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慈湖河人工湿地一角


马鞍山市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尖担沟摘掉黑臭水体帽子


安徽马鞍山市,一座依江而建、“因钢而兴”的长江经济带重工业城市,成为享誉全国的“江南一枝花”。谁也不曾想,这里也有过“临江不见江”“有江无景”的尴尬。连接长江的八段沟水系沿岸,曾堆满废弃钢渣,被大量非法码头、砂场占据,让长江生态系统红灯频闪。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指引下,马鞍山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2016年,中冶华天承建马鞍山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项目,对全市16个水系、91处水体、33处黑臭水体把脉问诊。2018年,马鞍山市入选全国首批20个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19年,马鞍山市33条黑臭水体消除了黑臭,通过了安徽省住建厅验收,完成率达到了94%,超额完成了国家序时进度考核目标的要求。这一年该市城区水环境治理也得到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现场会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与会领导的高度肯定。

近四年来,中冶华天秉承“尊崇生态、标本兼治、精准施策”的原则,从总体规划、源头排查、综合施策到专项推进,对城区水生态修复;从截污纳管、清淤疏浚、雨污分流到系统治理,推动返黑返臭的水体转清;实施生态补水、“环保管家”服务,实现“长治久清”……以“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依法治理”,破解这座水多、矿多、重化工企业多的城市生态环境顽疾,守护着一江碧水,在重工业城市的城企治水之路上不断探索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尊崇生态是治水的根本

打开马鞍山卫星地图,深浅不一的蓝色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复杂的水系分布,繁多琐碎的河道,污染源种类多样,注定马鞍山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治水首先要尊重生态。在治水理念上,中冶华天坚持尊崇生态是治水的根本,以自然恢复为主,按照自然机理实施生态修复。“从源头治水,尊重生态,一水一策,以顺应自然和生态技术,通过生态水体调节系统,康复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实现河畅、水清、安全、生态。”中冶华天分享着马鞍山治水经验。

过去谈河流治理,多数是围绕单个水体而言,而且更多的是从水利的角度来考虑,但现在则更多的聚焦于河流健康,并以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来进行。包含水资源、水安全、水污控、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这也当前区域及流域治水的一个主要思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比业内其他企业,中冶华天有着自己的特色。

底子清、情况明才能措施实。马鞍山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全市范围内的16条水系、91处水体,总体治理水域面积近650公顷,流域面积达170平方公里,遍及马鞍山市建成区,东部为矿区,中部主城区,西部则是重工业厂区,矿渣、化工废水、重金属等水源污染复杂且点多面广,交错纵横,情况复杂,加之工程难度之大、项目建设之复杂、项目建设任务之重、建设进度要求之快、水质提升要求之高,在国内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并不多见。

中冶华天以“三查、三治、三联动”的治理思路,查排口、查源头、查河道,监测入河水质,摸清工业点源污染、流域面源污染、雨污管网和水体水质、河道底泥、河岸垃圾等底数实情,将治前端、治中端、治末端系统结合,以河湖联动、水岸联动、厂网联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一水一策,实现河湖长治久清。在“三查、三治、三联动”过程中,中冶华天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收集、工业企业摸查、水样采集分析等,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思路,另一方面再通过规划将思路落地。从前期调研、规划咨询,到设计、工程实验室、项目建设, 100余名专业人员从年头到年尾,没有周末的休息,没有完整的长假,为项目的推进与困难斗争,和时间赛跑。为获得雨时数据,一到下雨,水环境治理团队就冒雨出门取水样,头发淋湿了,身上浇透了,踩着雨水漫过的路,鞋子裤子糊得全是泥巴,甚至被嘲笑是“泥腿子”;深夜时分,人们酣然入睡,但他们却拿着手电筒去蹲点,排查水质变化根源。有时,为了查清某个水体水质突然恶化的原因,他们经常在排口处蹲守,从晚上7点到凌晨,每隔一小时查看一次,借助手电筒的微光,蹲下身子,一遍又一遍地观察水质、抽取水样。

近四年来,中冶华天水环境团队摸排了全市91处水体,700多个排水口,3000余家涉水工业企业,350多个住宅小区, 7座城区污水处理厂,市政管网约1100多公里。通过大量细致地排查,摸清了马鞍山市水体污染底数。随即,1项总体方案,5个流域方案,53个实施方案精准出台,以标本兼治,强补管网短板、将生态系统建设为重点,将水质治理、排涝能力提标与水系周边环境整治相结合,达到治标治本、系统治理的目标。

