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加快建设 实现济钢跨越式发展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

    济钢始建于1958年,现有职工3.8万人,资产总额 274 亿元。 2004 年生产钢68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74亿元、利税31.4 亿元、利润 20.5 亿元,出口钢铁产品117万吨,创汇4.4亿美元。“十五”期间,济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十五”期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68亿元。其中后三年投资151亿,超过建厂到1998年40年的总和。 企业规模将由“九五”末的年产钢300万吨增加到今年的1000万吨。“十五”时期成为济钢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   ——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先后完成了3×120t转炉、3×1750m3高炉、三座焦炉、2×500t石灰窑、彩涂板生产线、燃气发电一期工程、三台制氧机、三座变电站、320m2烧结机等工程。1700热连铸连轧、双机架冷轧等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计划年内竣工投产,形成大高炉—大转炉—中厚板、轧薄板—冷轧薄板两条现代化生产线。   ——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工艺技术,在新建高炉、转炉、蒸汽发电、冷轧、石灰窑等工程中被广泛采用,大大提升了工艺水平。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鞍钢1700mm中薄板连铸连轧生产线(ASP)的建设,为中薄板连铸连轧工艺技术国产化的推广,发展民族工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程建设坚持科学管理,精心组织,高标准设计,实现了高效率、高质量。2#3#120吨转炉工程历时10个月,2#3#1750m3高炉工程历时7个半月和7个月,2×60孔6m焦炉总工期13个月,320m2烧结机历时8个半月,均实现了一次投产成功,快速达产,工程质量过硬。   一、正确处理生产与发展的关系,科学规划,科学投资,实现持续协调发展   进入“十五”以来,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十六大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为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按照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的要求,根据济钢实际,我们提出了“把济钢做强做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了“十五”发展规划。济钢“十五”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中厚板、薄板两条完整的现代化生产线,工艺装备实现大型化、紧凑化、自动化,产品结构实现由普碳钢材为主向品种钢材为主的彻底转变,建成高质量、低成本、多品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板材精品基地。同时,积极探索资源能源高效利用、节能与环保并行的新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使济钢跻身于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之林。   为此,“十五”后三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从新建重点工程到老系统配套完善改造,从节能降耗到环境治理,从钢铁主业到非钢产业,从生产性项目到非生产性项目,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呈现出新建项目与老系统完善改造齐头并进的建设局面。 在铁前系统,先后进行了3座1750m3高炉、2座球团竖炉、320m2烧结机、3座焦炉、10万吨焦油等新建和改造项目;在炼钢和轧钢系统,进行了120吨转炉及炉外精炼、1700热连铸连轧、彩涂镀锌板等新工程建设,实施了中厚板二期和三期、中板“三改四”的改造工程。还先后进行了燃气发电、钢结构等新产品领域的项目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为实现结构调整、工艺平衡、节能降耗、改善环境,从而实现企业持续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努力建设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生产线   积极采用当今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新建项目的装备水平,是增强企业长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工程建设始终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我们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按照“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工艺技术要求,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厂家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结合济钢实际,博采众长,系统优化,应用了一大批具有一流水平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三炼钢连铸热装直轧紧凑式工艺是目前国内现有中厚板生产线的首创,采用的副枪、自动炼钢、连铸和炉外精炼等技术都是当今炼钢的国际先进水平。中厚板三期改造引进了轧后控冷、强力矫直和超声波探伤等国际一流设备,具备了轧制管线钢及高品质钢的装备技术条件。1750m3高炉采用高效长寿薄璧高炉结构、刚玉复合砖“陶瓷杯”结构、铜冷却璧结构、卡卢金型顶燃式热风炉、TRT发电、软水密闭循环等多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独特的一次出铁场、半封闭和折转式的主皮带通廊结构、斜式圆形支撑结构,使整个工艺流程紧凑流畅,占地面积小,同时具有良好外观形象的突出效果和特点。新建1700热连轧生产线,在原工艺技术基础上扩大了力能参数,提高了轧制能力。双机架冷轧线,是目前世界上第五套生产线,代表了世界冷轧技术的最高水平。