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7月2日中冶集团将原中冶东方包头地区并入中冶华天,已整整一年时间。这一年来,两家企业文化是否真正融合?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怎样?是否实现中冶集团重组预期?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探究竟。

新征程:胸怀大局,尽责担当

2016年,为优化资源配置,化解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中冶集团决定推进原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分拆重组,将原中冶东方包头地区业务、相关资产、分支机构及人员等全部并入中冶华天。

其时,中冶东方包头院员工总数736人,占中冶华天总人数的39.67%,而新签合同总额仅是中冶华天的1.28%,营业收入是中冶华天的2.86%,亏损和历史潜亏达到6500多万元,6亿元的带息负债和历史积累的诸多问题……市场份额之低、基础管理之弱、脱困崛起之艰,利益协调之难。这对转型发展步入正轨、渐入佳境的中冶华天来说无疑是“烫手山芋”。

既然中冶集团把重任交给了中冶华天,中冶华天就要胸怀大局、敢啃硬骨头。在中冶集团召开中冶华天与原中冶东方包头地区战略重组干部大会上,康承业的表态发言掷地有声:战略重组后的新中冶华天2500名员工一定会坚定信心、同心携手,让“大马院”“大包院”的品牌发扬光大,在南北两地比翼双飞!请集团公司放心,全体华天人一定会将中冶华天“二次创业、跨越发展”推向成功!

康承业的表态,宣示着新的中冶华天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的决心与意志。这既有担当的气魄,也有希望的播洒,更是有改革的自信。

然而,两家相隔千里的企业,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重组绝非易事。中冶华天1800名员工能否真正准确认识和理解集团的决定,是否有诚心接纳包头院736名员工;包头院全体员工是否认同中冶华天的企业文化,南北两地员工的共同企盼能否能够如愿实现……都是需要直面的现实挑战。但康承业坚信“人的一生始终都在路上,全靠自己的双脚”“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我既然答应了大家、答应了中冶集团,那就和你们风雨同舟,永不回头!”康承业字字铿锵、句句有力。

重行动:说到做到,蹄疾步稳

中冶华天不是喊口号,摆姿势,而是以敢于担当的姿态直面挑战,以说到做到、一步紧跟一步、一环紧扣一环的改革节奏,全面迅速推进重组进程。

敢字当头拼在前。在得知中冶华天与包头院战略重组的消息后,康承业就连夜在公司干部微信群中凝聚共识,统一认识。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干部员工正确认识集团决定,并敞开心胸热情接纳包头院,南北一家亲。

7月4日,在重组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康承业召开公司领导会议专题谋划中冶华天与原中冶东方包头地区战略重组工作。这是全面改革重组的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此次会议确立了以“观念统一、思想统一、战略统一、文化统一、制度统一、步调统一”的“六个统一”和“市场开发资源共享”“项目执行资源共享”的“两个共享”改革重组的主基调,实现南北两地心与心的融合,新的“中冶华天”在区域市场和资源配置上做“双加法”。

同时,为加速两地尽快融合,会议还对中冶华天领导分工进行调整,明确两位公司领导常驻包头,保证有一半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包头院。同步成立了由公司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审计部(纪检监察部)、企业管理部、项目管理部等骨干力量组成的南北对接工作小组,对包头院深度调研,问诊把脉。

短短的十个工作日,经过南北对接工作组夜以继日、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工作,为包头院全面精准改革开出良方,并积极宣贯中冶华天战略思路、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加速双方对接与融合。改革举措得以落实、重组工作平稳推进。

7月14日,康承业坐镇包头,在全面听取业务部门工作汇报后,对包头院业务管理工作定调施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快就是对的唯一标准”,南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抢占城市集中供热、直饮水、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新兴市场,充分发挥包头院在建筑设计和环境评价等方面的既有优势和市场资源,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放大中冶华天和“大包院”在内蒙乃至西部地区的品牌影响力。

7月15日,康承业对包头院党团骨干在企业重组和业务转型这一关键时刻提出要求:党员团员发挥凝聚作用和引领作用,广泛传递正能量、放大正能量、抑制负能量。在这次会上,统一了员工思想,凝聚了发展共识,汇集起了重振“大包院”的磅礴力量。

自此,中冶华天包头院的改革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改革发展步伐铿锵有力,层层递进,呈现“大潮奔涌逐浪高”的壮阔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中冶华天、包头院重组发展内外兼修。在做足内部改革的同时,积极创造外部良好发展环境。在中冶华天与包头院重组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康承业先后拜访了包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有关领导和部门,就加强中冶华天与包头市战略合作达成共识。

8月17日,在包头市与中冶华天第二次重大项目对接工作会议上,包头市副市长张建中这样说“康董事长在一周时间内三次拜访市委市政府,体现了中冶华天高效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包头地区市场开拓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康董事长本人对包头市的深厚感情。相信,在康董事长的带领下,中冶华天与包头市的合作会更多、更深、更广,会成为包头城市发展建设的智囊。”

新路径:“六个统一”“两个共享”无缝对接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中冶华天坚持以“六个统一”和“两个共享”同抓并举,以凤凰涅槃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将包头院的改革进行到底。

人们常说,观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但世上最难的事是莫过于观念的改变。为使包头院员工从过去传统思维中转变过来,紧跟公司理念与步伐,公司以会议纪要、微信群、座谈会、培训、制度宣贯等为抓手,调整干部员工思路,改变工作方式方法,保持南北两地观点一致、态度一致、口径一致、行动一致。在思想上,不能跑偏,同唱一个调;在战略布局上,对宁、马、包三地资源进行最优配置,有效共享,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在文化上,把“效率创造价值、创新驱动发展、品质铸就永恒”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工作中、行为中;在制度上,不设置特区,没有特殊身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严格统一管理;在步调上,转型发展步伐一致、工作节奏一致。

