钢铁能效优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也获得国家认定。 2013年,中冶南方积极开展上述平台建设工作,建立了平台工作制度和流程,完善了管理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平台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国家钢铁能效优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办了“2013年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完成了网站建设,并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大学等开展了系列重大课题研发工作;中冶南方技术中心在全国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综合评分位列322,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第40位;博士后工作站内课题研发与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也进展顺利。 截至目前,中冶南方拥有国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共计7个。多层级、立体化的科技创新平台,改善了中冶南方的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相关产业配套能力,也使得中冶南方“核心技术开发”的科技创新思路不断深化。 二、整合资源,广泛寻求研发支持与合作 中冶南方拥有国家工程设计大师2人,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占35%以上。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扩大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中冶南方积极争取政府和集团科技创新支持项目,近三年申请并获批各类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项目等共计11个;并积极参与标准制定,近三年主编国家标准7项,参编国家标准16项,主编或参编行业标准22项。 与此同时,中冶南方坚持以开放的姿态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曾与武钢合作完成了冷轧硅钢成套设备国产化的研究开发,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了“流体实验室”、与重庆大学合作建设了“热工过程流动与传热研究实验室”等,逐步建立了以中冶南方为研发主体,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中冶南方研发目标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从而有效弥补了中冶南方在科研理论、方法、手段以及基础数据等方面的不足,实现合作各方优势互补,提升研发成效。2013年,中冶南方联合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仪综所、湘钢、中铝中州分公司等国内知名院校、研究所和生产企业组织研发课题“冶金工业系统能效监测评估及优化控制技术与系统”,旨在为冶金工业节能减排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目前,该课题已得到国家“863计划”支持。
三、规范推进,完善研发全过程管理
为了提高研发效率,保证研发质量,中冶南方出台了《技术研究院研发项目过程管理办法》,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研发管理流程,包括项目孵化、立项、实施、成果鉴定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设定了规范的工作流程,并发布了研发项目管理文档和技术文档标准模板,推进研发项目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 与通常的研发流程不同的是,中冶南方在研发立项之前要求进行项目孵化,通过收集资料、分析与对比、明确研发目标和内容、提出有效的研发思路和方法,为研发立项提供重要指导和依据。 在研发项目实施阶段,中冶南方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对研发项目的启动策划到成果出炉实行全过程管理,逐级明确责任人,并重点关注影响研发质量的关键任务和节点,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评审,及时发现并纠偏各类问题,确保研发方向和质量。同时,严格要求对研发管理文档和技术文档进行编码并归档,为成果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相对完善和规范的研发管理制度、流程推进下,中冶南方每年的研发成果都超出预期,近两年完成研发项目共计36项,专利申报数量也快速递增,截至目前,中冶南方持有的有效专利总量已达到1579件,尤其是近三年来,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仅2013年便达到472件。 四、创新思路,高起点实施科研开发 中冶南方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并举”的创新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并重视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大型平台技术等的研究开发。近两年开发的新型并罐无料钟炉顶、三并罐无料钟炉顶、立体化的平台、开放的姿态、完善的管理、前瞻性的理念以及快速对接市场的机制和能力,使得中冶南方科技创新的道路越走越宽,也正基于此,在钢铁冶金市场尚未转暖的大环境下,中冶南方依然能够以技术引领市场,打开局面,迎接属于自己的明媚的发展前景。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