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贵

 

 

夜幕已深,位于市区西南面的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却没有片刻宁静,远处不时传来的枪声,再一次把徐绍坤从梦中扰醒。

喀布尔大学学潮、防不胜防的恐怖行径、总统选举前的政治角力,局势动荡的阿富汗乱象丛生;紧张的工作、枯燥的生活,习惯了炮声隆隆,却难以割舍思亲之苦。内外交困,是这座战争之城的注脚,也是给予来自中国的建设者们的唯一“馈赠”,不过,对身负使命的他们而言,早已泰然处之。

从“一线天”到“一片天”

喀布尔大学是阿富汗历史上最悠久、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全校有来自社会各阶层各地区的不同专业学生约2万人。中国十九冶集团承建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项目属于中国政府无偿援助项目,包括中文系教学楼和招待所两部分。两栋建筑均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文系教学楼为地上三层,建筑高度12.6米,总建筑面积2053.5平方米;招待所为地上四层,局部地下一层,建筑高度13.7米,总建筑面积4588平方米。

中阿两国比邻而居,世代交好,中国政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阿富汗的无偿援助。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项目的建设,是中国政府支持阿富汗战后重建的又一个重要援助项目,将对阿富汗战后经济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座新桥梁。

“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项目是中国十九冶集团首次承接的中国政府对外成套援助项目,是国家对外交流的平台,意义和使命特殊。刚开始接手这个项目,老实说,我心里没底。”在项目经理徐绍坤眼里,这样的交钥匙工程,并无施工技术壁垒,然而困难还是无处不在。

难点一:对国家成套援外项目管理制度的理解和熟悉。对于此类项目,中国商务部有一整套的管理程序,与一般工程承包项目迥异,面对这些陌生的制度程序,即便徐绍坤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海外施工经验,但两眼一摸黑,还是得从零开始,既要向有援外施工经验的公司“取经”,又要向商务部合作局管理部门请教。通过不懈努力,徐绍坤和他的管理团队循序渐进,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悉,再根据援外管理相关制度深化项目内部管理,优化项目管理程序,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难点二: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工作的完善。项目地处战乱国家,地方资源极度匮乏,生产、生活物资几乎都由国内供应,运输线路经多国过境,转关手续繁琐,因此后勤保障成为项目实施顺利与否的关键因素。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徐绍坤的一贯作风,在项目中标后,他就组织项目部管理人员对阿富汗市场前期调研信息进行归纳梳理,确定采购物资的清单和运输的最佳方案,并会同商家对物资设备规格、型号、价格向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局进行了备案承诺。

难点三:保工期和保安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气候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相同,冬季难以施工,项目部只能见缝插针,分秒必争,全力推进施工进程。与工期相比,最让徐绍坤头疼的,还是安全问题。在阿富汗这样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里,既要保证施工安全,又要保障人员生活安全,压力可想而知。在徐绍坤的带领下,项目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安全规程和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迄今未发生一例安全事故。在员工生活安全方面,项目部加强出国人员注意事项教育,所有施工人员来到施工现场,从走出机场那一刻起,就实行集中管理。项目部还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包括如何与当地雇员沟通,如何尊重当地雇员的生活习性等方方面面。

从2012年10月19日开工至今,中国驻阿富汗两任大使徐飞洪、邓锡军,新老商务参赞仵刚晨、曾文峰,以及驻阿武官和国内相关领导多次莅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对工程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2013年7月27日,中国十九冶集团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项目顺利通过了由商务部合作局组织的中期主体结构验收,目前正在进行后期装饰装修以及电气、设备安装等工作。

“将在智而不在勇”,从见缝插针到一马平川,从“一线天”到“一片天”,徐绍坤始终牢记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只有融得进去,才能走得出来”

在徐绍坤电脑里,有一张他在巴基斯坦当项目经理时的“春节联欢晚会”照片。照片中,徐绍坤和一群“巴铁”载歌载舞,其乐融融。“别看他永远一身笔挺的西装,但他的性格大大方方,为人和善,到哪儿都能很快融进去。”这是领导对徐绍坤的中肯评价,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他到哪儿都“吃得开”,用他的话来说,“走出去”的关键是要能“融进去”,只有融得进去,才能走得出来。

早在阿富汗艾娜克矿山前期工作中,徐绍坤就积极与中国商务部驻阿经济商务处取得联系,并保持经常性的接触,从而获得了大量市场商务信息,这也是中国十九冶集团能顺利承接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项目的原因之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徐绍坤与阿富汗高教部、公共事业部官员频繁接触,在协调处理好施工问题的同时,积极跟踪阿富汗市场信息,为阿富汗后续市场拓展做好准备。