在区域市场、资源配置以及南北同类业务中,让技术实力强、管理能力也强的一方处于资源协调的主导位置,主要领导交叉任职。一年来,中冶华天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先后对包头院国际工程咨询部(城市发展研究所)、北雷监理咨询有限公司、造价咨询事业部、包头院自动化设计研究所、环境工程技术分公司、城市直饮水事业部等7家业务机构进行调整,重新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

康承业始终认为,人的力量在心上,没有心与心的融合,重组不可能达到预期成效。中冶华天实施南北两地干部交流挂职制度,一石激浪,以点带面,促进两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提升,不断传递正能量,引领好思想。当前,两地干部交流挂职已持续开展了3个批次,达40人次。他们已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工作对接的粘合剂和推动者,为实现南北两地深度融合、优质协同发挥了积极作用。

针对包头院存在“缺强有力的市场开拓力量,缺对企业的忠诚度,缺扎实、高效的基础管理”等“三缺”问题,从思路、方法和商业模式上破解市场开发系统“头轻脚重”问题,大力推动由“传统咨询设计”尽快走到“工程建设服务商、产业发展服务商、城市运营服务商”这一“456”层级,占据产业链、业务链的主导位置,塑造大品牌,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引导干部员工放大思想格局,并以“大带小、强带弱,高带低”的方式来培育南北整体优势。

作为领航人,康承业心里时时刻刻牵挂着“大包院”。一年12个月,43次出差包头,47次会议,56天的坐镇指挥,先后5次围绕思想观念转变、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内容为包头院员工专题授课,每天电话、微信沟通包头院情况进展,甚至春节前还坚持在包头工作,直到除夕下午才动身回家。

在他一以贯之、不遗余力地推动下,《南北两地“六个统一”行动方案》《中冶华天包头院工资总额管理实施细则》《中冶华天包头院绩效考核及过程考核管理实施细则》《员工岗位职责和目标考核告知书》《部门考核实施细则》《包头院清岗计划》等一个个接地气的管理制度出台实施;以“不养闲人、不养懒人、不养负能量之人”为原则,按照“跨专业、全流动、高效率、满负荷”方式统一管理包头院人力资源;以“一起转、不丢下、别落下”的指导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减低加高”举措,包头院员工由736人优化精简为506人,这些措施保证了管理队伍的精干高效,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本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规范了包头院员工薪酬核定,做到了效益增则薪酬增、效益降则薪酬降;在中冶华天组织管理架构内,结合包头院发展特色,对其组织机构、资源配置等进行了持续优化;在干部任用上,坚持选用对企业忠诚、敢于担当、德才兼备的干部任用原则,杜绝任用遇事绕着走,“拉套绳不紧,驾辕不卖力”的干部……要啃的硬骨头、要涉的险滩一一攻克,改革路上,稳步向前。

越险滩:势如破竹,风光无限 改革关头勇者胜

重组路上,南北两地协同联动,拼搏与奋斗相伴,掌声和精彩相随。历经一年的蜕变重生,如今,包头院已焕发新生机,绽放新活力。

在2016年10月9日“中冶集团干部大会暨第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和2017年1月19日“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2017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五矿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国文清先后两次对中冶华天与原东方控股包头院重组后,中冶华天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促使包头院人心思改、人心思进、扭亏为盈、员工面貌焕然一新等积极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6年12月30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张院忠率包头市四大领导班子共同出席中冶华天包头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暨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挂牌仪式,并祝贺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荣获包头市第一批“百年老店”荣誉称号。2017年2月的最后一天,包头市政府与中冶华天成功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当前,包头院与包头市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中冶华天副总经理、包头院总经理陈岩峰回顾一年重组转型之路,感慨地说:康董事长和公司总部为包头院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如今,包头院干部、员工队伍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心心相依,对包头院市场开拓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在公司战略定位下,以传统咨询设计为主的业务结构逐步向工程建设服务商、产业发展商、城市运营商转变,不断向“工程项目投(融)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城市与产业发展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一商业模式融入。与此同时,在包头及周边地区的市场影响力显著扩大,市场开拓取得新的突破,最近连续中标了包头市新都市区体育馆、展览馆、文化馆这“三大馆”项目管理标以及包头地铁工程监理标等重要项目。

“从去年7月以来,中冶华天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效的工作作风和高涨的学习氛围,为包头院和员工个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我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一年来,特别是在‘六个统一’‘两个共享’的指引下,我们有了方向和目标,就像弃儿找到了温暖的家。现在我们已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我愿意与华天同行,早日建成‘大院强院新型院’。”在包头院已工作15年的市场发展一部副部长杨升明这样说。

在递交的2017年年中成绩单中,包头院运营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商业模式得到升华,干部员工士气高涨,精神状态与作风焕然一新,“百年老店”的品牌价值正在加速释放。截至2017年6月底,包头院在消化了所承担的6.75亿元贷款利息1480万元后,仍然实现盈利1261万元,一举实现了“半年扭亏、一年崛起”的奋斗目标。

一年来,中冶华天将思想观念、战略、文化、制度、业务资源等融合贯穿于整合重组的全过程,在重组中融合,在融合中升华,不负集团重托,兑现了庄严承诺,实现了集团实行战略重组的初衷。当前,中冶华天南北两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人心共融,在重组发展之路上越走越从容,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中冶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