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擎科技创新大旗 耀三冶青年风采

东北的12月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这里,几名热血青年正在参加一项激烈角逐的科技竞赛。

由中国三冶集团电装公司田印福、鲍威、宁兆博、刘小舟组建的“铁血战队”在“鞍山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一路披荆斩棘,顺利杀入决赛,在十组强劲的参赛对手中,以团体总分第二名的成绩摘得了本次大赛的银冠。

说到这几名青年,那可真是桃园“四”结义,他们怀揣着相同的志向与理想聚集在一起。接下来,请允许笔者简要介绍他们的“身家背景”。

首先登场的是:中国三冶,田印福!此人可谓传奇也,曾获“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曾以最年轻身份连续两届获得“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更获得全总最高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张德江和王兆国同志的亲切接见。就在今年,他作为鞍山唯一一名代表受邀参加辽宁省“中国梦·劳动美”的事迹巡讲…… 如此多的荣誉证明此人是集科技创新、发明创造、助人为乐(以个人名义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千元)于一体的“德智体”全能发展型人才,真可谓技多不压身。

鲍威,36周岁,高级工程师。他爱岗敬业,热心帮助同事,是创先争优的表率。曾获中国三冶“十一五”十大杰出青年,鞍山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鞍山市五一劳动奖章、鞍山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职工十大创新成果,全国电气工程师论文大赛“绿色设计师奖”等荣誉。

宁兆博、刘小舟,这两个“80后”小伙子,可谓是三冶电装公司的“武将”、“文臣”。宁兆博,来自三冶电装公司自动化分公司技术尖端团队,技术精湛,爱厂如家,曾多次拒绝外来高薪聘请,始终将自己的精力惯注于三冶,在中冶集团举办的中冶电气安装工技能竞赛中,曾获得优异成绩,并于同年被中冶集团授予“中冶技术能手”称号。刘小舟,现任三冶电装公司团委副书记一职,在工作中积极总结经验,形成的技术论文也多次在电装公司、三冶和中冶集团获得奖项。

人物介绍到此,下面要说一说此战组的“利器”。

武器说明:此项目组首先明确了改进电气系统为手段的优化方式,并围绕优化方式确定了优化对象,即通过电气手段对高炉的布料、除尘、TRT和电网净化这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项目组四人兵分四路,各自负责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中国三冶集团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书籍和试验设备,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台保障。

由于四个人均有各自的日常业务要处理,大家只能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题攻关,且相互间不能时时见面交流研究心得,为了保证小组内的信息畅通,任何一个人在某个问题上有所见解或疑问都会第一时间通过电话或网络与其他人取得联系,哪怕是凌晨一两点钟,接到电话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书归正传,精彩即将上演。

以田印福为首的“四虎上将”带着他们的创新成果《高炉运行系统优化技术》来到了决赛现场。

12月25日——决赛日。

上午9时,“鞍山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准时开赛。各部委主要负责人和各级机关负责人尽数出席,这无形中给了几个年轻人很大的压力,生怕哪个环节出现纰漏。决赛分为展示和答辩两个环节,按照赛前抽签的结果,中国三冶集团小组是第四个登场,很快,真正考验小组成果的时候到了!在大赛主持人的引领下,他们来到舞台中央,身着工作服,MCC的标示庄严而鲜明。在进行简单地亮相后,舞台中央的大屏幕开始播放《高炉运行系统优化技术》VCR,紧接着就是最关键的专家组答辩。专家的提问围绕成果展开,但问题却很发散,与成果相关的一些边缘问题专家也不时提出,好在这“四虎上将”事前做足了功课,把与课题有关的周边资料也进行了总结和梳理,面对专家组的问题,他们应对自如,台下的评委们不时点头肯定,不时提笔记录。经过半天的激烈角逐,所有参赛队伍成绩都已评出,中国三冶集团小组以总分排名第二名的成绩博得了在场众人的一致首肯,这个科技创新四人组总算对关注他们的人有了一个满意的交待。

决赛成绩已出,但科技创新仍未止步,在通往科技兴企道路上,此“四虎”也只是三冶众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缩影。他们在战场上激烈角逐的状态也早已回归平静,带着此次比赛的经验与见闻,他们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中国中冶这个以科技为脊梁的航船上奋勇前行。 (中国三冶 李宜威 刘小舟)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