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关于BIM的15个认识误区
    发布日期:2016-03-18
王石曾说过:连BIM都没学会,“互联网+”是奢谈。BIM技术的价值已日渐获得重视,但在实践中,却仍存在着不少认识误区。
以下这15个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1:BIM就是三维建模
很多企业上马BIM项目,只是建了很漂亮、很好的模型,但建完之后不知道怎么用,建模的成本很高,而实际BIM的价值却发挥不出来。
误区2:BIM是Revit软件
有人认为,BIM是Revit软件,或者BIM 是Achicad软件……事实上,国外很多BIM单机软件都是BIM软件的一部分,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BIM软件是实现建筑信息化所应用的一系列来自不同软件商的计算机程序的集成,既有国外软件,也有国内软件。
误区3:BIM是单专业的事情
BIM是面向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需要多专业协同,和多种手段提供保障。BIM服务器或者平台可以把信息综合起来并加以管理,实现各专业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互通。
误区4:BIM就是碰撞检查工具
有人认为,BIM的功用主要是对复杂的底层空间进行管道碰撞检查,在工地实施之前解决管网交叉碰撞问题,为项目争取了大量宝贵的有效空间。实际上,碰撞自动检查工具只是BIM工具的一部分,甚至算不上BIM理念的核心模块
误区5:BIM要花很多钱
宣传力度大的BIM项目都是一些标杆项目,投入大、时间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BIM项目都是高大上,也可以用较少的投入去实现BIM。
误区6:BIM是nD(n维)
有人认为BIM是nD,这并不准确。应该说BIM是6个维度的结构化数据库。这6个维度分别是:3D空间、1D时间、2DWBS(合同WBS、施工WBS)。
误区7:BIM很难掌握
相对于已熟悉AutoCAD等2D设计软件应用的专业人员来说,掌握BIM确实有一定难度。BIM设计与2D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BIM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有法可依”并“有法必依”,掌握这些规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掌握之后并不需要高深的应用技巧或深厚的计算机基础。
误区8:BIM可以“三天速成”
BIM软件供应商以及类似于“三天速成”之类的教程都可能给初学者以误解,认为BIM技术一两周就可以掌握。实际上,初步掌握BIM需要的是几个月而不是几周,并且需要良好的BIM环境。
误区9:一个团队全搞定
这点也是国内企业对于BIM认识及应用存在的一个重要误区。企业应用BIM必然要组织BIM团队,但偌大的一个企业面对无数个项目只靠一个BIM团队显然是不足的,需要企业上下层级统一地进行基于BIM的调整,这样才可以让BIM实现从管理层到应用层的良好贯穿,将BIM应用落实到实际项目中去,提高企业级的BIM应用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误区10:BIM会加长设计周期
有人认为,设计师应用BIM软件需要加长设计周期。事实上,应用BIM设计流程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关键在于加大前期专业人员的投入。BIM是团队化作业,它的协同模式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团设计,在一个项目上能投入足够多的人力实施同步作业,从而实现高效率和高速度。而对于个体化设计人,如果想通过某个软件实现个别功能的“伪BIM”,就会增加平时不需要的工序,确实会造成设计周期延长。
误区11:使用BIM最怕设计修改
有人担心,建设方的建筑方案到施工图总在实时动态调整中,设计院使用BIM,每次的修改都是灾难性的改图风暴。实际上,BIM的关键工作原理在于自规划方案到施工图设计、运营阶段全过程使用唯一模型“Modeling”,它最基本的特征是不断“成长”,最能够适应实时修改。不同的是,修改的对象是虚拟现实的信息模型而不再是图纸。由于BIM设计流程中“出图”被高度自动化,各种各样的修改也就成为设计过程的常态,图纸的更新不费吹灰之力。应用BIM设计,工作团队只需关注设计本身,图纸作为末端产品自动随设计而改变。
误区12:BIM是舶来品,不适合中国国情
有人说,BIM是好东西,但它源自西方,适应西方的建筑文化,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甚至具体到中国的设计规范、制图规范都是它需要面对的障碍。事实上,BIM是一场不可抗拒的变革。BIM把所有技术细节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把所有建筑材料用预算技术以无法比拟的精确列表进行实时报告,打破专业壁垒,使得工程信息高度透明化,把“灰色地带”充分阳光化,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革命性的变革,却是必然的趋势。变革面前,技术的差别容易克服,心理才是最大的藩篱。
误区13:只有高科技、高难度的建筑适合BIM应用
有人感叹,BIM是高科技、高难度建筑设计的专属,普通建筑用不上。事实上,简单高效、可视化、透明化的BIM,适用于所有建筑。BIM可以把复杂的建筑变得简单,同样也可以把简单的建筑变得更加简单。尤其适用于定型产品标准化部品的建立,BIM的可视化将建筑建造成过程中原来隐蔽的问题表面化,既可以帮助管理者直观阅读建筑信息做出决策,也可以帮助专业人员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误区14:BIM是一项单一技术
有人说,要实现具有竞争力的BIM愿景,只需确保每个人和每个组织在设计、建造和运营等全生命周期阶段都能够快速访问推动有效协作所需的详细信息。但实际上,BIM是业务流程的变革而非一项单一技术的革新。BIM不仅关乎三维数据,还意味着创建包括二维数据源文档、电子表格和其他内容在内的整体信息资源。
误区15:BIM是一种设计导向型方案,必须选择使用相同三维工具的建设公司合作,以创建单一的项目信息源
这是国内BIM行业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说法,无论是对三维工具使用的臆断,还是单一数据源方式。业内专家认为,单一数据模型不仅费用昂贵、难以实现,而且并不实用。尝试过这种模型的组织很快就会发现,因涉及的专业很多需要信息联合,单一模型容易陷入多个无法控制的数据孤岛。
专家同时指出,真正的BIM是指由信息移动化所驱动的信息共享(贯穿整个工程领域和基础设施生命周期)。它让承包商和业主运营商有权访问关键设计数据,并可使用该数据来提高施工和运营流程的效率。此外,BIM绝非仅限于三维数据,二维数据依然十分重要,因为文档、电子表格和其他数据库中的信息都是整个BIM方法的一部分。 (来源:华阳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