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九冶集团 罗 珣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的闭幕式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被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曾正超撑开,瞬间点燃了整个会场,此刻的他,被全场的灯光照亮,站在台下的中国随团代表激动地赞叹道:“看!这颗焊接之星正在闪闪发光!”

   2015年8月11日至16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举行,代表中国队参赛的中国十九冶员工曾正超,以焊接项目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该项目金牌,并被世界技能组织评为中国队唯一一个国家最优选手奖,为中国在世技赛实现金牌零突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如国家人社部职业能力司张达先生所说:“31年前,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枪击中世界冠军,从此掀开了中国人民的全民健身热潮,走上了体育强国道路;今天,曾正超在圣保罗世界技能大赛上,用焊枪再次击中世界冠军,让中国技能走上世界最高峰,使中国技能强国梦变成现实。”

如今,人们看到的,是曾正超夺冠后的光环,却鲜有人知这背后的付出与不易。从山里的孩子到世界冠军,一路走来,这颗“焊接之星”令人动容的,是一段关于执着与梦想的故事。

追梦赤子心

“人生在世,势在一搏”,曾正超是山里的孩子,但和所有少年一样,有一颗追梦的赤子之心。

从小,曾正超就有一个大侠梦,幻想着有一天能驰骋江湖,成为武林高手,为此,他买了一副双节棍自己练习。可远在攀枝花市米易县撒莲镇这个偏远山区的家,圆不了他的武术梦,懂事的他心里明白,父母年纪大了,有一门手艺能养活自己、孝敬父母才是最好的选择。初中毕业,这个渴望走出大山的少年收起了双节棍,选择了职业技能之路。

“有差距,才有飞跃”。

曾正超就读于中国十九冶高级技工学校的焊接专业,由于上进好学,凭借较强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和实操能力,毕业后,顺利地留在了中国十九冶集团,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焊接工人,并被焊接教练选中,成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培训班的预备队员。

从攀西裂谷到首都北京,从学一门手艺到世界技能竞赛选手,曾正超的梦想清单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2013年,初生牛犊的他,凭着一股冲劲和不俗的实力,代表中国十九冶集团参加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进入前10。当时的曾正超对进入北京集训队充满期待,然而,“10进5”的晋级难度,超出了他的预期,与实力不凡的全国高手过招,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曾正超止步十强。

    通往“国家队”的路近在咫尺,却失之交臂,这让满怀壮志的他落入了低谷。回到企业,曾正超作为“周树春焊接突击队”的一员被派往孟加拉项目参与焊接施工。临走前,同行的工友们都忙着收拾行李,一向安静少话的他却找到了培训班的教练周树春,憋红了脸,说了一句话:“周老师,我不会说话,但我会证明给您看的!”周树春拍拍他的肩膀:“小子!这次失败并不是坏事,有差距,才有飞跃。”

“有差距,才有飞跃”,曾正超将这句话作为重新起步的座右铭,全身心投入到孟加拉AKG公司电炉炼钢项目的焊接任务中。

高温、时间长、任务量大、要求高……这些“拦路虎”一直伴随着焊接突击队,特别是氧气站的不锈钢焊接任务,每天工作时间长达9个小时,甲方和监理对焊接的质量要求非常高。曾正超意识到,现场实战正是磨练技艺,缩小差距的机会和平台,必须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

现场管道固定口的焊接,能供人活动的空间非常小,几乎没有转身的余地,因此,焊接变得极其困难。每次现场交底,工友们都在谈论焊接难度。曾正超总是最安静的一个,但他的头脑却高速运转着,提升稳定性和灵活性,成为了他突破技术难关的主攻点。掌握不锈钢焊接的特点、练习左手焊接、请教前辈师傅……一次次的钻研和努力,换来了最优的业绩,在项目第三方的X射线探伤检测中,曾正超完成的焊接管口全部一次性通过,无一返工。

虽然远在孟加拉,但曾正超优秀的表现早已传回了国内。2013年底,凭借在孟加拉的优异表现,他再一次被企业选中,成为了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的集训选手。

“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

一切,又回到了起点,进军北京,成为“国家队”选手,再次列入了曾正超的梦想清单,回到中国十九冶高级技工学校集训队的他,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封闭式训练。

从一开始,培训就完全按照世界技能大赛的要求和规则进行,有了第42届世技赛全国选拔赛的经历,以及在孟加拉项目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曾正超的焊接技术突飞猛进。这一次回归,曾正超沉稳了,也更加成熟,在枯燥、强压的训练中,也会感到苦和累,但他没有一丝的懈怠,因为,心中那个“国家队”选手的梦正逐渐清晰,越来越近:

