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绿色钢铁的“探路者号”——济钢集团清洁技术开发与输出纪实
绿色钢铁的“探路者号”
——济钢集团清洁技术开发与输出纪实
济钢集团 周传勇
2009年6月29日,由济南济钢设计院改制而成的济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钢国际”)正式挂牌成立,济钢高新技术输出工程化、市场化、产业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成立大会上,公司执行董事、经理刘卫国向大家报告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今年上半年,在完成济钢重点工程和技改设计任务的同时,公司已签订社会市场总承包合同2.5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合同额。”
尤为可喜的是,这2.5亿元合同,绝大部分是济钢对外输出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程技术项目,完全符合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调整振兴规划的要求;更为难得的是,这2.5亿元合同,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钢铁行业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取得的,而且其市场化触角已从国内延伸至印度、土耳其等世界钢铁业,呈现后来居上、引领潮流之势。
“我们要打造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服务商,争当绿色钢铁的探路者、推进者和建设者,为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刘卫国表达了这样的决心。
求索之路
1999年3月2日,济钢集团70t/h干熄焦工程竣工投产了。这是我国引进消化吸收前苏联技术,通过再创新建成的第一套国产化干熄焦装置,也是济钢第一个大型循环经济项目。该项目打破了干熄焦技术长期由国外垄断的局面,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那时起,济钢在清洁工艺、节能技术的开发道路上开始了艰难而执著的求索,济钢国际也勇敢地承担起工程化技术创新的重任。
第一套干熄焦装置投产后,由于先天不足加之经验匮乏,起初几年运行并不顺利。以济钢国际为主的技术人员跟踪世界前沿技术,潜心研究,大胆创新,对干熄焦工艺不断进行改造和优化,使两台70t/h干熄焦运行越来越稳定,平均日发电量翻了一番。
2006年10月,由中日联和济钢合作实施的、国内首家采用高温高压自然循环锅炉的济钢150t/h干熄焦装置建成投产。济钢集团领导随即决定:自主建设一套100t/h干熄焦装置,并把规划设计任务交给了济钢国际。面对狭小的空间、全新的工艺、紧张的工期,项目总设计师于民率领攻关组,认真研究消化了国内外干熄焦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对100t干熄焦装置进行了5项重大创新,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12月12日,100t/h干熄焦顺利投产,建设周期仅用了7个月12天,创造了国内外干熄焦建设周期最短的世界纪录,业内人士无不称奇。至此,济钢在全国钢铁企业率先实现了焦炭全干熄,与传统的湿法熄焦相比,干熄焦年发电近2亿千瓦时,减少水资源消耗120万立方米,回收余热节能折标煤15万吨,减排各类有害气体1650吨。
“更为重要的是,济钢全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熄焦工艺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开发、设计和施工经验。”济钢国际工程技术公司副经理蒋升华自信地说。
“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近年来,济钢先后实施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创新项目170多项,自主开发节能清洁工艺技术120多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烧结机余热发电、炼钢烟道余热发电、大型污水处理厂、煤调湿等工程相继建成投用。2008年,利用余热余能发电总量达到26.5亿千瓦时,吨钢耗新水降至3.1立方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这些项目的开发实施过程中,济钢国际充分发挥了技术和人才优势,瞄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炼钢液态焖渣”就是一例。济钢国际总工程师、副经理姜进强介绍说,溅渣护炉技术普及后, 转炉排出的600℃〜1600℃高温固、液态钢渣处理成为困扰炼钢厂的难题。目前普遍采用的将钢渣冷却至600℃以下装车运到专门渣场进行温焖渣处理等方法,成本高、污染重、工人劳动强度大,效果很不理想。2006年6月,技术人员组成攻关组,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先后在济钢第一、三炼钢厂建成高温液态钢渣清洁焖渣装置,在全国第一家实现了炉后直接焖渣,达到了钢渣的低投资、低成本、就地化、清洁化、全量化和钢渣资源化的安全处理目标,2009年获得全国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工艺将焖渣时间从过 去的12小时压缩到3小时,济钢每年150万吨钢渣将转化为优质建材,钢渣余热蒸汽回收利用技术也已开发成功。
“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和产业升级,这是我们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姜进强说。
市场之路
