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中国冶金运营服务商的一面旗帜, 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行业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专业服务最优的冶金生产运营服务商,为建设美好中冶增添内生动力,也为中冶宝钢技术的再次腾飞积聚力量。

近几年,中冶宝钢技术面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探索实施开放式创新平台业务。对中宝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创新创业舞台,更是一个有机会实现梦想的平台。目前,中冶宝钢技术累计拥有国家授权专利467项,其中发明专利102项。同时加速打造“检修协力核心主业+技改工程、装备制造及新型材料、钢渣综合利用相关多元产业”“1+3”四位一体的产业格局。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出专利、出效益、出人才、出品牌,努力向价值高端攀升、向新兴产业转型,持续打造“劳动+技术+管理密集型”企业。中冶宝钢技术激活内部员工的创新细胞,开阔了他们的创新创意思维,开启他们的创新梦想,成为筑梦摇篮。

中冶宝钢技术“换脑筋”,通过富余人员做“减法”,创新环境做“加法”,催生万众创新的“新常态”。

口号是虚的,推进是实的

在国内经济运行和用工成本持续上行的“新常态”下,国家人口红利逐渐减弱,招聘难、留住人难、员工岗位成才更难,如何破解人力资源瓶颈是摆在中冶宝钢技术面前的一道难题。新时期下,中冶宝钢技术全面推行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落实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举措,调结构、补短板,满足改革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中冶宝钢技术充分挖掘公司现有的大学生、技师等人力资源潜力,使得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全面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公司人力资源系统作用,人力资源部负责通盘策划,各单位积极主动,通过最优的用工政策和成本组合,招到需要的人、招到合适的人。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升人才队伍结构,今年,中冶宝钢技术全面推进公司技能人才培养“千人计划”,把远期计划与近期需求相结合、引进与培训相结合,打造一支技术过硬、忠诚可靠的千人蓝领队伍。在培训方面,定好人、定好方案、定好政策,分专业、分领域打造运营服务专家团队,加快培养行业领军人才、专业领军人才,每个领域都要有3~5个让人放心的、搞得定的专业人才;在师徒带教方面,选好的师傅带、选好的徒弟学,让好师傅带出好徒弟,不断提升公司蓝领技工人才队伍竞争力。

不是“门面”,是“底气”

“不养闲人”既是对全体员工辛勤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于劳动者的公平体现。认真做好“减法”,中冶宝钢技术锲而不舍地清理长期不在岗人员、与企业转型发展不相适应的人员,持续推动效率减员,促进“瘦身健体”。在坚持科技引领,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从指标驱动向问题导向、课题驱动转变,要能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出专利、出效益、出人才、出品牌,努力向价值高端攀升、向新兴产业转型,持续打造“劳动+技术+管理密集型”企业。仅在2016年,中冶宝钢技术全年申报专利111项,其中发明专利79项,为历年之最;冶金渣工程技术中心连续第三年被集团考核评价为优秀;获中冶集团科技奖二等奖2项,获中施企协科技奖4项、第二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专利一等奖1项、上海市专利奖1项、上海市土木工程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人人是创新主体,事事是创新舞台

创新既离不开技术人员,更不能缺少化虚为实的普通职工。当树立“千人重担千人担,人人肩上有担当”的观点,调动起广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敢于把重大课题、重要问题交给他们去完成和解决,就存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鼓励职工大胆闯、大胆试,特别是对开展创新的职工,采取宽容的态度,多理解,多支持,多帮助。积极同时,积极对标宝钢集团开展的“蓝领创新”,通过蓝领职工的引领,吸引了更多的职工进入创新领域。发挥好卢长春、耿会良、顾红飞、周世丽等典型创新人物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激发其他职工奋斗和努力的方向,培养、造就一批贴近现场、熟悉生产,能够在新产业新领域有所专长有所突破的职工,涌现出更多的“首发”、“首创”、“首用”。中冶宝钢技术不断运用创新的载体,紧紧依托“劳模工作室”、QC活动、“五小”活动等载体,同时结合现阶段管理、工艺等现状,专设置创新的项目、方向和内容,引导职工敢于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效能上提出新手段、新方法,激发职工创新热情、挖掘创新潜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置身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大潮,中冶宝钢技术持续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进一步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提供新动力,努力实现新目标、实现新发展。 (作者单位:中冶宝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