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二冶开展“爱心课堂”活动


中国二十二冶承建广西百靖高速公路项目


地处祖国南疆的八桂大地——广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秀美如画的风光,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有勤劳朴实的各族人民。但“山路十八弯”的地理环境导致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许多山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带领广大干部员工扎实做好贫困地区帮扶工作,扶贫方式不断拓展,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扶贫举措不断丰富。中国二十二冶作为中央企业,同样承担着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使命。几年间,中国二十二冶以项目部所在地为焦点,扶贫济困、真情帮扶,给贫困山区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在当地传出了一段“筑路人真情系民心”的帮扶佳话。

爱,启程——让老有所依

广西百靖高速公路项目部地处广西百色市靖西县东南部的化峒镇,这里便是中国二十二冶扶贫之路的起点。

化峒镇为贫困山区,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是被称为“石头缝里不出苗,熬干汗水吃不饱”的深度贫困区,连绵不尽的山脉就像天堑一样,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生产难、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难题,也正是因为这些难题,但凡是具备劳动能力的中青年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因此化峒镇的空巢老人很多。广西百靖高速公路项目部旁边虽然紧挨着化峒镇敬老院,但工程施工时间紧、任务重,常常早出晚归,起初与旁边的敬老院并无交集,但偶然一次对协力队伍的慰问,让项目部与敬老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恰逢中秋、国庆双节,项目部为协力队伍购买了牛奶、八宝粥、腊肉等慰问品,协力队伍中的本地人小吴接过慰问品后满脸笑意,喜悦地说:“太好了!正好过节了给舅爷送去,让老人家高兴高兴。”话音刚落,小吴转身进了隔壁的敬老院,项目员工心中不免纳闷,便跟着小吴一同走了进去。原来小吴舅爷的儿女在外打工,两三年才回家一次,平日里都是小吴照看老人家。而项目员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敬老院中像小吴舅爷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多无人照料,对衣物增减、饮食卫生、营养搭配等并无概念。那时已临近11月,广西的天气虽并不寒冷,但地处深山之中,早晚温度并不高,可是许多老人却连像样的外套和鞋子都没有,更别说御寒衣物了。

老人们缺吃少穿、孤苦无依的样子总是回荡在项目党支部书记的脑海中,帮扶当地空巢老人的念头也由此萌生。但项目部力量有限,要帮助更多的老人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此时,远在唐山总部的中国二十二冶团委书记得知了这一消息,迅速起草和下发了一封“情暖山区与爱同行——关爱贫困山区空巢老人”的倡议书,短短10天时间,共募集衣物300余件,慰问金5000余元。望着这些爱心物资,团委书记动情地说:“一定要让贫困山区的老人们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于是,她召集几名志愿者对衣物逐一进行整理、清洗、消毒,几天后,带着温度的衣物跨越2700多公里的距离来到广西,由项目人员转交到空巢老人手中,老人们的脸上露出了憨厚、真诚的笑容。

项目党支部书记深知,对老人的关心与照顾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陪伴。此后,项目员工在为老人们送上麦片、牛奶、豆浆等营养品的同时,常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按摩身体,陪他们聊家常,并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身体状况。久而久之,老人们都把项目员工当做自己的亲人,尤其是72岁的陈阿婆,因儿子常年在江苏打工,孙子也在外地求学,陈阿婆已经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心里十分孤单,所以每次有项目员工过去探望,她都非常欣喜,嘴上还要念叨着:“我的大孙子、孙女来看我咯!”三年后,项目结束时,员工们来到敬老院与老人们告别,陈阿婆几度落泪,她激动地说:“看看,你们送我的外套我现在还穿着哩,真是比家里人还贴心呐。这几年辛苦你们了,一边修路一边照顾我们这些老头儿、老太太,谢谢你们啊。”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真诚、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陈阿婆的心声,这让员工们深感欣慰,因为他们知道,曾经许下的让空巢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承诺,他们做到了。

爱,延续——让幼有所教

夏日,炎炎烈日炙烤着八桂大地,正处于施工大干阶段的百靖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与这份嘈杂声相辉映的是一份纯真的声音,那就是孩童们朗朗的诵读声和玩闹的欢笑音。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最初萌生教育扶贫的想法是因为一个名叫莹莹的小女孩的到来。那段时间每天傍晚,项目驻地门口都有一个10来岁的小女孩独自一个人走来走去。时间一长,办公室主任忍不住上前询问,这才得知,原来这个叫莹莹的小女孩是村里的留守儿童,爸妈都在外地打工,只有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平日里作业她都看不太懂,孤僻的性格又导致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只好在村里散散步打发时间。刘颖娟随后又了解到,因化峒镇当地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家中多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留守儿童不在少数,同时化峒镇地处偏远,教育很是落后,连基本学习都得不到保障,更别提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了。项目经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召开动员会,他说:“这里既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先把教育抓好,不能让这些留守儿童输在起跑线上!为此,我提议建立‘爱心衣柜’‘爱心书橱’和‘爱心课堂’,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健康,计划每周抽出1-2晚的时间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有主动申请当他们小老师的吗?”话音刚落,技术负责人小崔就举起了手,并说道:“我大学寒暑假的时候辅导过我外甥,还算有些经验,我申请加入。”随后,多名员工纷纷举起了手,主动加入其中。几天后,“爱心课堂”开课,莹莹和她的几个同学成了固定学生,不久从唐山寄来的衣服、书本、文具等也逐渐充实着“爱心衣柜”和“爱心书橱”。许多孩子的爸妈在得知这一暖心举措后纷纷给项目部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转眼到了暑假,一日,协力队伍中的谷大哥夫妇来到项目驻地说有一事相求,这才了解到谷大哥夫妇老家在四川,他们夫妻俩常年外地打工,孩子只有在寒暑假时才能来到工地与他们团聚,但施工现场有一定危险性,且目前正处于大干时期,他们也没有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听说项目部开了“爱心课堂”,便想将孩子送到这里来。了解情况后,项目部欣然应允,并通过仔细认真的情况摸排,找出了好几个和谷大哥孩子情况相似的儿童,项目部将他们纳入进来,让他们与当地留守儿童一起学习、生活。每年新学期开学,项目部还会为孩子们送上新书包、新本子、新文具盒,勉励他们努力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

在“爱心课堂”的教育下,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文明素养和精神面貌大为改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小小的项目部不仅成为了孩子们的娱乐天地,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乐园。如今,项目虽已完工,但项目员工与留守儿童的师生情仍在继续,前不久的教师节,已经上初二年级的莹莹还给项目办公室主任发来了信息,她写道:“刘老师,我现在在县里读初中,这里的学习环境比山里好多了,悄悄告诉你,我有了个梦想,我想当一名老师,我希望到时候能带领更多和我一样的孩子走出大山,沿着你们修好的路,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办公室主任在手机的这头欣慰地笑着,她知道,这颗“爱”的种子不仅在莹莹心里扎了根,如今还发了芽……

几年间,中国二十二冶情系民生民情,不仅为百姓搭好桥、铺好路,也在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展现出了央企的责任与担当。而他们这份让老有所依、幼有所教的真情付出,就是献给大山最好的礼物。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 何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