2007年11月28日,柳钢焦化厂一炉火红的焦炭被装入干熄罐,在一升一降中完成了余热的回收利用。看到投产的热烈场景,已经在现场盯了将近一年的济钢设计院工程师张国栋长吁了一口气——这标志着济钢首次输出干熄焦技术获得成功,迈出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
就在一年多之前,柳钢还对济钢的干熄焦技术水平半信半疑。他们派出专业人员到济钢实地考察,与设计人员反复沟通,终于在2006年年底将干熄焦设计合同放心地交给了济钢国际。经过11个月的紧张施工,这套150t/h干熄焦装置顺利投产达产。紧接着,济钢又相继承揽了柳钢160t/h和110t/h两套干熄焦设计任务,其中160t/h干熄焦已于日前投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济钢干熄焦技术彻底征服了国内外钢铁和焦化企业。新疆八钢、黑龙江宝泰隆、黑化、亿达信、沧州中铁、芜湖新兴铸管等企业接踵而来,与济钢签订干熄焦合同和合作协议,就连土耳其和印度公司也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济钢要求合作。蒋升华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印度B公司计划建设两套125t/h干熄焦装置,并提出了“双机热备”的特殊要求。“我们分析后认为,这种配置并不科学,建议对方改变想法。但对方固执已见,不接受我方建议,我们只得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干熄焦工艺创新和系统优化设计。等到图纸发放大半,对方突然想通了,同意我们最初的建议。这让我们哭笑不得,只得又对图纸进行了修改。”
短短三年间,由济钢国际总承包或负责设计、技术输出的干熄焦装置已达20套之多。在国内干熄焦领域,济钢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高效化的操作周期、最低化的投资成本成为济钢干熄焦技术输出的“独门绝技”。
在松花江畔,济钢为全国铁合金行业的龙头企业——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设计了先进合理的污水处理设施,每年减少污水排放400万吨,回收锰泥、铬泥4万余吨,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为东北的“母亲河”消除了一大污染源。在春城昆明,济钢输出昆钢的煤调湿总承包工程已开工建设,这项继干熄焦之后焦化企业又一重大节能环保技术,正展现出广阔的推广前景。在长江入海口,济钢以“交钥匙”(总承包)的方式向沙钢、淮钢输出烧结余热发电技术,其中淮钢项目已于日前投产并网发电。淮钢发电厂厂长赵正伟说:“我们2007年12月到济钢看了他们的烧结发电, 第二年3月份就签了总承包合同。主要是感觉济钢的这项技术很先进,效果很好,也代表了钢厂的一个发展方向。”
从“卖产品”到“卖技术”,从单一设计到工程总承包,济钢的循环经济、清洁节能技术正逐步转化为生产力,并为兄弟企业所共享。
强身之路
2009年3月3日,济钢国际大张旗鼓地表彰了3名科技研发先进个人、9名技术推广先进个人、4个科技创新优秀团队、5项科技创新优秀成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公司要在市场风浪中搏击、成长、壮大,必须要强身健体,练好内功。技术是核心,管理是基础,改革是动力,人才是关键。”经理刘卫国如是说。
为了尽快适应市场化的变革,他们从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入手,向职工们分析形势,传递压力,达成共识。他们对组织机构、激励机制、管理模式进行了全新的变革,初步实现了由单纯技术型向技术经营型的“华丽转身”。
在组织机构上,他们通过优化组合,组建了科研科、质量科等管理科室和干熄焦事业部、发电事业部等专业部门,突出技术一线的专业化能力,经营一线的市场化能力,管理一线的责任化能力。让合适的人干适合的事,为各类人才搭建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原在电气科做技术工作的孟海龙,由于头脑灵活,善于交际,被调整到市场部任部长,在新的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
在激励机制上,他们推行工效联挂的绩效考核办法,按照市场化原则实行内部一次分配,按照技术价值、工作量和难度、项目效率和效果实行二次分配。职工收入实施“三挂钩”,即管理科室收入与公司整体绩效挂钩,专业科室与其创造的设计产值挂钩,市场部门与其经营业绩挂钩,打破“大锅饭”,适度拉开收入差距,用市场的标准来衡量职工的工作价值。
在管理模式上,遵循市场化原则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利润倒推成本核算;推进质量、环境、安全三体系整合和第三方认证,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开发机制,不断形成前沿技术储备,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跨越。
“我们现在正与冶金标准化研究院共同编制干熄焦和烧结发电国家工程技术标准,这说明济钢在这两项技术的开发应用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济钢国际科研管理科科长栾元迪告诉笔者。目前,该公司正与国际知名的自动化供应商——美国AB公司合作建设工业控制系统实验室。实验室建成后,公司将在工程技术总承包中为用户提供更为先进的三电系统集成、软件编程、调试服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在济钢国际成立前夕,济钢集团董事长王军对他们提出了“适应市场、面对项目、服务业主、建设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服务商”的总要求。披着朝阳,迎着风浪,绿色钢铁的“探路者号”正全新启航。 ②
上一篇:中冶成工上海五冶机械化公司路桥施工发展壮大之路 下一篇:2009年度全国冶金行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评选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