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上午,坐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的钢管条钢事业部电气设备技能大师金国平心潮澎湃。作为现场唯一的技术工人,他和诸多上海顶尖科研工作者一起领奖,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高光一刻。

当天,金国平凭借《方坯连铸轻压下质量控制提升和优化技术》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技术对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高端钢材进口替代、提升国产钢材质量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堵车路上,灵感来了

自1994年进入宝钢,金国平已经深耕生产一线26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他解决了上百项电炉炼钢生产设备领域的疑难急症。此次获奖项目,就是他知难而上、勇攀“无人险峰”的成果。

2008年,宝钢股份钢管条钢事业部电炉厂从国外引进了一条连铸生产机组,用于生产轴承、轮胎子午线、桥梁缆索等高强度钢材用的钢坯,其中就包括控制这些钢材品种质量的一个关键工艺——连铸轻压下技术。该技术属于连铸质量控制的核心技术,长期以来由外方垄断。

“我们生产的钢材作为原料,直接影响着成品的质量,但是,这种高等级品种的钢材当时宝钢还生产不了。”金国平告诉记者,那段时间,这个问题成了制约公司产品拓展和质量提升的瓶颈。

“能不能在现有条件下,发挥装备最大潜能,满足生产质量要求呢?”由于金国平长期在连铸一线负责自动化系统维护保障工作,并且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他主动提出先自主攻关试一试的想法。

“那段时间差不多天天在生产线上,跟踪分析研究不同钢种的生产过程数据和设备运行参数,反反复复把外方的控制系统和传动系统打开研究,就连午饭时间、下班路上,大家也都在讨论下一步的试验方案。”金国平告诉记者,当时各种困难如影相随,几乎无时无刻不困扰着他。

没想到,突然有一天,他在堵车的路上来了灵感。

“道路变窄处的堵车会造成流速失控,阻力增大,如果采取可变速度控制会怎么样呢?”他连忙把这个设想记下来,召集工艺生产和设备的攻关团队展开可行性分析。接着,金国平开始自己动手编写控制程序,这就相当于在外方的原生系统内变相“动手术”,稍有不慎,就会对设备系统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凭借着格外的细心和严谨,他加入了系统动态差速分配,使机组在高等级品种生产中的最大负载率降低了约20%。结果,一下子就提高了高碳钢品种轻压下控制过程的稳定性。攻坚制胜的第一步,就这样迈出了。

这项成果于2013年起在宝钢四流大方坯连铸产线上开始应用,保障了优质高强钢品种的批量稳定生产,近三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5900多万元。

蓝领创新,政策扶持很给力

众所周知,蓝领创新已成为中国宝武的一张响亮名片。中国宝武历来就有倡导蓝领创新的文化和基因,鼓励每一位员工投入创新和改善,为每个人都开放了改善攻关、科研技改的实施途径和流程。

金国平告诉记者,只要是和现场的安全、质量、效率、成本等方面的改善相契合的技术创新,总能得到单位领导的支持、资金的扶持。“我这个项目的方案也是自主提出后,在流程上得到批准后立项实施的,虽然项目有风险,但领导大力支持,给了我经费,还配备了很多专业的支撑力量。”

“创新技术如果能产生效益,经过财务审定就能获得一定比例的奖励。”金国平说,这种奖励还不是一次性的,“若第二年依旧有收益,还能继续获得奖励,所以很能激励一线职工持续创新。”

同时,中国宝武非常重视技术工人的传帮带。“在我们宝钢股份,就有几十家职工创新工作室设在一线的基层厂部。”他自豪地告诉记者。

金国平工作室团队成立6年来,通过以点带面开展传帮带教和协同攻关,创新成果从无到有,目前已累计取得各类创新成果53项,成果效益共计9592万元,工作室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一些年轻的技术工人通过锻炼,都纷纷成为一线的骨干和创新“小牛”。

技术工人越来越受重视了

“能够参加今天的大会,我感到非常激动和感恩。像我这样的普通一线技术工人,创新成果也能登上‘大雅之堂’,这不仅说明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也告诉大家,社会对技术工人在制造业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是充分重视的。”金国平说。

在他看来,随着国家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量的科技研发人员,同时也需要大量懂技术会创新的一线技术工人。只有把科技知识和应用技术结合起来,把实验室和现场结合起来,不断发现问题、持续改善、创新攻关,才能更快拥有核心技术,避免被卡脖子,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制造强国。   (宝钢股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