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管理 团结拼搏 勇于奉献 铸造辉煌   ——天铁2800m3高炉建设纪实     中冶南方 王中荣      巍巍太行,郁郁葱葱的山岭中还掩映着当年“一二·九”师的足迹,时空变换,它又见证了可以载入中国2000-3000m3级高炉建设速度史册的天铁2800m³高炉工程建设的全过程。2007年12月18日高炉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12月高炉主体工艺线建成。现场开山劈地,上下百米的高差,七十万方山石爆破、六十万方土方回填,五千多根人工挖孔桩、三千多根CFG桩,十万多方混凝土浇筑量、一万多吨的设备、两万五千多吨钢结构、几千吨管道、一千多公里电缆的工程量。就在短短的12月的工期内,我们的团队做到了这一切。回首往昔,当我们还承受着巨额材差及钢铁市场剧烈动荡带来的压力时,却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克服了以上重重困难,优质高效的完成了这一对天铁集团具有重大影响的天津市二十大建设项目之一的高炉工程。在惊叹和感慨之余,我们不禁开始思索他们靠什么做到了这一切。回顾天铁2800m³高炉建设全过程,答案渐渐清晰起来。 一、讲部署、优策划 根据工程任务紧、担子重、影响大的实际情况,经公司慎重考虑,成立了由参加过安钢2200 m³、2800m³等高炉总包工程的骨干人员组成的项目部。针对项目工期紧张、质量要求严、业主期望高的特点,在项目经理喻道明的带领下,项目领导班子有效运用中冶南方高炉建设的成熟经验,在对现场情况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充分做好设计和采买的前期部署工作,将设计和采买重点放在现场具备施工条件或对工程进度有重大影响的建构筑物及设备上。项目运作贯彻项目经理“设计配合、采购提前、施工抓紧、控制费用”的要求,紧抓高炉主工艺线重点,全面开展各项工作。通过主动与公司各专业科室和设备厂家积极协调,保证了资料交接顺畅,为设计创造有利条件,优先发放急需施工图纸并及时签订了设备采买合同,克服了公司有多座高炉同时开展设计和采买、劳动力严重不足、厂家生产计划满负荷等不利因素,有利于争取到设计人员、设备厂家、施工单位等众多力量的支持。同时,在项目组织实施中,要求所有设计和采购工作以施工工作为核心,为现场施工提供全面支持和服务,保证设计和采买工作与施工进度衔接好、配合好,避免了具备施工条件的地方无图纸、有图纸的地方却无法施工的问题,同时减少到货设备在现场闲置,给我方设备管理、存储、倒运工程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优化项目施工策划时,项目部还结合北方天气气候状况和施工特点,在前期安排了几个重要工程节点。2008年2月4日是农历猪年的腊月二十八,对于天铁高炉工地,这一天是工程必保的大节点:高炉本体炉壳第二带吊装完成、热风炉基础浇筑完。由于热风炉基础要在大雪中持续浇筑60小时以上,其施工质量对整个热风炉一代炉龄具有重大影响,项目部非常重视这一施工环节,积极部署作战准备,提前准备防冻保暖棉衣、雷锋帽等后勤支持工作,安排值班人员现场督战,积极配合施工单位,帮助并检查施工单位落实好低温环境下保护浇筑砼的措施,确保施工质量。当高炉二带炉壳焊接完、热风炉基础最后一车砼浇筑到位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九日凌晨2点钟。这一节点的实现是高炉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主工艺线两大主体系统的施工从地下转入地上,赢得了春节后炉壳和钢结构大规模开始安装的有利战机。 二、讲制度、精管理 国内3000m³级大型高炉系统工程一般建设周期为18~23个月,而天体高炉建设工期压缩到12个月,工艺主线高炉与热风炉相距近,设备进场时间相当集中,作业面狭窄,工地与外部接口的施工通道仅有一条道路,能源介质管网在现有系统生产状态下实现对接,外网、原料系统等与外围中冶北方、华冶施工中存在众多接口,现场协调工作量大。众多的问题摆在面前,为此,项目领导班子强调必须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规范问题处理程序、精细化管理来解决这一系列难题,提出向管理要进度、要质量、要安全、要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方针。在计划管理上,紧扣并适时调整网络计划,细化周计划、旬计划和月计划。主动到施工单位的加工场了解钢材、电缆等重要材料的进场情况,督促其提前做好构件的制作、安装计划,电缆敷设计划。在风险管理上,深入分析技术风险、进度风险、费用风险,分别制定落实好防范措施。在沟通管理上,积极为各方搭建多种沟通平台,并要求我方人员要具有超前意识、主动意识、服务意识。在变更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上,细化控制措施,安排专人检查进度、安全、质量、成本控制状况,对个别地方滞后的进度、质量和安全隐患,加大监控力度,督促施工方积极采取措施消除质量和安全隐患。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使用赢得值法适时监控工程计划和实际成本的差异,采取有效施工措施,在控制好成本的同时保证施工进度。凭借精细化管理,天铁高炉变更、安全、质量和成本目标完成得非常好,设计变更通知单发生率<1份/100A1,一般及重大安全事故率为零,工程在投产后运行良好、半个月达产、各项指标考核为优良,费用控制全面实现合同目标。 