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日,上海极地科考码头上的咸湿海风被一声悠长的汽笛惊醒,参与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施工的6名中冶宝钢队员在不舍的目光和告别的疾呼中开始了他们的海上航程。

“这是我们中冶宝钢第三次奔赴南极,本次承担了泰山站二期施工项目包含地基与基础、结构/设备安装,热力管道,给排水管道等10个分部工程,从昆仑站到泰山站,维系科考运行的发电机组都是由我们中冶宝钢的队员亲自安装。”前来送行的中冶宝钢第五分公司南极项目组组长唐姚伟自豪地说。

雪龙船渐行渐远,站在码头送行的领导和家人仍然驻足在码头上,久久不曾离去。

和南极的不解之缘

南极,地球上硕果仅存、拥有尚待人类探明、开发的巨大资源的地区;南极,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的地区;南极,充满神秘的诱惑,又布满恐怖的凶险……

17世纪,挪威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踏上了南极;时隔三个世纪,国力逐渐强盛起来的中国人也于1984年11月首次登上了南极,并于1985年和1988年在乔治王岛和拉斯曼丘陵上,建起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之后又于2009年和2014年相继建成昆仑站和泰山站。


中冶宝钢与南极的结缘始于2012年。2012年9月17日,中冶宝钢第五分公司(原中冶宝钢技术第五检修分公司)与国家南极昆仑站建设总包单位宝钢工程技术集团,签订了安装施工合同。这是中冶宝钢公司首次承接国家南极科考建设项目,后由于气候和业主计划变更等诸多原因,导致该施工任务停滞,2014年,该项工程再次重启。第五分公司陈忠等6名施工人员于当年10月28日启程搭乘“雪龙号”科考船赴南极完成该项施工任务,主要负责南极昆仑站科考项目发电机设备系统、锅炉设备系统、空调设备系统和制氧机设备系统四套设备安装及调试任务。

2015年11月7日,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第五分公司又派出王申健、伍启成等两名同志再次登上“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参加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对2015年南极昆仑站二期工程机电设备安装的发电机系统、锅炉系统、空调系统及制氧机系统设备进行加水调试,使具备正常工作状态,保证昆仑站具备住人工作条件。这是中冶宝钢员工第二次踏上南极这块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2018年9月7日,第五分公司与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签订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考察站(泰山站)二期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这也是第五分公司继2015年承接南极昆山站机电设备安装项目之后,再一次与南极这块神秘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泰山站工程按照“一次规划,两期建设,收尾验收”的总体思路,总规划面积为685m2,2013年完成一期主体建筑(主体建筑面积为410m2);二期主要工作为主体建筑内部装饰装修完善、室外辅助模块(面积为275m2)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系统,用于发电、采暖、新能源、微电网、供水及水处理、融雪设施等。

2018年10月30日下午,中冶宝钢公司为随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赴泰山站进行设备安装施工的6名队员举行出征仪式,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武久向出征队员授“中冶”集团旗,公司总经理徐永锋向出征队员授“中冶宝钢技术”公司旗。在出征仪式上,高武久董事长要求赴南极施工的6位同志以最出色的工作业绩,为中国南极泰山科考站的建设献智献力,听从考察队统一指挥,始终把施工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确保本次施工任务的安全、进度和质量,让“中冶宝钢”的金字招牌镌刻在南极大陆上,为公司市场拓展和经营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三十八个日日夜夜

南极属于高寒地带,素有“风极、寒极、雪极”之称,大风、暴雪、强光照,个个都是“拦路虎”。为了便于施工,国家有关部门特地安排施工人员在南极的夏季进行施工建设,但那里夏天的温度,也只有零下20℃,而且夏季的时间很短。冬天最冷时达零下70℃。中冶宝钢6名施工员工,全部来自第五分公司。他们是从十几名被推荐人选中挑出来的,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才30岁,平均年龄35岁,31岁的陈忠被任命为领队。


为了让他们能适应高寒地带的生活,去年7月,这6名员工被送到西藏拉萨训练基地,接受了为期一周的集训。

“我们是去年11月1日上的雪龙号船,2日正式从上海出发。”陈忠告诉笔者。出发前,他们对泰山站施工的各种设备进行反复试验,并进行了预拼装。“相当于春晚演出前的一次彩排。”陈忠说,这样做是为了到达南极后,能尽量节约施工时间,保证施工安装任务顺利完成。