标本兼治是治水核心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关键在排口。黑臭水体整治,要治标更要治本。中冶华天通过“截污纳管、清淤驳岸,完善管网、暗涵改明渠、生态补水”一系列举措聚合发力,抓外源控制,进行截污纳管,加快补齐水体周边缺失排水管网,改造漏损污水管网和雨污混接管网,沿河铺设污水截流管线,推进初期雨水预处理和前置塘建设;抓内源治理,清淤疏浚河道底泥,同步清理沿岸水体内可见污染物,驳岸修复,降低水体内源污染负荷;抓水质净化,采取生态浮岛、生物膜法、种植箱、曝气复氧、基地改良工程等方式,恢复水体自净功能;抓补水活水,设置提升泵站,铺设循环输水管道,进行生态补水和活水循环;抓生态恢复,补充水生植被,种植以净化水质的沉水植物,实现水体持续自净,环境美化;抓长效管理,对已销号的31处黑臭水体,实现水体净化和循环流动,加强河道保洁、污水管控和岸边绿化,保持水体不返黑返臭。

控源截污纳管。由于雨污管网的混接、错接、渗漏造成雨污合流,直排河道,致使水质不断恶化,成为让市民掩鼻而过的黑臭水体。为了根治这一“顽疾”,中冶华天共进行52条合流制道路雨污水分流管网建设35 公里,完成道路688处雨污混接点分流改造及612处原位修复,完成260个小区雨污分流及混接点改造,治理后不让污水流入江河。目前,全市市政道路和企业内部全部实现雨污分流,142家工业企业日产生污水量约5000吨均要经处理达标后排放或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清淤疏浚驳岸。河底污泥淤积,水动力不足,水体自净能力差,容易腐臭发黑,针对市区上游河道段底泥淤积严重杂草丛生,下游段水生植物缺失,水生态系统不完善,水体流动性差,河道生态功能基本丧失的问题,中冶华天对河道清淤疏浚130余万立方;生态化修复原硬质驳岸,重新设计岸线,平衡岸上地形高差,强化厂区围墙进行垂直绿化处理,搭配高大乔灌木形成自然的生态隔墙,设置景观便道,达到岸绿、景美。

暗涵改明渠。针对久未治理的 30多公里暗涵段,设计将全线暗涵进行清疏,其中近5公里以明河景观呈现,与周边水系顺畅相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倒逼企业达标排放,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补水不腐。采用外部生态补水,设置提升水泵,以生态沟渠的形式将水输送至水系等内部活水循环的工程措施,形成“造流”,提高河道水体流动性,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做到“流水不腐”。

精准施策是治水关键

慈湖河被喻为马鞍山人的“母亲河”,发源于马鞍山市东部矿区,横穿主城区,是一条重要的通江河流。作为市城区最长的长江支流,慈湖河担负着工农业用水、城市过洪、景观游憩、服务周边居民文化活动需求等重要功能。多年来,由于矿山开采,沿线生产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成为人人避而远之的“龙须沟”。

中冶华天针对慈湖河水动力差,生态系统脆弱,矿区面源污染、流域内排水系统不完善,污水直排入河、雨季排涝泵站外排溢流污染、防洪排涝不达标,蓝、绿线保护不足,景观效果差等治理痛点,“量身定制”具体整治方案,确立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确保“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源头治理。推进发源地向山地区综合治理,拆除100多家采矿企业、化工企业和散乱污企业,让污染源无处可“逃”,实现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流域治理。聚焦于河流健康,以区域或流域为单位系统治理,统筹慈湖河上下游、干支流整治,兼顾沿河支流霍里山支流、上湖河、洋河等河道治理。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对污水厂尾水进行生态活化、水质提升,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休闲场所,提升了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以水系和绿地景观为依托,打造城市绿肺,河道、绿道贯通、生态景观面貌改善,让居民享受生态改善红利,感受慈湖河的休闲生活。

系统治理。控源截污,开展流域市政道路及住宅小区管网排查清淤,修复破损管网;推进慈湖河沿线126个住宅小区及220公里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内源治理,实施慈湖河上游2.5公里河道清淤,消除内源污染。以生态补水,康复生态体系,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对王家山污水处理厂、东部污水处理厂、慈湖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让全城水系“活”起来,让治水更有效,让城市绿色循环发展。以构建“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为抓手,优化工程布置,实现尾水提质与生态补水,让治水更环保、更经济。以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化管控平台为支撑,让治水更智慧,实时监控水质动态和远程控制智能化管理。

依法治理。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科学构建完善治水宣传、执行、奖惩等诸多机制,将治水潜化为日常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打通治水最后一公里,实现治水的常态长效。推广“环保管家”,与科研院所协同合作,对园区企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进行信息化监管。严格落实排污许可、排水许可,建立黑臭水体河长制、违法排污联合执法机制、常态运营维护机制,实现长效管理。

目前,慈湖河整治完成23处支流,其中16处黑臭水体消除黑臭,慈湖河断面水质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无污水直排长江,沿河景观显著提升,母亲河再现青春靓丽。 (中冶华天 李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