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我国传统佳节,每逢八月十五,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品尝月饼、共述家常。然而到了现在,也有不少家庭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分散在天南地北,难以相聚,只能仰望着圆月遥寄相思与祝福,想念家乡的亲人,想念家乡的美景,想念家乡的月饼。

提到中秋,电影《啊,摇篮》中脍炙人口的歌谣一定在你耳边不绝于耳:“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却越来越怀念儿时的味道,除了对美食的偏爱,更多是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是对依稀往事的追忆。每逢中秋,家乡家家户户张罗着手工打制月饼、聊聊家常、共话秋事在我看来是最有趣最能烘托中秋节日气氛的。

市场上出售的月饼尽管包装精致华美,但大多甜腻,我们还是更返璞归真般地钟情于老家传统手工制作的五仁月饼,那厚重的模样,淳朴的口感,不禁叫人升起浓浓思乡之情。

记得小时候每每快到中秋节的时候,家乡的人们便早早地开始准备打月饼的材料了,我总是跟在他们身后,好奇地张望着等待着企盼着。

乡亲们打月饼用的材料有白面、玉米面、胡麻油、鸡蛋、葡萄干、青红丝、红糖等。其中的五仁最是讲究,芝麻、花生仁、松子仁、核桃仁、杏仁作为出类拔萃的五种坚果忠诚地传承着家乡的五仁味道。打制月饼的乡亲们会者不难,手法娴熟:第一步做馅子,将炒熟的五仁碾成粉末,与红糖、青红丝混合成一起,五仁月饼馅子就做好了,这调制好的月饼馅包准让你馋涎欲滴,恨不得立即瓦两勺大快朵颐起来。第二步和面,就是将白面、玉米面、胡麻油、鸡蛋和在一起,烙成圆饼,软硬适中即可。接下来的重头戏是包月饼,用月饼模子打下月饼,就能上炉烤制了。此时事先准备好的炉子早已点火生着,烘烤正是时候。不大工夫,第一炉月饼就出炉了。在外嬉戏玩耍的孩子们老远就能闻到那股热气腾腾的香气,不用招呼立即往回奔,看着一只只黄灿灿、香喷喷的五仁月饼新鲜出炉,忍不住就伸手去拿着吃,月饼正烫手,孩子们两只小手不住地来回倒腾,心急火燎地一掰两半,顾不上冒着的热气,张口就咬,烫得舌头噜噜噜直打转。

每户人家打的月饼大小不一,馅子也是各有千秋,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增加葡萄干、瓜子仁等,红糖也可以随心所欲增减,刚烤出来的馅料饱满松软,月饼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全部烤完后,还要打一件大大的团圆月饼,用镊子刀子捏刻出花纹(没有大模具),这是给中秋夜祭拜预备的,俗语道:“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祭完后全家人分食之,象征全家大团圆。

别出心裁的大人们还会特意留一丁点材料,给小孩子们做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月饼,用大人的话说是拿来耍的。如月牙、玉兔、宝葫芦等形象,小巧玲珑,做好后分给小孩子们,他们视若珍宝,爱不释手,把玩好久都舍不得吃掉。一口咬开,除了沁人心脾的果仁脆香,还有张灯结彩般的青红丝披红挂绿,惹得孩子们喜不自胜!我想,这种大融合,是经历了多少代手艺人的磨合才大功告成。月饼里包裹的不仅是我们中国举世无双的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开心之余,我不由得想起南宋大诗人陆游的那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一只小小的月饼,从选料到出炉,费尽多少周折和心血,又得到了多少快乐和收获。若非亲历亲为,怎知个中百味?

八月十五互赠月饼,邻里相赠,礼尚往来,中国人最看重这一点。中秋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多准备些材料做很多月饼,因为打好的月饼还要送给亲戚邻居们交换着品尝各家的风味。其余的月饼放入坛子中保存,并且放入本地特产的一种红苹果,提升香味。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把忧伤向朋友倾诉,痛苦就会减去一半;把幸福和亲人分享,幸福就会成倍增加。”当我们把自己做的月饼馈赠亲朋好友,看着大家品尝后满足的神情,听着啧啧的赞叹,我们内心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中秋节的晚上,云淡风轻,月明星稀,虫鸣窸窣,我们把一只只金黄色的月饼摆在桌上细细品尝,欣赏着窗外圆月,聆听着老人家的谆谆教诲,心里永远铭记老人的辛苦和养育之恩。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这些做子女的,都要把上一代正直勇敢和勤俭持家的优良品德传承下去,珍惜每一个团圆的日子。 (作者单位:中冶宝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