2014年4月,获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四川省选拔赛焊接项目一等奖,进入四川省代表队;

2014年6月,夺得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焊接项目第一名,晋级国家集训队;

2014年10月,夺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全国5进2选拔赛第一名,代表中国队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

三项第一,将梦想点亮,这一路,无论是高峰还是低谷,这个追梦少年始终凭借热血与汗水,以赤子之心去迎接所有的挑战,因为他坚信,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焊接,可谓火焰“刺绣”,焊接者需要对温度、电流和技巧等有准确的把握,作为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更是需要超强的稳定力、超高的手法技巧和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曾正超性格内向,但恰好是他在焊接上的优势,无论面对任何环境、条件和训练、比赛,他的内心,始终保持着力量和冲劲;双手,依然雕琢着炉火纯青的技艺。

超越自己,成为“唯一”。

2014年11月,曾正超与中国十九冶集团另一名选手进入了国家集训基地,最终将在他们中间选出一位代表中国出征巴西圣保罗。曾正超明白,要想获得飞往巴西圣保罗的机票,必须在技艺上力求完美,更要在比拼中超越自己。

从2015年初开始,国家焊接集训基地就进入了全面备战状态,教练和专家组也开启了“2选1”的评判阶段。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竞赛为组合件、压力容器、铝合金结构和不锈钢结构四个模块;焊接方法包括焊条电弧焊、实心焊丝CO2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CO2气体保护焊、钨极氩弧焊、熔化极氩弧焊,因此,两名选手的评判标准完全依照以上项目要求进行。

每天早晨6点,起床完成体能训练后,曾正超就开始了长达10多个小时的实操训练。刚开始,面对如此大的训练量和精神压力,和不断变化的焊接方法,曾正超成绩提升不理想。“不要怕问题多,有问题才有方向”,周树春教练的话,让他意识到必须要从细节入手,在自己的弱项求突破。于是,曾正超放慢训练节奏,在焊接中发现自己存在的手法不足和技巧问题。焊缝的厚度、焊枪的温度,甚至到每一次呼吸,曾正超都反复练习,用手、用心、用情感去焊接每一条焊缝。

3月的北京,洋溢着初春的生机,在集训车间的曾正超,却无暇感受外面的春景。最后二十天的较量已经白热化,每一周都要完成四个模块的焊接,每一天都要进行探伤、评分。为了那一张飞往巴西圣保罗机票,为了心中那个执着的梦想,曾正超始终以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近乎完美的作品与对手过招,最终,在经过三次综合评分后,曾正超成为了那个“唯一”。

来自中国的“艺术家”

还来不及喜悦,刚在“二选一”胜出的他,就接到了新西兰大洋洲技能挑战赛的邀请。

作为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的练兵之战,本次挑战赛的焊接项目完全依照世技赛的标准进行。在历时三天,总时间18个小时的焊接比赛中,曾正超对每一条焊缝都做到精细地焊接。在容器模块上,焊缝需要焊接六层,曾正超对每一层的宽度、收缩余量和温度都做到准确把握,特别在对打底层和盖面层的焊接上,因为打底层在最里层,只能凭借他在焊接时的手法和感觉;而盖面层决定着焊缝的外观,曾正超对其宽窄和高低水平都一一地精雕细琢。

焊接项目,最强劲的对手来自马来西亚,曾正超与他在力学性实验、焊缝精度等方面的评分不相上下,但精益求精的曾正超却在外观上超越选手14分,最终问鼎最高奖台。在颁奖晚宴上,新西兰的焊接专家专门走到中国代表团的席间,握住曾正超的手,激动地用英文说道:“你完成的不仅是比赛的模件,更是艺术品,你就是一位艺术家。”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曾正超将坚韧与斗志化作攀登的动力,以内敛与细致磨练精湛的技艺,让焊接的每一道工艺和模块,都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决战世技之巅

2015年8月,集训车间的倒计时牌已归零,曾正超和第一批随团专家、翻译将于8月4日启程,奔赴巴西圣保罗。然而,在出发前20分钟,曾正超还在集训车间训练,教练和专家还在检测他临行前制作的模块,这样的努力和坚持,为的就是最后一战。

2万公里的旅程,11个小时的时差,39名国家的焊接高手......这些数字,一直伴随着曾正超从北京到巴西圣保罗。当地时间8月6日,中国代表队踏上了这个桑巴与足球的国度,曾正超内心的激动和新鲜感不言而喻,可到达赛场驻地后,随之而来的大赛气氛,还是让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平心静气,只为最后一战。