阿富汗人讲究礼貌,热情好客,对于交往对象,不论其信仰如何,出身如何,都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在本地雇员眼里,徐绍坤就是半个阿富汗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员工,他都同等对待,真心交友。项目开工伊始,他就主动拜访辖区警务官,介绍项目意义,建立友情。工作之余,他会随时掌握本地雇员的思想动态,并经常与他们促膝交谈,及时化解因文化差异、沟通障碍而造成的中阿员工对立情绪,让各种不稳定因素及时消除。他还知人善任,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观察,他发现阿富汗的抹灰工特别优秀,因此放手把所有室内抹灰工作都交由阿富汗员工完成。他对当地的尊重也直接体现在物资采购上,经过市场调研,他了解到喀布尔市的商品砼相当发达,结合地方建材市场价格测算,他果断决定完全采用当地商品砼施工,仅此一项就节省了自建搅拌站的设备费用超过100万元,施工质量也得到了有效保证。

在阿富汗施工,由于动乱环境和文化差异,中方工人与当地雇员之间很容易擦枪走火。2012年5月份,徐绍坤刚从国内回到项目部营地,就听说教学楼工地上中阿工人吵架了,一向谨慎的徐绍坤顾不得疲惫,丢下行李就去了工地。到工地一看,这哪是吵架啊?一个个剑拔弩张,眼看就要演变成一场不可收拾的冲突。来不及问清事由,徐绍坤当机立断,硬是凭借自己在员工中的“威望”,强行让双方员工回到营地休息,之后他逐一了解事情原委,又与阿方雇员谈心劝解,很快平息了此次事件。

徐绍坤曾经在与国内朋友谈到国外项目管理的繁琐时说到,在国外,一个本地雇员被蚊子叮咬了都可能会让管理者吃不香睡不着。朋友觉得夸张了,他又哪里知道,一个员工被蚊子叮咬了,接下来可能就是无名肿痛,可能就是疟疾、登革热,既而引发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后果。外交无小事,同样的道理,在国外施工,员工衣食住行甚至睡觉都不能稍有忽视。

正是因为这样的谨小慎微,徐绍坤才赢得了本地雇员的信任,驻地关系也才更为融洽。

动荡中坚守,只为“幸不辱命”

在阿富汗,从艾娜克铜矿项目启动之初,到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项目渐入尾声,四年来,徐绍坤时刻紧绷着一根弦,动荡中坚守,只为“幸不辱命”,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他在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恐怖袭击威胁中,用实际行动支持阿富汗的和平重建。

徐绍坤从没想过自己会在国外闯荡这么多年,初次踏出国门前往巴基斯坦工作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传言中的巴基斯坦也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国度,自己是独子,父母都日渐年老。出发前,他特意写了一封信,把欠谁钱了,老人子女今后的生活安排都在里面做了交代,临行时大家都泪眼婆娑。如今,出国已习以为常,但老父老母让他注意安全的叮嘱总还在耳边回旋。

在阿富汗施工过程中,由于资源的匮乏,可能会因为缺少一颗合适的螺丝钉而让整个项目停滞下来,由于社会的不稳定,可能一个与自身项目并无多大关联的恐怖事件而让整个施工团队人心惶惶。

2009年,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项目前期建设时,中国十九冶集团受甲方委托施工了永久岩心库、小汽保场坪和道路,以及沙石料厂等项目,期间住在自建的生活营地,常常受到极端分子火箭弹的袭击,虽然每次炮弹爆炸点都离营地还有些距离,但是大家都特别紧张。最让徐绍坤难忘的是2011年9月30日的晚上,他和工友们开玩笑说明天国庆了,这些极端分子也不放两炮给我们庆祝一下,结果当晚10点钟,火箭弹飞来的呼啸声划破夜空,紧接着就在营房前200米左右爆炸了,爆炸的冲击波使门窗哗哗作响,连床都在摇动。接下来,不停地有火箭弹的哨音在上空响起,徐绍坤躺在床上默默数着从头飞过的火箭弹数量,就这么熬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自2006年受公司委派到巴基斯坦杜达项目部从事项目管理工作以来,无论是哪一个国外项目,徐绍坤都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践行着自己光荣的使命。在他的带领下,无论是企业形象还是建成的项目工程质量,都充分展现了“中冶品牌”风貌,得到了各方认可和赞赏。

阿富汗矿业部长沙赫拉尼认为,中国建设者坚守阿富汗,这对于帮助阿富汗实现自给自足和经济独立至关重要。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负责人扬•库比什说,中国积极推动阿富汗经济发展值得称道,中国为阿富汗提供的多方面支持,将对阿富汗2014年后的局势起到关键作用。这里面,包含了徐绍坤等所有在阿中国建设者的一份心血。

2013年,面对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徐绍坤坚定地保证:“我们将以最好的质量、最优的进度,圆满完成我国援阿项目建设任务。”这份保证庄重而从容,不仅是对个人使命的践诺,更是对国家使命的坚守。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