“上船后,我们整整在海上漂流了一个月。”陈忠说,六名员工中,只有他和伍启成、郭龙斌是第二次坐“雪龙号”南极科考船,其他3名队员都没坐过南极科考海轮,刚一上船,大家就感到很不适应,呕吐,吃不下东西。过了一周后,才逐渐适应了海上生活,直到11月30日,他们终于到达南极中山站。

经过在中山站内陆出发基地卸货、整理物资,2018年12月18日从内陆出发基地出发去泰山站,12月25日到达泰山站,26日开始设备开箱施工。

2019年1月1日,开始箱体安装,项目组分成3组人员进行作业,作业过程中遇到地吹雪。地吹雪现象是南极大陆常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大风吹动浮雪像流沙一样铺天盖地而来。如果在南极遭遇此种天气,发生不测的风险很大。

正如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泰山队队长姚旭所说,“这里盛行暴风雪,一次暴风雪就可以埋掉挖好的基坑,因此我们趁着刚来时的好天气,让所有队员都参与了主体建筑下部基坑的开挖,其他部分使用扬雪机,挖出了一个面积约300平方米、深5米的基坑,为二期工程的完成开了个好头。”

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项目组成员克服困难,与时间赛跑,第一天安装7个箱体,第二天安装8个箱体,在最后一个箱体就位时,时间已经是1月4号凌晨3点,队友们都精疲力尽,有的队员由于几天的劳累坐在钢梁上睡着了,陈忠和大家一起商量如果今天这个节点不抢出来,晚上就有大的地吹雪,前几天的劳动成果就是白费,还是组织队员们一鼓作气拿下集装箱箱体安装任务,为后续机电设备安装做好前提条件。

从1月10日开始,天气突然变得逐渐恶劣起来,尤其是一场持续8天的暴风雪大幅增加了施工难度。工程建设最终能够顺利完成,是因为项目组事先对各主要时间节点进行了周密部署,并将时间表贴在生活舱,时刻提醒和鞭策每一名队员,从而打了一场有准备的攻坚战。

1月22日中午,泰山队召开紧急会议,接到考察队临时通知,泰山队将在2月1号提前撤离,原计划2月10日完成任务,现在要提前一周时间完成,这样项目组面临三项问题,一是剩余尾项怎么完成;二是三套设备调试工作如何确保;三是如何实现主楼供暖供水供电。针对这些问题,陈忠积极和考察队一起讨论方案,当天下午启动发电机开始单体发电机组调试,第二天组织全体队员放电缆,确保电缆贯通运营;第三天室外铲雪到融雪水箱,做好送电融雪准备,水泵调试完成马上开始送水到主楼供水。施工人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天气恶劣等实际困难,不辞辛苦,加班加点,经过7天的努力,真正实现了全体队员第一次在南极内陆泰山站洗淋浴澡的目标。

2月1日,中国南极泰山站二期工程建设全部完成。引人注目的是,此次工程主要任务——泰山站配套系统工程全部安装在深雪之下。在深雪之下组装建筑,安装发电、新能源、污水处理、融雪、远程无人值守供电等系统,作为我国首个南极雪下工程,泰山站雪下建筑进行了多项创新,这也是中国第35次科考亮点及成果之一。

在完工现场,新华社记者刘诗平老师对神秘的泰山站雪下工程进行了探秘并对外进行了报道。

“泰山站二期工程建设是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21名泰山队队员从去年12月26日开始,在冰天雪地里为形似“中国红灯笼”的泰山站主体建筑进行内部装修,并完成雪下配套系统安装工程,这也是中国科考队员首次在南极雪下组装建筑和安装发电系统、新能源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融雪系统及远程无人值守供电系统等。

泰山站位于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海拔高度2621米,距中山站522公里。一期主体建筑“中国红灯笼”建成后,于2014年2月正式开站。主体建筑以东40多米远的雪面处,就是雪下工程入口。

进入雪下,首先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条长长的管廊,即走管线的廊道。管廊两边是一个个设备间——污水处理室、融雪室、发电机房等等;接下来,便是建筑安装和内部柴油发电机组、融雪水箱、电气、采暖、消防、污水处理等雪下设备的安装,以及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走出雪下建筑回到雪面,两排太阳能板和两个高高的风力发电机跃入眼帘,它们可为泰山站主体建筑提供清洁能源。”

