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二十二冶人,我也即将迈入而立之年,虽没能与企业有40年之久的缘分,但也有近30年的情谊。从小便在身边满是二十二冶人的环境中长大,亲眼见证了身为冶金人的艰辛与不易,也深刻体会着身为冶金人的骄傲与自豪。

时光飞逝,40多年前来到唐山支援建设的爷爷,如今已是身不能动、话不能语的八旬老人,为了了解40年前初来唐山的历史,不久前,我特意拜访了爷爷从前的老邻居、老同事,曾经艰难岁月中的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抉择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8月初,远在包头的二冶机运公司组织了20来辆IFA车和大货车准备前往灾区支援建设。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24岁小伙李维满便是司机之一。接到被选去支援建设的通知,对他无疑是个晴天霹雳。他当了五年兵刚回到家,终于能守着爹娘过安稳日子了,也有了稳定工作,家里也刚刚给介绍了对象,所以他并不愿意放弃这些去唐山。可这是工作安排,他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同事和领导都待他很好,而他又是名党员,关键时刻更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如此想来,他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一边是刚刚入职的稳定工作,一边是家中的亲人,如何割舍?怎么选择?他苦思冥想了三天,经历了领导做的心理工作和内心的一番思想斗争后,他终于有了决定,他要去唐山!

可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时,却受到了强烈阻拦。老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儿啊,你18岁就离家,当兵一当就是五年,其中你就回过家一次,只待了几天。娘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你盼回来了,你咋又要走呢?”说到这,娘的两行热泪早已流下。老母亲的话让李维满更加难受了,内心虽有不舍,却依然坚定地劝母亲:“娘,我也舍不得离家,但儿子现在不仅属于您和爹,还属于单位啊,组织需要我,我就应该服从组织安排。再说了,我又不是不回来了,帮着建设完,兴许几个月就回来了。”一向沉默寡言的老爹在一旁听不下去了,心疼地说道:“可是选谁不行!为啥要选你?原以为你回来了咱们就能过好日子了,对象也给你找好了,你这一走,对象咋办?我和你娘咋办?”老爹的话让李维满沉默了好一阵,他鼓足勇气说道:“爹、娘,我一定得去也必须要去。”老爹颤抖着声音问:“儿啊,为啥啊?”他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一名党员,就应该做在前头,想在前头,就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而我又在部队待了五年,部队的纪律就是服从!所以我服从这个安排。”看到儿子如此坚定,老母亲哭的更厉害了,老父亲沉默地在不大的房间里踱着步。过了许久,老父亲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你刚才说的也有道理,行,去吧,但一定要注意安全,早日回来。”

于是,1976年8月20日,第一批支援建设的车队浩浩荡荡的出发了。这一去,就是40多年,李维满再也没回过包头的家,而是将爹娘接到了唐山,过着平凡却内心充实的日子。如今的李维满已66岁了,他说,希望二十二冶越来越好,职工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坚持

1976年9月2日,机运公司又一批援建员工坐着火车到了唐山,李恩琨便是其中之一。初到唐山,李恩琨被眼前的惨象吓住了,他猜到震后的唐山会很惨,却没想到会这样惨。满目疮痍、尸横遍野,他的心中也不禁阵阵悲凉。但紧急的任务让他没有时间去悲悯他人与感怀人生,工程组组长迟迟未到,作为副组长的李恩琨便挑起了大梁。每日,他都会亲自指挥推土机清理废墟,时常连饭都吃不上一口。由于35吨和45吨的吊车在唐山周边根本没有,只有机运公司有几台,所以在恢复唐钢建设的同时,机运公司还配合色织厂、电厂等企业进行恢复生产建设。为了提升效率,李恩琨还从杭州订了2台50吨的吊车,担心职工对新机器操作不熟练、对性能不熟悉,他还特意请了杭州的专家来手把手教授使用方法。就是因为这股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态度,使得机运公司与当地企业,尤其是唐钢配合越来越默契,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收到了许多锦旗和感谢信。工作的艰苦自不必说,住的更是艰苦。因为住的是板房,冬天的取暖不好,非常冷不说还四处漏风。到了夏天更是难熬,经过曝晒的板房如蒸笼般,热的要命。再加上板房外紧邻一条臭水沟,旁边焦化厂的污水每日往水沟里排放,气味难闻,臭气熏天。这样的板房,李恩琨一住就是五、六年。直到八十年代中旬,他才搬到了新区,住上了楼房,这一住又是30多年,一直到了现在。

令人感动的是,如今已82岁的李爷爷最近因腿肿疼痛急需住院,可他知道我们要来,延迟了自己的入院时间。见到我们后,他十分激动地拿出一张纸条说:“快来,我有这么几点想讲,你看看。”看着他神采奕奕的样子,让我觉得年轻时的李爷爷又回来了。他还笑着说:“我每个月3700块钱工资,花不了的花,这赶上中秋节,我在饭店定了一桌,到时候一家人聚聚。这好日子是二十二冶带给我的,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两位老人用平静的讲述,带我回到了40年前的艰苦岁月,我仿佛看到40年前李维满大爷说出“因为我是一名党员”时的坚毅表情,也仿佛看到李恩琨爷爷在废墟中指挥推土机的伟岸身影。40年过去,属于他们的光辉岁月也已过去,但他们身上所特有的二十二冶人不怕吃苦、迎难而上、勇于拼搏的精神却久久传承,它照亮着企业前行的道路,激励着后人为此努力、为此奋斗。  (作者单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