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差距,进一步拓展国内钢结构市场
□陈禄如       2007年我国钢材产量已达到56460万吨,人均消费300多公斤。建筑钢材数量、品种、质量基本满足了钢结构行业发展的需要。其中马钢、莱钢、日照生产的热轧H型钢。以及其他钢结构用的型钢、钢管、高频焊接H型钢、冷弯型钢及镀层钢板等都有明显增长。钢结构也随之迅速发展,应用不断扩大,用量不断增加,一大批有实力的钢结构安装企业承担了国内重点大型钢结构工程安装,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层出不穷,施工安装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钢结构配套产品齐全,加工设备制造厂发展迅速。
一、国外钢结构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不仅中国钢结构行业成长迅速,国外钢结构行业也在加速发展。钢铁业在美国发展较早,钢结构本身的优越性使美国人有一个共识——“安装容易、施工周期短、抗震性能好、投资回收决、环境污染小,与钢筋混凝土相比具有高、大、轻的独特优势”;政府对环保的严格要求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客观上使业主、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选择了钢结构成熟、配套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了钢结构行业的发展。
     国际上钢结构加工厂的专业化、现代化是行业发展的方向。美国、加拿大的钢结构加工厂表现为管理科学精简、分工细化、专业性强、自动化程度高、人员素质要求高、生产效率高。没有小而全、大而全的工厂。具体反映在:(1)CAD和CAM使用普遍,接口方便。(2)热轧钢材、型材规格多,如热轧H型钢规格齐全(梁最高高度为1米多,腹板厚度达10公分),方管(406.4x406.4)、矩形管(355.6x304.8)、圆管品种规格齐全。(3)加工生产线短、紧凑,做到钢构件不落地。加工设备精度高,多功能于一体,一台机床一次性自动完成。(4)工厂焊接工人少,构件焊接量少、尽量采用栓接。BOX柱、焊接H型钢、十字型截面柱焊接生产线很少采用。(5)专业化程度高,产业分工细、批量大,生产效率高。小厂只做下料、钻孔、打印编号、加工节点板等。大厂连接、装配、校正涂装等。(6)构件摩擦面处理简单(这与设计选择摩擦系数有关)。构件防腐油漆处理要求严格。(7)劳动生产率高,一般200吨/人•年。工人工资18美元/小时左右,但加上保险各项费用达35美元/小时(每人年费用9万美元)。美国钢构厂工人数量不多,一般几十人到100多人。(8)钢结构单价一般为1300美元,吨左右(2005年),其中加工费和材料费约900/吨美元。
     新加坡政府因本国砂、石、水缺乏,提出加快发展钢结构住宅建设,每年以增加10%的速度发展钢结构建筑计划。4月下旬,一个由新加坡政府和企业组成的代表团来到中国,专程学习考察钢结构建设情况。在此之前,还有中国钢结构专家被新加坡请去介绍中国钢结构住宅发展情况。
     二、政府支持和发展钢结构行业
     目前我国已拥有建筑钢结构的钢材、设计、制造、施工有关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约90本,并编制《住宅性能评定指标体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健康住宅建筑技术标准》等标准。建设部编制2010年《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并于2001年底发布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建设部组织36项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开展试点工程,并组织编制《钢结构住宅设计规程》和《低层轻钢装配式住宅技术要点》等。这些条件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北京、天津、山东、安徽、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建了大量低层、多层、高层钢结构住宅试点示范工程。体现了钢结构住宅发展的良好势头。
     1.积极扩展建筑钢结构用钢材的品种,提高产品性能。研究和开发高性能建筑专用钢材系列产品,包括优质焊接结构钢、高强度优质厚板、热成型管材、优质可焊铸钢等。扩大冷弯型钢和热轧H型钢的品种和规格,包括大截面冷弯管材、大截面H型钢和轻型H型钢等。合理推广采用耐候钢、耐火钢、z向钢和药芯焊条等。2010年。基本实现建筑钢结构用钢国产化的目标。
  2.大力推动建筑钢结构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应用技术水平。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优先采用合理的钢结构或钢—混凝土结构体系。大跨度建筑积极采用空间网格结构、立体桁架结构、索膜结构以及施加预应力的结构体系。低层建筑大力推广采用经济适用的轻型钢结构体系。一总结试点经验,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发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并逐步实现产业化。
     2010年,建筑钢结构用钢量争取达到国家总产钢量的6%,同时,建筑钢结构的综合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钢结构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钢结构加工厂各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相互竞争多,合作少;区域性的重复投入多,产业分工少。缺乏全国的(或行业)合理规划布局、产业链的上下分工,科研开发,市场合作,产业布局等无人问津,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对整体规划和钢结构行业发展缺乏指导性意见和具体措施。    ,
     其次。钢结构工程项目中拖欠款现象较普遍,再加上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不强,造成企业生产无法正常运转。
     第三,受钢材价格上涨影响极大,缺乏统一采购的渠道和材料配送能力,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延误了交货工期。
