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发黄的老胶鞋,一支锃亮的英雄笔,一把沉甸甸的放大镜,在许多人眼中这些古董或许早该“退休”了,但在这位耄耋之年的王老眼中,它们的价值所在便是那深深的寄托。年近90的古稀老人王老一丝不苟、严细专注的态度令人敬佩,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今年89岁的他曾在2006年时自费出版了《春秋三传评注》一书,此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共计264万字。

离而不休   转型转行

    王老,本名王璞,1925年出生于河南浚县,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名东南大学)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工作于中冶宝钢技术的前身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先后参加扩建大冶钢厂、武汉钢铁厂、马鞍山钢铁厂、四川攀枝花钢厂、上海宝山钢铁厂的建设。曾东渡日本巡视各地,检验宝钢进口的电机设备。1986年,离休后的王老没有了繁杂的行政事务,开始专心埋头著书。不少人都感到十分惊讶,这位工科出身的“老法师”怎么离休后却干起文科的事儿呢?原来,王老中学时曾读过《春秋》,此书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经文言简义深,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此书是一部历史经典的古籍名著,三传文辞不加注解很难读明白。王老励志要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优势,让悠久的历史、优秀的文化成为教育、引导后人的“一把利刃”。说干就干,苦写二十余年,摘录古之先儒数十人对春秋三传的真识评论数百篇,铸成《春秋三传评注》一书,此书除对三传传文之词汇、术语加以注释,重点句子加以句解外,尚有注后语842篇。由于不会电脑打字,所有的全部都是手写稿,而且由于多次修改、字迹潦草等原因,底稿不便于读者阅读,在成稿后,王老工工整整重新抄写,再一遍遍找亲戚、朋友、单位的同事帮忙打印。看着厚厚的《春秋三传评注》手稿中密密麻麻的文字、繁繁琐琐的注释,人们不禁问道:“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做这些值得吗?”“祖国的历史不能忘,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王老脱口而出。

桑榆虽晚   爱好广泛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人生分少、壮、老、暮四年。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色彩,人生亦同四季。离休后的王老并不认为是人生遇到迈不过去的坎儿,并不是被社会抛弃,调整好心态,生活照样可以多姿多彩。

华发掩盖不了岁月的侵袭,布满皱纹的面容上却有着神采飞扬的神情,小时候就喜欢打乒乓球的王老,离休后坚持天天打乒乓球。“注意姿势要正确,你的发力方法不对。”“下旋球不是这样接的,要这样。”“可以扣了啊,再拉。”宝山月浦镇乒乓球活动基地,一群乒乓球爱好者正围在王老身旁,他一边挥拍挡球,一边示范讲解着。这项运动让王老全身轻松,仿佛又回到年轻时代。岁月不饶人,打乒乓球对于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来说毕竟是项激烈运动,王老听从老伴、孩子们的叮嘱改成了每周一、三、五下午过过球瘾。

王老下象棋走一步,看三步,步步为营,“当头炮”、“进卒”、“杀炮”、“擒马”、“讨伐红炮”、“跳马”、“出士”、“斩车”、“再杀”、“逃边”、“守卫边疆”、“讨伐将军”。“象棋能够锻炼一个人的思维,可以帮助拓宽思路,使大脑时刻保持清晰、敏捷,对于老年人更有益于促进健康。”王老告诉笔者,几十年下象棋,他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输赢,而是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大家会不约而同地相聚在一起,品品茶、聊聊天、下下棋,潜移默化地形成了遇事沉稳、不骄不躁、怡人自得的健康心态。

下完棋、打完球,唱段京戏乐悠悠。乒乓球与象棋,一个“快”、一个“慢”;一个“动”、一个“静”;一个“风驰电掣”、一个“胸藏锦绣”,怎样及于一身?答案就在于富有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的京戏,它将这看似水火不容的二者有机结合,陪伴着王老共筑“中国梦”。

生活俭朴   倾情助人

同岁的老伴因为中风已经卧床养病10余年,老两口一生节俭,而助人为乐却一辈子没有改变过。环顾老人的家,极少的旧家具让两居室显得有些空荡。“老了,用那么好的东西干啥。孩子们老说我抠,这沙发、茶几都是儿子扔了不要的。”老人对此并不在意,倒是很开朗。王老生活上很俭朴,能不花的钱就不花,洗脸毛巾用到破烂不堪还舍不得丢;到理发店剪发都是最简单的发型,而且只剪不洗;家中肥皂用到最后时,加水融合后贴在新肥皂上一起使用。但在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王老积极为灾区捐款;《春秋三传评注》出版后,王老先后前往武汉、南京等中小学、大学赠送书籍。通过一封封校长、老师、孩子们寄回的感谢信,笔者感受到了一份份爱心的伟大。

在送我出来的路上,笔者原本想嘱咐几句保重身体注意休息之类的话,举头发现王老毫无倦色,神采奕奕,不禁为自己的“小”格而羞愧不已:王老给予我们无限的启示,让我们不难想到:凭着信念和毅力以及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责任意识,倾注余生的付出,着实令人钦佩。生命在于锻炼运动,人生在于追求奉献,有价值的实现,有品行的涵养,还有身体的锻炼,坚信王璞老人走过白寿,奔向茶寿,永远健康长寿! (中冶宝钢技术 刘 棣)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