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你要好好保护你的同事,她们是你们企业的宝贵财富!”,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易慕龙紧紧握着“金结公司严洪丽创新工作室”所长陶怡的手说道。

  2013年12月10日,印尼驻华大使易慕龙一行到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工业园参观,在听取工作人员的汇报后,易慕龙大使对严洪丽创新工作室女工取得的业绩表现出极大的震撼与感慨。同行的印尼参赞Chandra H. Gandasubrata、巴布亚驻中国商务促进会会长吕宝民、MPI钢铁贸易公司翁文耀等人也接连竖起大拇指,并主动提出要与创新工作室员工合影留念。

  此时的严洪丽创新工作室在继荣获唐山市巾帼文明岗、巾帼先锋岗、职工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之后,刚刚荣获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2014年4月28日,严洪丽创新工作室荣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二十年的坚守,几代人的耕耘,一如既往的奋进,终于换来了今天的被层层荣誉、多重光环环绕的创新工作室。

打造一流创新工作室

  严洪丽创新工作室以河北省劳动模范——金结公司总工程师严洪丽的名字命名,曾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指定为“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钢结构制造安装技术研发中心”。现设有设计组、技术组、研发组、项目组,拥有员工21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4人。

  创新团队立足将工作室打造成为解决技术难题、优化工艺、产品开发、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攻坚室”。严洪丽身体力行,高定位、严要求、重落实,每年投入大量专项资金,不断完善创新工作室软硬件设施,聘请钢结构专家开展专题业务讲座,不断学习业内领先的技术和新的设计软件,坚持把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作为着力点,把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改进与技术装备改造作为提高自主创新力的突破口,以制造厂、机加厂、试验车间为研发阵地,将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建立了以严洪丽创新工作室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工作室在企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能培训等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做到了有阵地、有牌子、有技术力量、有技术资料、有技术交流、有“三新”成果。至今累计完成14项科技开发项目,其中2项达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6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4项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获得授权专利43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33项,发明专利9项,外观专利1项;参编钢结构规程标准3项,申报省部级、企业级工法17项;31篇优秀科技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多项技术成果与论文获得河北省建设系统、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奖项。

推动钢结构产业多元化发展

  大型场馆的兴起,让一直寻求市场先机的严洪丽眼前一亮。严洪丽创新求变,将目光迅速锁定到大型场馆空间管桁架结构技术研发中。阿尔及利亚奥兰多功能体育场的出现,恰好为她提供了科研攻关的平台,72榀桁架类似橄榄叶形状,沿看台四周立面交错编织,汇交为独立“棕桐叶”的空间扭曲管桁架结构体系,悬挑跨度达30.5米,端部支撑架高达30米,单榀桁架重量高达65吨,几乎汇聚了目前大型场馆空间扭曲管结构的所有特点与难点。严洪丽与技术人员一同规划科研课题,谋划攻关手段,寻求解决措施。经过数十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对15种类型迥异的72榀大型桁架分项研究,创造性地将计算机三维技术融入到钢管扭曲结构相贯节点制作、组装、预拼装、检测技术及理念中,实现了空间扭曲钢结构相贯线的精确放样,成功攻克扭曲主弦杆相贯结构制作等系列难题。在此基础上,她与金结公司经理李国彬、副总工程师刘庆明等人鼎力协助,采用计算机三维技术,配合全站仪三维测控技术,利用临时支撑、手动式螺旋千斤顶分步等距卸载等手段,再次成功确保大跨度桁架完美卸载,为金结公司大型场馆制安技术的成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经专家鉴定,创新工作室自主研发的《大型复杂空间钢管桁架结构制造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大型复杂空间钢管桁架结构安装与卸载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3项技术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推动钢结构产业纵深化发展

  严洪丽创新工作室从钢结构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考虑,花费大精力于BIM技术研发和推广。创新工作室成员刘瑞强长期坚守项目,以长春国际汽车博览馆和沈阳北站高架候车室两项工程为研究载体,在国内钢结构制作仿真测量技术于钢结构及大型钢制设备制作领域经验完全为零的情况下,他与创新工作室同事们针对不同构件特征点、制作工艺、操作效率与环境、所需测量精度等因素,通过上千次的试验,尝试对不同仿真测量技术进行反复摸索和验证。历经数百个“项目部、施工现场、宿舍”三点一线的清贫日子,将3D数字化技术成功融入到制作测量技术体系、测量方法、设备选择及后处理技术理念当中,不仅弥补了钢结构制作、安装领域仿真测量技术的空白,更为钢结构施工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测量依据和尖端的技术支持,解决了大量构件实体预安装测量的施工难题。在中国建筑业协会举办的“首届工程建设BIM应用大赛”上,他与技术人员自主研发的《沈阳北站高架候车室工程钢结构制造及安装BIM与相关技术开发应用》喜获三等奖,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创新工作室还紧随国家倡导绿色能源开发的脚步,向风力发电领域展开科技攻关。成功研发了具有1.5MW及以上大型风机塔筒的制作技术,并编订了被评为国家二级工法的《风力发电塔筒制作工法》,形成相关专利4项。与国内同类技术相比较,创新工作室自主研发的风力发电塔筒制作技术可较大程度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了加工难度,特别是在形成流水化作业以后,对各个工序进行了标准化和规范化,有效地的提高了产品质量。此项技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拥有良好的推广前景,相继在玉龙风力发电塔筒工程等3项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获得业主高度赞许,为推动公司钢结构产业向纵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升企业经济、社会、品牌效益

  严洪丽创新工作室与清华大学、中冶京诚、中冶建筑研究总院等多家知名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投入、产出、转化和受益的绿色通道。

  技术成果在施工生产中得到灵活、及时的应用与推广,为公司创造了不菲的收益。《大型公铁两用桥钢结构制孔精度控制技术》、《大型复杂空间钢管桁架结构制造技术》、《大型复杂空间钢管桁架结构安装与卸载技术》、《铸钢节点与低合金钢异种钢的焊接技术》、《钢结构制作及安装仿真测量技术》在工程中得到推广运用,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二十年磨一剑。回首严洪丽创新工作室的发展历程,既有将半生心血、满腔真爱奉献给企业的严洪丽、陶怡等领军人物,也有用青春和泪水挥写人生的刘庆明、李素强等中年一代,还有郭孔松、刘瑞强、刘昌岑等意气风发的年轻的技术骨干。他们用自己的才智、胆识与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放飞了科技兴企的梦想,用不断创新的思路开创着企业蓬勃发展的新天地。

    成绩,代表的是过去的辉煌;拼搏,将撑起未来的希望。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