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焊接和建筑金属构造项目比赛在成都落幕,中国十九冶集团选手包揽双冠,实现了该项赛事的三连冠,参赛的12名选手全部跻身两个项目前10名,夺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集训入围资格。

稍早之前的五一前夕,为中国摘得世界技能大赛首枚金牌的中国十九冶集团青年员工曾正超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被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点名表扬。

人们不禁疑问,在中国十九冶集团,还有多少像曾正超这样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这些“大国工匠”又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

一、“人才兴企”战略照亮“大国工匠”之路

曾几何时,为大三线建设作出卓越功勋的中国十九冶集团衰落到倒闭的边沿,企业深陷发展困境。

2005年,面对生死存亡的抉择,中国十九冶集团制定了“深化人才强企战略,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拉开了“人才兴企”战略的序幕。

以战略为引领,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三步走”。第一步,通过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高效培育素质过硬的技术工人群体,夯实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第二步,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拓宽成长通道,让更多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群体中脱颖而出;第三步,通过健全、创新保障措施与激励措施,促进高技能人才深挖潜能,实现自我超越,并最终成为行业的专家和领军人物。

十年蓄能,十年成才。中国十九冶集团创新求变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正发挥出积极优势,渐渐地促进企业在某些领域从追随者变成了领跑者。

2006年,中国十九冶集团首次参加全国冶金建设系统首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便获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2010年,获得全国冶金建设行业第九届职业技能竞赛焊工团体第二名;2011年,获得第十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焊工决赛第一名、团体第一名;2013年,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收获两个优胜奖;2015年,焊接队伍蓬勃爆发:4月,曾正超、杨金发包揽新西兰大洋洲技能挑战赛焊接项目金、银牌;5月,杨金发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焊接项目金奖,陈丹清、宁显海、方钰洁获银奖;6月,王晨宇夺得中央电视台《中国大能手》“强焊之战”冠军;8月,曾正超夺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金牌……

在“人才兴企”战略引领下,中国十九冶集团技能人才高手如云、专家咸集。迄今为止,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全国及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全国技术能手12人,省部级技术能手、技能专家72人。在1700余名技能工人中,高技能人才比例达83.7%。

二、“大国工匠”的培养模式

从技能强企到为国争光,中国十九冶集团构建了一条从技术工人到技能人才再到技能专家的“星光大道”。

系统培养,夯实人才成长基础。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增开技能人才之源。攀枝花技师学院是中国十九冶集团创办的人才输送基地,近年来,通过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融合度,攀枝花技师学院培养了大量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订单式”技术工人。据统计,攀枝花技师学院已为中国十九冶集团输送了包括曾正超、王晨宇、杨金发等在内的1200余名优秀技能人才,为社会培养输送10491名优秀技能工人。

二是巩固“师带徒”技能培养法。通过结对子、拜师父、“传帮带”等形式,在高技能人才(技能专家)与年轻技术工人之间形成一种纽带,使“绝招”、“绝活”无缝传承。金牌教练周树春和他的四个世界冠军徒弟就是这样的典型。

三是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综合培养法。以企业技术工人为培养主体,通过讲座、培训、专家交流、选派专业人员到国外考察取经等多种途径引进最新技能技艺。以曾正超为例,即便他已成为世界冠军,但是按照综合培养法,他仍然被选派到俄罗斯观摩技能大赛,与俄罗斯、泰国、瑞士等国及台湾地区世赛项目的专家和选手进行交流学习,期间还受邀参观了俄罗斯著名的军工企业——乌拉尔车辆厂的培训机构。

四是加强班组建设,夯实人才根基。近几年,中国十九冶集团对300多个班组的电焊工、电气设备调试工、砌筑工班组长开展了各类培训,通过重点工程项目的磨练,培养专一门技术、懂多门技能的优秀技术工人;依托国家级的周树春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西部铁军—周树春焊接工程队”,以优秀高技能人才、技能专家为主体的100余名突击队员,通过国内外10多个重点工程的磨练,培养出攻克“急、难、险、重”任务的技术力量。

五是创新激励机制。在薪酬设计上,建立以“业绩”和“效益”为主导的收入分配办法,加重技能贡献对薪酬的影响比重,薪酬分配持续向一线倾斜、向骨干倾斜、向人才倾斜;在绩效激励上,逐步实现“打破大锅饭、兼顾公平、向效益优先”,突出以“绩”定“效”,使广大技能人才可以通过提升自身技能水平提高待遇。

六是通过文化“提神炼魂”,加强技能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近几年,中国十九冶集团以精神激励提升技能人才价值感与存在感,提升整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比如对技能水平高、业绩突出、对企业贡献大、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进行重点打造,推荐其参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劳模、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青年技术能手等多层级多类别荣誉的申报,同时还将部分优秀技能人才选派到专业机构进行培养,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在内部也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使广大技能人才体会到企业无微不至的关怀。

多措并举,拓宽人才成长通道。

一是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起技术创新、技艺传承、科技攻关等方面的工作平台。目前,中国十九冶集团在焊工、冷作工等4个主要技术工种建设了国家级、省(自治区)级、市级共计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由“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周树春创建的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国家级、省级工作室;21岁小伙王晨宇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

二是坚定不移地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方式,大幅提升技能人才团队素质,打造技术工人成长的纵向公平性,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比如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主动承担起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企业高技能人才试点评价科研课题,以此为基础,先后对企业自有技工、社会技工群体约12500余人次的技能进行评价,大批优秀工人通过技能评价脱颖而出,成为企业倚重、社会认可的高技能人才。

三是参加和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积极接轨国际技能大赛。着力以赛促培,与国家集训基地达成战略合作,借力国家顶级技术专家,促进技术工人向技能人才再到技能专家的蜕变。2005年至今,中国十九冶集团组织队伍先后参加国内外各层级大赛31场,五获团体第一名,30余人次获个人奖励,3500多人次经过大赛得到了锻炼,180余名高技能人才通过比赛脱颖而出,成为企业优秀技能人才的模范代表。

三、关于“大国工匠”培养的思考

培养“大国工匠”,助力“中国制造”,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大国工匠”培养背后,仍有许多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一是广泛宣传,提升技能人才的影响力;二是以人为本,激发技能人才吃苦耐劳和干事创业的热情;三是深化认识,增强“技能强企、技能强国”的使命感。

曾正超站上领奖台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成为过去,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将夺金的势头延续下去,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再创佳绩!”冲击世界技能之巅,中国十九冶集团的“大国工匠”们锋芒毕露、整装待发。  (作者单位:中国十九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