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矿山,从公元226年(三国•吴•黄武五年)吴王孙权首开起,至今已开采了一千七百多年,是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

有一座矿山,曾是“钢铁粮仓”,是毛泽东主席视察过的唯一一座铁矿山,是他“骑着毛驴也要去看看”的地方;

有一座矿山,是一座“点石成金”的创富宝藏,仅从1958年重建开采至2012年,所采出铁轧制成钢轨,可铺设220条京九铁路;采出的金属铜,制成的电线可从地球牵到月球;采出的黄金,可制成10克重的项链150万条……为国家重振工业、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财富。

这座矿山,叫大冶铁矿,现为中国宝武旗下的子公司。

中央决策与全国支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恢复鞍钢生产的同时,在华中地区新建我国第二钢铁中心。因为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曾在华中地区崛起,当时西报腾布,惊呼“中国醒矣”。汉冶萍公司由于经营不善,擅借日债,受日本控制,最终倒闭。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黄石成立华中钢铁公司,准备利用汉冶萍公司大冶厂矿旧址,兴建年产100万吨钢的钢铁厂,后因国民党忙于内战,无意搞经济建设,年产100万吨钢的钢铁厂终成泡影。

建设新的钢铁中心,首先要查清铁矿资源。大冶铁矿是汉治萍的主要组成部分,原料基地,还有多少铁矿石储量呢?必须查清。

1950年初,中央重工业部派地质专家王文彬等人到大冶铁矿了解矿床地质。同年12月,重工业部及其钢铁局的负责人偕苏联专家马洛歇夫到华中,考察大冶铁矿及淮南煤矿,调查钢铁资源拥有量。不久,重工业部召开大冶资源会议,讨论新建华中钢铁中心的资源问题。在会上提出组建大冶资源勘探队,开展大冶铁山及周边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1952年5月1日,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地质部前身)在大冶铁山成立四二九勘探队,该队以大冶铁山为中心,对铁山矿区及大冶境地的灵乡、金山店、铜录山、鄂城的西山、雷山及程潮等铁矿进行全面勘探,共投入70余台钻机进行钻探。同年7月,苏联专家克罗特基到大冶铁山,把苏联先进的地质勘探经验和勘探程序,矿量计算方法等传授给四二九队。1954年3月,四二九勘探队完成勘察任务,提交勘探报告,探明大冶铁矿铁矿石储量为1亿零3百多万吨,金属铜为60.2万吨,矿山虽然经过一千余年的开采,仍是一座大型露天铁矿,可作为华中钢铁中心的主要原料基地。中央决定重建大冶铁矿,作为新建华中钢铁中心——武汉钢铁公司的主要矿石供给地。遂委托苏联列宁格勒国立采矿企业设计院设计采场,委托苏联莫斯科国立有用矿物机械处科学研究设计院设计选厂。

中南局从广东、广西、湖南、河南、湖北等省调来几十名干部,重工业从华北龙烟铁矿、东北南芬铁矿、湖南湘潭铁矿抽调来175名技术工人。

1955年初,成立新的矿山管理机构,要把荒废多年的矿山建成为大型机械作业,采选联合生产的现代化矿山。同年7月1日,大冶铁矿开工重建。中共黄石市委为加强对矿山建设的领导,成立铁山工作委员会,武汉钢铁建设公司组建矿山分公司,集中万名建筑队伍,担任矿山基建工程的施工任务。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72家工厂为矿山基建提供各种设备;18个省市把大的资运抵铁山;当地农民拆迁房屋总面积达50309平方米,让出水田1199亩,旱地2522亩。国家从苏联和东欧各国进口大批采矿、选矿、运输设备。从此,矿山炮声隆隆,机声轧轧。

“三通”工程建设

建设大型机械开采的现代化矿山,先要建设矿区电气化铁路,及供水、供电工程,即“三通”工程。

为了尽快在大冶铁矿实现“三通”,黄石市政府动员全市支援,湖北省政府及国家有关单位也大力扶持。当时武大铁路正在建设中,各种重达百余吨的设备都是用特种车皮装运到汉口,然后用轮船运到黄石,但黄石港口的起重设备不足。如何把大型设备起岸,运到铁山呢?在“支援铁山,支援武钢”的口号下,大冶钢厂的起重工们在黄石港务局的配合下,在江岸新修150米的下河线,把铁轨铺上趸船。华新水泥厂为这些庞大设备的运输和安装提供了很多方便。黄石市城建局为支援大冶铁矿重建,保证铁山到市区之间交通运输畅通,投资4万元翻修了铁山至市区之间全部公路桥梁。国家公路总局第二工程局第四工程处承担了建设狮子山与尖山相连的“五号电气铁路”。冶金工业管道安装公司黄石工程处承担了铁山至梁子湖供水工程的施工任务。武汉金属结构公司的工人们提出“铁山变电站建设需要什么,我们就供应什么”的口号,为赶制5米高的金属结构部件而加班加点,仅用五天时间就制作完工字钢件100多个。