     第四,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紧缺。钢结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尤其是设计力量和焊接技术人员缺少。目前大学已不设焊接专业,自己培养较困难,这成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提升发展的屏障。懂专业、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外语好的人更少,这是我们走向国际市场所必需的人力资源。
     第五。钢结构加工厂设计、开发力量薄弱。缺少自有技术的主导产品和精品品牌,老是处在委托加工的被动局面。
     第六,钢结构加工厂的管理参差不齐。利用计算机系统管理还需完善,人均年劳动生产率太低,只有几十吨。
     第七。行业协会作用和功能远未到位。特别在规范和引导市场秩序、服务于企业、开拓钢结构市场、标准规范的编制修订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
      四、国内钢结构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的基本建设投资力度日益增加、内需不断扩大。国家重大工程、西气东送、西电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京沪高速铁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上海世博园、2010年广州亚运会、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大批工业企业更新改造、城市公共建筑、城乡居民的住宅建设和改善等。农业现代化。农村钢结构市场更有待开发,其潜力和空间更大。
     今后10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将以10%左右的高速平稳发展。虽然中国的建筑仍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但钢结构迅速发展趋势表明,采用钢材数量和品种将会迅速增加。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钢结构用钢材要占钢材产量的10%以上,按我国钢材生产量计算要有4000多万吨钢结构。我国的钢结构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火力电厂的建设还会加快,主厂房和锅炉钢架用钢量会增加(包括核电厂厂房用钢、风力发电用钢等);交通工程中的桥梁会有所增加,铁路桥梁均采用钢结构,近几年来公路桥梁采用钢结构已成为发展趋势,京沪高速、跨海跨江大桥采用钢桥,高速公路中的护栏、收费站、交通标志的钢结构用量也不少,飞机场候机楼、火车站候车大厅和站台的新建和扩建项目不断增加;市政建设中采用钢结构的量会增加,地铁和轻轨工程、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城市公共设施及临时房屋等均越来越多的采用钢结构。北京奥运会配套设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青会等采用大量钢结构建筑;钢结构住宅将增加。国家提倡建设节能省地住宅,有关钢结构住宅的设计规范及配套技术、材料基本具备,目前我国仅有几百万面的钢结构住宅,发达国家却达到40%一50%,如我国每年竣工6亿平方米的城镇住宅建设有5%采用钢结构,按多层、高层建筑50kg/m2钢材计,用钢量将达到每年150万吨。上述数字未将农村建筑用钢结构统计在内。
     由于中国钢材价格比国际价格低,劳动力成本低,钢结构制作质量优良,在国际工程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
     五、对拓展钢结构市场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钢结构产品调研宣传力度,充分发挥钢结构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节能环保符合国情优势,扩大钢结构的应用范围。
     其次,开拓钢结构新领域,如核电站外壳、风力发电立柱、各类住宅、譬瞄构装备制造、金属制品、不锈钢结构等。开拓国外市场,欧美、中东阿联酋(迪拜)、卡塔尔等国及发展中国家均有较好的市场。冠达尔公司、莱钢钢构、宝冶钢构、广船国际等企业都有钢构出口到海外。中建总公司、中冶建设集团等都在国外承担钢结构工程。开展多种经营(注意与主业、企业优势相联系,避免风险)。要考虑企业重组、可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合和企业破产、重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实力较强的(固定资产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几十家大型钢结构制作企业。
     再次。不断调整企业的目标和方向,创造优势和国内、国际品牌。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如何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如何做专做精做美伽苴得每个企业深思,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创造本企业的优势和特色。
     第四,要加强企业管理;练好“内功”。企业靠科学管理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靠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必要组织机构及检验手段,由一批德才兼备的管理人员来执行,有企业全体工人共同努力,企业才有优质的产品和热情的服务。
     第五,加强企业间合作、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开展钢结构加工企业的制作资质的评定。有利于业主对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服务的了解和宣传,也有利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企业和钢厂(或售销商)之间合作联盟,包括统一采购和调剂钢材等以降低钢材采购成本。建立企业之间合作协调机制。定期举行企业负责人会议,协调企业在市场和其他方面的工作。如要研究钢材价格上涨,市场竞争不规范情况下企业的对策;企业之间沟通行业信息、交流管理经验;探讨市场变化、国外内发展趋势等,并充分利用传播媒介等手段为行业发展服务。     (作者系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