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风采。 朱 舟 摄

近来闲暇,在网上偶然间看到了一部关于讲述“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纪录片。作为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这位90多岁的老人一辈子只做寿司,把寿司这种看起来简约而不简单的食物做到了极致,让每一个吃过他寿司的人,都觉得这是值得用一辈子来等待的食物。在我看来,小野二郎对待自己工作,体现了一种“技进乎道”的工匠精神,它包含着一个人对职业、对工作、对产品的一种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的态度和境界。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里,其实也有很多这样的可以被称为“匠人”的人。王晓萍是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机电公司自动化分公司一名员工,在同事的眼里,王姐是一个勤勉寡言的人。作为一名普通的设备维护管理员,她已经在这个岗位默默工作了15个春秋。每天来到班上,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库房里设备清点一遍,大到耐压器,小到万用表,零零散散总计数百件设备,哪些设备需要维修,哪些设备需要保养,哪些设备完好,每一件设备的状态如何,都仿佛印刻在她的心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不为身后名,不为眼前利,我看到的是她对于工作细节的追求。工具设备在被运往现场之前,王姐都要细心地检查一遍,确认没有损坏的设备被被运往现场。而设备从现场回来之后,王姐依然还要细心地再检查一遍,确认每件设备的状态,完好的入库,损坏的登记在册,准备修理。这个工作程序很简单,简单到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我认为不简单的是,她把这个简单的工作细节坚持了15年。如果王姐的故事只到这里,我内心充其量是惊讶,但还谈不上那种对“匠人”的敬佩。就一般人而言,工作做到这里已经算是很负责,但是有一句说的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被运往现场的每件大中型设备上,都会发现一本使用说明书,这本使用说明并不是设备厂家自带的,而是王姐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自己编写的,它的存在可以有效避免因为操作不当而造成设备的损坏。当我听到这里的时候,内心除了震撼和敬佩,已经没有其他的感觉。说到这,我还要说一个在自动化分公司广为流传的故事。王姐是一个“铁公鸡”,节约到了极点的人。设备损坏在所难免,维修工作必不可少,把设备返厂维修是修,自己动手亲自修也是维修,对于维修的定义,王姐无疑选择了后者。遇到需要维修的设备,她就自己跑到电子市场购买一些电气元件,然后在那个夏天炎热、冬天寒冷的库房里神情专注地进行维修工作。如果碰到设备损坏严重的情况,王姐直接联系厂家购买需要更换的零部件,而不是简单返厂维修,这一点连设备厂商都亲口承认从她身上赚钱实在太难了。有人给王姐算了一笔账,王姐已经在设备维修上零零散散给公司节约几十万元。今年4月份,已经55岁的王姐到了退休的年龄,虽然她的工作很普通,在反复甄选后,好像很难再找到一个比她做得更好的人。所以,王姐在办理退休手续的同时收到了公司的返聘协议,她甚至都没有问返聘工资是多少,就在协议上签了字。公司需要她,她需要这份她投入了全部感情和心血的工作。

根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而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就是工匠精神。由此及彼,我们的企业要做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需要更多的员工像王姐一样,做一个工作中的“匠人”,摒弃外界的烦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细致耐心地做好每个细节。在风雨中岿然不动,永远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也许才能欣赏到那风雨过后的彩虹。 (作者单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