为把梁子湖水送到铁山,要在鄂城碧石镇建设第一水泵站,该站是矿山建设中最大的混凝土工程,负责建设的矿山分公司舒玉龙工长,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陈良仕班的工人,利用各种时间悉心研究提高质量,以确保达到施工要求。为保证大冶铁矿基建施工进入高潮和投产后有足够的电力,武汉送变电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在沿线3000多民工的配合下,夜以继日地紧张施工。为使电气化铁路通往采场,公路总局第二工程局第四工程处的职工,日夜在现场建筑路基。矿山分公司为把电气化铁路引进选矿厂,当铁路路基修筑到狮子山时,被两个岩石山头阻挡,要想通过,必须挖出2~3万立方米的闪长岩,工程巨大,为争时,抢速度,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用100多吨岩石炸药,实施爆破,把两个山头切去一半,缩短了挖运土石方的工期。

在基建队伍中,有来自身经百战的解放军工程兵,有来自江西刚刚完成南昌八一大桥建设任务的高水平建筑队伍,有来自武汉青山土建公司和砌筑公司的工人,有来自黄冈、鄂城等县数以万计的农民。

中共黄石市委第一书记杨锐和书记汤瑞善,经常亲临铁山,解决矿山建设中出现各种问题,调集各方力量,为“三通”工程开绿灯。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三通”工程于1957年12月28日正式完工,当日举行了隆重的典礼,第一批女电机车司机驾驶着庞大的电机车,奔驰上了高山采场。

采场选厂建设

采场建设就是从山的海拔标高276米处和250米处开始剥离,形成一个个台阶,台阶与台阶间高12米,台阶宽6~10米,每个台阶上铺设电气化铁路、建简易公路,以通电气机车和汽车。

1955年8月15日狮子山开工剥离,25日尖山开工剥离。开始是用小型机械打眼放炮,人力装车,通过轻便铁路把土石运到指定地点。不久苏联东欧国家引进的采矿运输设备先后到达。采场用电铲、穿孔机作业,矿山结束了小机械生产的历史,开始了机械化的大生产。

采场建设者在狮子山和尖山的石堆上搭起一排排工棚,开始在高山顶上剥离。1956年2月的一天,北风呼啸,雪花飞扬,山上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15度,电铲司机们为抢建设速度,与武钢高炉同步投产,仍顶着风雪,坚持作业。1957年冬末的一个夜晚,暴风雨袭击尖山,一号电铲司机室的玻璃被打碎,风雨往司机室直灌,司机穿上雨衣照常操作,一个班装了70多卡车土石,超额完成当班任务。当班汽车司机也全力协助电铲司机,4台“苏玛”汽车一个班竟跑了300多趟。

苏联专家舍依柯每天都在采场转,有次发现采场剥离工程落后采矿工程,便要矿山在狮子山剥离岩石80~90万立方米,使采剥比例平衡。

在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下,1955年完成剥离任务36万多吨,1956年完成390万吨,1957年完成700多万吨。1958年7月1日,采场正式投入生产,提前半年与武钢高炉同步投产,达到了国内外同类矿山的建设速度。

1957年春,选矿厂开工建设,由武建矿山分公司承担基建任务,全部工程分两期进行。

第一工程包括粗碎、中碎、细碎车间等六项建设任务。为确保基建工程顺利进行,矿山分公司经理陈新冶亲自抓后勤供应工作,经常下厨为工人做饭做菜;党委书记王心学吃住在工地,“沉”到班组里,卷起袖子捣固混凝土。工人们说:“经理书记不知疲倦,不怕劳累,成天和我们滚在一起, 我们不好好干行吗?”经过创业者的艰辛劳动,破碎系统于1958年9月胜利完工。

接着开始第二期工程建设,即兴建选矿、脱水部分。1958年1月28日,选矿部分突击队战地誓师。木工班一马当先,仅用三天时间,完成了漏斗支模任务;混凝班按期浇灌;架子工班长周德荣献计献策,解决了脚手架材料不足垂直送料运输等难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攻克磁选平台难关时,老工长王永泉用道木代替木枋做木模支架,提前完成了任务。

在建设选矿厂最后一道工序精矿仓库时,安装四队结构工段的全体职工,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坚持在厂房上空架设钢梁,在泥泞的场地繁乱的物件堆中插拼屋架。厂房建成后,遂安装各种机械设备。1959年10月,选矿厂的选矿、脱水系统投入生产。

建设选矿厂时,按原设计,需要打桩,苏联专家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取消了打桩工程,既节省了资金,又缩短了建设时间。

选矿厂从破碎到精矿仓库,工业建筑总面积为116674.5平方米,为我国山海关内最大的选矿厂。

大冶铁矿重建工程,国家共投入相当于当时建设一座武汉长江大桥的资金。

重建后的大冶铁矿,迅速形成年生产原矿440万吨,年选矿43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可生产铁精矿、铜精矿、钴硫精矿、块矿、粉矿等矿石产品,可直接和间接回收铁、铜、硫、钴、黄金、白银等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成为全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

如今的大冶铁矿,基础设施成龙配套,管理方式先进,生产工艺精良,科技实力雄厚,先后获得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优秀矿山企业、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绿化先进集体、绿化复垦先进单位、第七届中华宝钢环境生态奖等国家(行业)级称号。在今年5月,随着深部开采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标志着这座千年古矿、百年老矿由浅部开采过渡到了深部开采,聪慧质朴的冶矿人,在这片热土上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灿烂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武钢资源集团大冶铁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