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华天董事长、党委书记 康承业


翻开中冶华天董事长、党委书记康承业四十余年的职业生涯,顶得住压力,经得起一次又一次艰难考验。一路走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危难时刻敢担当

2008年,时任中国二十冶常务副总经理的康承业,奉调到中国十七冶担任董事长、党委书记。离开家庭和亲人,只身一人从大上海来到安徽四线小城马鞍山,在世人眼里这更多的是对他的考验,更何况当时的十七冶是一个没什么家底、经营十分困难的施工企业,连部分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各项经营指标均处在中冶集团同类子企业末端。

到任后,康承业对十七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亏损局面,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当年下半年,十七冶的营业收入显著提升,补发了拖欠多年的职工工资。在康承业任职十七冶的两年半时间,广大干部员工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发生了巨变,企业发展战略、与产品和市场相对应的组织变革、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为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创造了持久动能。历史遗留的3000人大集体、近3000户职工棚户区住房和职工队伍中400人停薪留职等十分复杂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企业资产总额增长了138.98%,利润增长30.88倍,员工离职率也由2007年底的31.11%降到2010年底的5.14%。

2013年底,钢铁市场持续低迷。因国家钢铁产业而生、伴钢铁企业成长的华天,此刻走到了历史拐点,处在五十多年来最困难时期:合同额呈断崖式下滑,客户因资金困难对华天的应付资金形成巨额拖欠,经营性净现金流急剧减少,资金链面临断裂风险。时任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董事会秘书的康承业又一次临危受命担当起华天掌门人。他再次扛起改革大旗,围绕企业转型升级对华天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仅用两年半时间,创造了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创历史新高。

正当华天转型升级渐入佳境之时,2016年6月底中冶集团对原中冶东方进行业务分拆,将其最困难的包头院整体并入了华天。那时,包头院历史包袱十分沉重:736人中仅有不到一半人符合产品与市场定位,存在大量冗员。包头院人员占华天总人数39.67%,而合同总额仅占1.28%,营业收入仅占2.86%,亏损1790万元,并有6.75亿元带息负债和历史积累下的诸多问题……脱困崛起之艰,利益协调之难不言而喻。康承业以敢于担当的姿态直面挑战,以投鞭断流的气势和背水一战的坚强意志,迅速推进两个企业走向“六个统一”,同时对包头院实行了颠覆性改革。历经两年蜕变重生的包头院现已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截至2018年6月底除消化了2016年上半年亏损,还累计承担了6.75亿元贷款利息5821万元,实现了盈利,开始恢复造血机能。

华天转型升级得到了中冶集团领导的高度赞赏,称华天是科研设计类企业转型升级的一面旗帜,不但实现了自身快速发展,而且为集团“分忧解难”,是子企业改革重组的成功范例。



力挽狂澜抓改革

在华天这四年半,康承业始终致力于顶层设计,顺大势、谋大事,持续对战略、文化、组织、制度、人事、分配等进行改革创新。华天真正做到了干部能上能下,做到了一切以能力、以绩效论英雄。康承业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和气魄,将华天这一钢铁设计企业,成功转型为钢铁冶金、环境能源、康养产业、房建市政、工程咨询五项业务并举的“城市与产业发展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工程项目投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康承业胸怀大局,触碰了别人长期不敢触碰的矛盾,破解了别人长期无法破解的难题。对僵尸企业和低效企业清理、“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大量冗员出清、债权债务风险等一系列复杂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康承业有胆略有智慧有策略地稳妥推进,直至最后彻底解决。

转型提升,创新发展。2014年上半年华天开始着力突围资质准入受限,冲破市场开拓受阻瓶颈,仅用4个月时间就为非钢市场打开了资质通道。此后,资质不断升级,冲到了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甲级这一最高。华天在做精推高钢铁冶金业务的同时,大力唱响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康养产业,并以此带动房建市政、工程咨询和环境能源板块快速发展,走向了“工程建设服务商”“产业发展服务商”“城市运营服务商”。在集团科研设计类企业中率先实现了市场和产品转型,从一个对传统钢铁业务过度依赖的企业,快速变成后发动能强劲、产品相关多元化的新型企业。

人力资源提质增效。人力资源问题是科研设计类企业改革发展最难啃的硬骨头。2013年底,中冶华天大专及以下学历员工占比高达45.74%,低质的人力资源让企业转型升级举步维艰。康承业带领班子相继实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793”“21135”人才登高战略。截至目前,华天博士研究生占比由4年半前的0.11%跃升至4.85%,硕士研究生由4年半前的9.71%跃升至28.47%,大专及以下学历员工占比由4年半前的45.74%降至26.70%。人力资源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较4年半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成功实现了与组织架构、产品结构、市场定位的深度契合。这为华天未来建成“大院强院新型院”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势能和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高端突破。科技是企业发展的硬实力,康承业针对公司科技工作历史欠账和短板,大力营造科研之风,使科技工作整体水平得到迅速提升。连续两年新申请专利数量稳居中冶集团第一,获批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并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依托单位,获得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顶级(AAA)证书,通过了国家技术中心认证,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创新拼搏不停歇

康承业离开上海、只身一人在外10多年的3600多个日子,记录着他忘我奋斗、倾力奉献的敬业精神和热爱企业的高尚情怀。他夙夜在公,恪守尽职。在华天每年出差200天以上,从没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只睡5个多小时是他的工作常态,候机室、高铁上、旅途中……都是他的办公场所。在南京、马鞍山工作,虽然距上海家里只有一个半小时的高铁车程,但为了工作,他常常一二个月才回家一次。对自己的辛勤付出,他从不表白、更无怨言,似乎一切都心甘情愿。他感染、感动了所有华天人!

他志在党的事业,情在企业和广大员工。他说:“别人躺着我们走着,别人走着我们跑着,别人跑着我们冲刺,只有这样华天才有可能变为强者。”“华天只有做别人所没想,做别人所没做,做别人所不能,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抢占市场先机,厚植自己的发展后劲”!

2016年下半年起,为推动华天与包头院深度融合和改变包头院所处困境,他从此付出更多。在饱经刮骨之痛带状疱疹发病一周后,才赶到医院就诊。医生要求住院治疗,而他只在输液时方躺在病床上,其余全都处在工作中,而几次都是带着药出差。

天地转,光阴迫,只争朝夕。对于工作,康承业始终以时不我待、雷厉风行、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在奔跑,他一心想的是把企业搞好、把队伍带好。

谁都知道,企业战略重组决非易事。但康承业坚信,“人的一生只要坚持前行,就能做到人比山高,脚比路长”。24个月,54次推进会和培训会,216天坐镇指挥,每天电话、微信沟通包头院的工作。南北两地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抓改革、促转型。如今,包头院对僵尸企业、低效企业清理,干部能上能下,消除冗员和围绕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制度设计、绩效考核、人力资源“减低加高”等诸多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效率,干部员工士气高涨、精神状态与工作作风焕然一新。

如今,华天的新气象、新面貌、新形象在不断刷新、推高,这浴火重生的背后,是康承业对广大员工暖暖的爱、对企业浓浓的情和对中冶集团忠诚的履职担当。 (作者单位:中冶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