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作业。 中冶宝钢技术 陈建钢 摄

最新的财报显示:首钢股份2016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37亿元,同比增长128.52%,而在上一年,首钢股份还处于亏损状态。

除了市场回暖和钢材价格回升等外部因素外,从内部因素来看,首钢股份通过深化改革,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深入挖掘经营潜力,切实增强企业活力,提升管理效率,实现了盈利能力的持续改善。

日前,《中国冶金报》记者来到首钢股份进行实地采访调研,感受到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不禁感慨:“创新之光正在照耀着首钢股份的发展之路。”

向全要素成本管理要效益

2016年以来,首钢股份开展全要素成本管理,加大精准对标力度,细分成本结构,挖掘流程潜力,系统推进工序降本、技术降本、能源结构优化、财务费用结构优化等措施的落实。

在生产方面,首钢股份调整生产策略,强化生产管理,较好地把握市场变化节奏,做到“因市而谋,应市而动,顺市而为”,使得产出效率和效益得到提高。2016年初,首钢股份针对市场低迷的形势,通过认真测算,集体决策,安排高炉实施阶段性检修,压减产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市场低迷带来的不利影响。在2016年第二季度市场形势有所好转后,首钢股份应市而动,及时组织复产,获得了较好的效益。

在降本方面,首钢股份持续对工艺进行优化,强化技术管控,实现降本增效。首钢股份通过冷却工艺攻关,在国内率先将该工艺应用于汽车板生产,降低吨钢成本;通过对合金成分进行优化、推行拉矫代替平整工艺等方式,多渠道降低成本。

首钢股份硅钢事业部持续开展降本增效“金点子”评比、缩短制造周期攻关、用户技术服务提升等党员创优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尤其是2016年3月份以来,该公司开展了降本增效“金点子”专项行动,各个党支部的党小组、党员职工自发组建了课题攻关小组,创效近500万元。

除了采取传统的降本方式外,首钢股份还积极尝试产融结合的降本新途径,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和效益。首钢股份一是在当期生产资金足额保供的前提下,采取了保理、财务公司财票等一系列方法,减少现金支出,增加现金流量;二是探索外部融资模式,减少利息支出,并通过严格控制非生产资金支出,最大限度实现经营资金盈余;三是积极压缩外部融资规模,严控现金支出,降低财务成本。

在提高劳动效率方面,首钢股份对人员进行了优化调整。2016年,首钢股份动力作业部供风作业区4座集中空压机站“空”了,往日各站岗位人员紧盯电脑进行操控的工作场面一去不复返。整个作业区实现了远程控制,岗位实现了无人值守,综合优化劳动力11人。

动力作业部共有6座空压机站,除3号、5号站专供炼铁外,其余4个站共同为公司提供管网供风服务。一直以来,4个站都分别有人员值守,各自只能控制自己的风量大小,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来保证管网的整体供风要求。因为在“公司管网整体供风趋势图”等有限的可供参考的资料中看不到具体的数据,相近的两个站只能通过电话联系,试探着互相调节各自的供风流量。这种工作模式在高效工作、有效节能上存在一定弊端。为提高劳动效率,空压机远控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投用后,工作变得更高效、更智能,同时也对节能降耗做出了一定贡献。

向备品备件协同管理要效益

作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备品备件的库存是保障生产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任何物资的短缺都有可能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影响。与此同时,过多的备件储备又会造成库存积压和闲置,占用大量资金,影响企业效益。

此前,首钢股份和首钢其他钢铁生产基地都面临着备品备件资金占用较多的情况。如今,该问题通过备件联储的方式得到了解决,即同一型号备件一地储备、多地共用。据介绍,首钢股份通过建立内部备件联合储备体系,在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具体来讲,优点有3个:一是降低公司整体库存资金占用;二是加快备件资金周转效率,盘活积压、闲置资产;三是节约采购资金,减少重复采购。

据介绍,目前,首钢股份设备部开展的备件联储工作,按储备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首钢集团内部各生产基地联储,备件可以在一个库存地储备,也可以在多个库存地储备;另一种是第三方联储,借助第三方(供应商)实现联合储备,备件可以储存在供应商仓库,也可储备在集团内一个或多个库存地。其中,备件储存在供应商仓库这一储备方式备受首钢股份推崇。相关员工表示:“备件储存在供应商的仓库,实现了我方的无库存管理,为我方省去了人力成本、维护成本、记账成本等。”

针对过去各生产基地信息化系统存在“孤岛”现象的问题,首钢股份牵头,协调各单位的设备部和信息化管理部门,着力打通权限“壁垒”,突出体现首钢整体性,于2016年3月底实现了首钢股份、京唐公司、首秦公司、矿业公司等单位库存信息的共享。库存信息实现共享后,各单位在进行备件计划审核和备件需用查询时,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库存信息,也能查询到其他单位的库存信息,为实现各单位备件的协同管理,压缩采购资金,减少库存资金占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首钢股份与京唐公司着力开展备件联储和联合招标采购工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共确定联储备件项目205项,完成联合采购招标146项,实现了采购资金的压缩。此外,他们还积极扩大联储范围,与相关备件供应商协商,将闲置备件转卖给其他钢铁企业,盘活库存积压和闲置资产,目前已确定供应商77家。

向人才机制改革要效益

2016年12月14日,首钢股份召开高层级职务人员聘任暨创新工作室授牌大会,聘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新华,首钢总公司副总工程师由文泉,首钢股份总工程师马家骥为首钢股份技术专家,成立专家工作站,为77名首钢股份公司高层级职务人员颁发聘书,并为刘建斌创新工作室、赵东林创新工作室、钱继纲创新工作室授牌。这是自2015年首钢股份全面启动3支人才队伍激励机制以来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2015年初,首钢总公司总结了3支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实施以来出现的问题,提出要使核心人才激励、职务晋升速度与人才成长相匹配,并决定以首钢股份为试点,开展系列工作。

结合首钢股份对各类人才的急切需求,该公司着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营造“越基层、越精彩”的氛围,让关键技术人员回归关键岗位,把关键的待遇、关键的收入放到关键岗位,确保人才价值的最大发挥。围绕3支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的创新和完善,首钢股份以总公司试点为契机,形成了激励改革的总体目标,即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将能力、业绩、贡献与收入报酬挂钩,按照成长有通道、上升有空间、纵向能晋升、横向可互通的原则,营造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相一致的成长环境,使人才得到合理使用,使其潜能被充分激活,从而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自3支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实施以来,在首钢股份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品德高尚、技术和技能精湛、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典型人物。其中,共有409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得到了晋升,162名技能操作人员晋升为技师及以上职务,72人晋升了职级,1089人晋升了工资档次。在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方面,首钢股份已有创新工作室成员88人,共申报专利88项,专利受理49项,获得专利授权43个;通过开展各项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近7000万元。首钢股份创新工作室中,被北京市总工会命名的有2个,被首钢总公司命名的有3个。

首钢股份总经理刘建辉认为,人才是强企之基、竞争之本、发展之源。持续培养、造就一批拔尖的核心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是企业打赢生存发展攻坚战、确保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原载: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