最后的战役将于8月12日正式打响,中间只有4天时间能够熟悉设备和材料,此时,曾正超所有的压力开始聚集,在必须争分夺秒做好所有准备的同时,他反复地告诫自己,一定要稳住心态,稳定沉着,稳中求胜。

赛前,曾正超只有半天时间试用赛场设备,经过短暂的休整,他顾不得时差的影响,一心扑在了设备的试用中。

气保护焊枪接口与国内接口不同;

碳钢板材质、数量和尺寸有变化;

焊机电流偏大......

试用中发现的问题接踵而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解决这些不利因素,难度超乎想象。随团的工作人员都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而这个腼腆的少年没有慌乱,依旧表现得有条不紊、从容淡定。

发现一个,就消灭一个,曾正超把设备和材料的参数在第一时间发回北京,还未出发的周树春教练也24小时随时“待命”,在接到传回的数据信息后,立即进行试验,并远程指导曾正超进行气压、电压和电流的调整匹配,以求达到最佳的数值。在巴西的曾正超也细心地检查着所有的气体接口,以防漏气,并随时检查剩余气压,调整操作平台的高度。

披坚执锐、沉着应对,将问题一一解决;平心静气、放空自己,在临赛前抛却心中的杂念......

8月11日,身穿中国队服,手握国旗的曾正超昂扬走进了开幕式现场,沸腾的欢呼声,让他热血澎湃,为这一刻,他整整奋斗了两年。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那一套焊接服,那一个焊接面罩,当曾正超在赛场再次穿戴时,感到格外厚重。

8月12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正式开赛,来自38个国家的焊接高手将与曾正超一决高下。穿上帅气的“盔甲”,这名来自中国的少年走向了决战的阵地。开赛的口令一下,他便开始摆放工具、检查设备、清点材料......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节奏之中。赛场上,不断闪烁的焊花衬映着紧张的气氛,曾正超心里清楚,越是在关键阶段,越要稳住心态,控制情绪,注重细节。

第二模块压力容器的焊接,是比赛的难点,也是拉开比分的重点,面对该模块较多的焊接位置和焊接方法,曾正超一遍遍在脑海中放映着平时训练的顺序和技巧。每一层焊缝都是在“绣花”,特别是打底层,由于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必须要凭感觉去把握焊接的温度和熔合的情况,平时无数次的训练,造就了曾正超灵敏的感知和成熟的手法,手工电弧焊、钨极氩弧焊,每一种焊接方法,他都做到精益求精,甚至连呼吸都控制着频率和力度。

每一天的比赛,焊接服里的汗水都是从头流到脚,每天的焊接进程,曾正超都准确把控着时间和节奏,从外观到焊接点,他都力求在细节上做到完美。在每天5个小时的比赛时间里,曾正超都背负着超强的负荷,不仅体力消耗巨大,精力也是高度的集中,有些焊接点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不能有任何的抖动,有时焊接下来,他都感觉不到手的存在了.....

历时4天,长达18个小时的焊接项目比赛于8月15日结束,曾正超在比赛结束的最后一秒,都处于高度紧绷的竞赛状态。完成比赛,走出赛场的他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留给在场外等待的队友们一个淡定的表情。

桂冠,属于有能力承载它的人,曾正超就是这样的王者。来自39个国家的40名裁判,经过压力测试、射线探伤评判后,曾正超以总分第一问鼎世技赛之巅。

“曾正超,China!”在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中,这名身披五星红旗的中国少年站上了“技能奥林匹克”的冠军领奖台,这时的他,开心地笑了起来,这一刻,所有人积蓄已久的情绪也尽情释放。“小子!好样的!”周树春教练给领奖归队的曾正超一个大大的拥抱,在旁边的外国代表团也向这名个子不高、有着圆圆小脸的“萌少年”竖起了大拇指......

打开储物箱,那一副双节棍还静静地放置其中,曾正超将它拿了出来,打算重新开始练习,这一次,不是为了成为武林高手,而是以此强健体魄,修养身心。

“追逐梦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有今天的成绩,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没有他们也不可能有我现在的成绩”,朴实的话语,不平凡的历程,卷起衣袖,曾正超手臂上全是大大小小的烫疤,这些疤痕,都是高温的焊花烫穿焊接服留下的,每个疤痕都是一个见证,见证着这个追梦少年勇往直前的青春和他闪耀世界的焊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