“二期建设的完成,是按照考察队安全生产要求,科学组织、精心安排工作细节的结果,也是所有队员齐心协力奋战的结果。自此,泰山站设施的自动化与高科技应用水平提高了,建筑也更加节能环保,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需要。”泰山队队长姚旭对此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包括中冶宝钢公司6名员工在内的所有队员的成绩。

此次泰山站设备安装从2018年12月26日开始施工,至2月1日施工结束,2日完成撤离前场地清理,3日正式撤离,施工时间整整用了38天,比原计划45天提前了一周。

自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极地中心开始启航,到今年3月11日再次回到上海极地中心码头,131个日日夜夜,中冶宝钢公司旗下的6名员工,在极昼、烈风、酷寒、暴雪等困难面前,充分发扬了“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精神和“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朴实厚重的中冶精神,不畏艰难,受到南极科考队的高度赞誉。

载 誉 归 来

3月12日上午,随着汽笛声声响彻万里晴空,身披中国红的“雪龙号”科考船经过长途跋涉,在中国极地中心(浦东上海港极地码头)顺利靠岸,承担中国南极泰山站设备安装建设重任的中冶宝钢公司陈忠等6名施工人员以及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员圆满完成了任务,随船凯旋归来。

上午8时,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奎举率队,在第五分公司经理、党委副书记黄毓,党委书记、工会主席方芳,经理助理朱永柱等陪同下,与员工代表和施工人员家属等一行20余人赴浦东上海港码头欢迎他们凯旋而归。一个个温暖的怀抱、一句句甜蜜的问候、一束束绚丽的鲜花……身着统一红色中国南极科考队队服的6名施工人员与领导、同事、亲人相聚在一起。公司马书记向施工人员逐一献花,并代表公司向凯旋归来的勇士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问候。

期间,马书记与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孙波,副领队魏福海进行亲切交谈,孙波领队向马书记介绍了此次科学考察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果,重点介绍了中冶宝钢6名员工参与泰山站设备安装施工的基本情况,并对中冶宝钢员工的卓越表现和优秀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马书记表示,中冶宝钢公司作为建设冶金运营服务国家队,始终践行“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朴实厚重的中冶精神,也将肩负起承担国家大型项目建设的“国家队”责任,切实发挥作为“国家队”应起的作用和担当。

马书记还与施工人员家属代表进行交谈,衷心感谢各位家属在幕后支持亲人为公司发展的无私付出和奉献,让他们在万里之遥的南极心无旁鹜、专心致志地工作。

在接船现场,见到阔别已久的勇士们,家属们都几乎一口气地问:“怎么晒得这么黑!”陈忠说,其实不光晒黑了,大家的体重也都下降了,最厉害的下降了10公斤,他自己也瘦了六七公斤。

张则浩,在去南极出发前还是100多公斤的大胖子,回来竟也苗条了不少。

谈起南极,大家纷纷活跃了起来——

“在南极施工期间,南极的太阳光特别刺眼,没有黑夜,一天到晚都是白天。”

“南极的雪常年不化,干得像面粉,一刮大风,漫天飞雪,几米远之外,几乎啥都看不见。”

“我还在海冰卸货的时候近距离看到企鹅。”

“回来时,我们每个人体重至少瘦了10斤,有的更多,在南极施工虽然辛苦,可每当看到飘扬在南极上空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顿时觉得身上的疲劳消失了,心中萌生无限的动力。”

……

中冶宝钢南极施工员工不畏长途远洋的艰辛、不惧南极大陆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克服了远涉重洋的种种不适、极地严寒的考验、生活的极度不便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顺利完成泰山站二期施工任务,为国家南极科考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不仅是中冶宝钢全体员工的骄傲,更是中国中冶的光荣,他们用行动践行着“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朴实厚重的中冶精神,在南极再次展现了中冶人的风采。

曾经四海为家的中冶人,足迹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留下了一个个不朽的工程。然而这一次,中冶宝钢人一举刷新了之前的纪录,用实际行动让蔚蓝色的中冶旗帜傲然飘扬在晶莹如许的南极大陆上。

如果这次一定要有个坐标的话,那就是东经76°58′、南纬73°51′——中国南极泰山站!   (中冶宝钢 焦伯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