三、讲创新、勤配合 炉体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长寿型高风温顶燃式热风炉、矿焦槽独立布置、分散筛分、分散称量、预留烧结矿分级入炉、焦丁回收、烟气余热回收、TRT煤气余压发电技术、全PLC三电一体化的两级自动化控制系统、清洁化生产技术等,将当今炼铁和环保先进技术集于同一高炉;明特法渣处理、氮气反吹脉冲式布袋除尘净化工艺、新型串罐无料钟炉顶,全部采用国产化设备和技术,这在我公司尚属首次。这一切无疑对设计、采买、施工和调试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施工技术的创新,也是天铁高炉工程能完成合同工期并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此,项目部领导要求技术人员和施工服务人员,积极主动参与施工方案的制定。如高炉基础近10000方混凝土,需要连续浇筑4天3夜。如何控制好内外温差,避免出现温差应力裂缝,是一大技术难题。结构专业专家宋太云和施工经理周新,积极与施工方反复研究讨论,大胆开拓新型施工技术,采用高炉基础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大体积浇注裂缝控制、大模板支护、粗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等技术,内降外蓄保温养护,确保了砼内外温差小,混凝土基础未出现一条裂缝,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为了加快炉壳组对焊接速度,宋太云大胆提出 “模块式安装”的新模式:改变原始操作方法,采用模块式吊装,在安装高炉平台时打破传统工艺主梁、次梁依次安装的方法,采用整体拼装一次吊装,化繁为简,省时便捷的吊装方法,大大节省了时间,减少了高空作业,安全性大大提高。高炉21、26、35米平台,原来分别需要5、5、4天完成的工作量,都仅用一天就安装完成。正是通过这种互相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在为施工单位实实在在地节约了成本的同时,也有力地确保了一个个难以实现的节点按时或提前完成进度,热风炉炉壳、高炉炉壳都在创纪录的施工工期中封顶,热风炉也于10月中旬就具备烘炉条件,比原节点提前一周。 四、讲奉献、顾大局 项目经理喻道明非常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在为项目部内部构建多种交流平台的同时,要求团队成员顾大局、讲团结,号召大家把“客观面前讲主观,困难面前讲办法,艰苦面前讲奉献”团队奉献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正是在这种团队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大家不计较个人得失,最大化发挥个人能力的同时,互相协作积极配合。施工经理周新自从投入到紧张的施工工地后,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儿子骨折住院也未能回家照顾,对高炉每个系统每一个节点都管理到位,为项目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工艺设计经理郭俊,主要负责现场设计协调管理及联动负荷试车的各项工作,在第一次全面负责高炉系统项目的管理,顶着巨大的压力,曾连续两个月吃住在工地上,保证了项目运行顺畅。五电负责人周卫东,在现场的10个月时间里,没有休息过半天,他想业主所想,根据业主操作习惯,主动优化程序和画面,带领调试小组连续加班加点,经常连续熬战几十个小时以上。在工程紧张时,他甚至经常拿上万用表、手电、起子、扳手等工具帮助施工单位和设备厂家接线、较线、打点和并组织调试工作。采购经理周梨萍是第一次全面负责组织大型系统高炉设备采买、催交、运行服务等工作,克服现场沟通协调不足、设备到货压力大、组织供货难等困难,带领设备组圆满完成任务。安全负责人王中荣,新婚后在工地上坚守了十几个月,他精通业务、善于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了现场一般及重大事故率为零,同时,他主动承担了现场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标段管理等工作,尽心尽力地为项目多做一些工作。调试人员徐岸非,在邯郸高炉连续调试四个月,还没有来得及回家就直接到天铁高炉参加调试工作,一待就是大半年,还有彭小平和方明新,这两位给排水和炼铁专业的中年骨干,首次完成了我公司在软水密闭循环系统的开车调试工作,他们连续通宵达旦、加班加点达一百六十个小时以上。项目部这些普通而不平凡的团队成员们,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精神永远激励和鼓舞着整个高炉工地。天铁2800m³高炉的建成投产,与公司领导德高度重视、果断指挥,各有关部门、专业科室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也是项目部成员恪尽职守,相互配合、齐心协力、艰苦奋战换来的硕果。这一项目的建成投产再次展示了我公司总包建设大高炉的强大技术和管理实力,进一步提升了我公司讲诚信、重信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中冶南方在国内高炉建设史上又续写了一段新的辉煌。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