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工程,为国家“双高一优”项目,该发电机组燃用低热值混合煤气,投产后运行稳定,无废渣、无废气、无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些新工艺新技术在重点工程中的大量应用,使新建生产线的装备达到了现代化一流水平,为产品升级换代,结构性调整,发挥着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   在大量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的过程中,广大科技人员结合工程实际,积极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工作,相继在转炉钢渣水淬、中厚板大型蓄热式步进梁加热炉、1750m3高炉烧结矿分级筛分及热风炉自动化控制、14m2球团竖炉等项目上取得了成功。燃蒸汽循环发电工程中有关煤气柜外部管网改造、高炉焦炉煤气混合技术、煤气放散调节系统、煤压机“三回一”并联系统、高压氮气系统改造等五个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积极开发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   三、坚持超前理念,抓住主要矛盾,强化管理,全面推进,追求工程建设的高速度   在充分吸取过去工程建设成功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强化宏观控制,紧紧抓住影响工期的关键环节,超前思维,超前计划,全力以赴,努力加快建设进度。   1、突出强化设计环节。设计出图是工程开工后普遍面临的第一个突出环节。由于工期紧,倒排网络计划,使设计出图首先成为与施工计划相矛盾的问题。在时间紧、设计量大、涉及专业多、人员少的情况下,我们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方面,及时调整业务职能,改由济钢院与外委设计单位签订合同,负责设计监理,以加强对外委设计的管理和两院之间的业务联系,提高效率。一方面,在济钢院建立工程项目和项目人员动态管理网,根据工程缓急和外部资料的到位情况,随时进行人员调整,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加班加点,工作高负荷运转,最大可能将设计出图对施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工程设计工作的新突破。   2、突出强化物资供应工作。近几年设备材料卖方市场的特征明显。对此,我们坚持超前思想,坚持把克服困难的立足点牢牢地放在加强内部管理上,放在思想观念的转变上。提出供应工作要转变角色,由接受厂家服务到为厂家服务,由被动地接受采购计划到主动地催要采购计划。提前对某些重要设备在企业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对设备的运行质量、制作工期、价格和厂家信誉等信息进行全面掌握,确保重点设备订货不留隐患,加快订货各环节的工作效率。在职能部门内部成立了各专业组,由责任单位科室改为各专业组,细化工作和职责,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人员调整,充分发挥每个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在关键设备供应严重拖后直接威胁工期总目标的关头,多次多人、长时间在厂家监制,全力争取供应,从而保证了施工进度,确保了总工期。   3、进一步强化施工进度管理。网络计划是工程施工组织的灵魂,计划中的关键节点是工程进度的阶段性目标,也是施工组织在每一个阶段的努力目标。在施工管理中,我们坚持以高标准的阶段性目标促进工期总目标,加快施工进度。通过及时对工程网络计划进行调整,重新确立工程进度的关键节点,以此将各阶段目标前移,工作前移,带动各环节工作尽量超前,加快效率,争取主动。以实现关键节点目标作为施工组织的核心,统一认识,统一施工、设计和供应各项计划要求。针对节点提前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紧紧抓住重点区域的主要制约因素,强化指挥协调,细化作业计划,加大施工力量,全面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地加快施工进度。关键节点目标的确立,使工程施工始终处在十分紧迫的状态中,提高了设计和供应等各项工作的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为工程早日竣工投产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成本意识,系统优化,努力追求工程建设的高质量、低成本   质量是工期的保障,是“精品工程”的基础,是百年大计。我们坚持把质量放在工程建设的第一位,认真抓好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牢固树立工程建设的成本意识,系统优化,努力降低工程造价,节省工程投资。   一是抓工程的“大质量”。从前期开始严格把关。坚持对每一项重点工程的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组织行业著名专家学者和济钢设计院、生产厂、物资供应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大型审查会,分系统、分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确保设计方案不出大问题。针对以往接口设计易出现问题的情况,在内部重新制定了相关技术文件和规定,坚持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去年,济钢院实现了设计方案优化率百分之百,从源头上提供了质量的保证。   二是严把物资进场的检验关。在对重点设备进行监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隐患的同时,对进场的设备和材料,组织施工单位、供应商、指挥部和生产厂共同进行质量复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现场无法处理的设备,坚决退回厂家重新制作,尽最大可能地将隐患在安装使用前消除。   三是严把施工过程质量关。施工前紧密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吃透设计意图,努力防止设计中的问题带到施工中。坚持要求施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质量、安全、技术和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等管理措施,认真审查,不符合要求的责令修改,强化现场监督;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工序施工的全过程质量监理,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工序检验,做到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四是发挥生产厂优势进行质量把关。坚持在质量问题上生产厂的意见就代表指挥部的意见,一切满足生产要求的原则,鼓励生产厂全方位、全系统地进行质量检查,及时整改,使建设与生产有机结合,促进了工程尽快转入正常生产。   五是强化成本意识,严把各个关口,努力降低工程费用。坚持设备、材料和施工队伍公开招标;严格预决算审查;优化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在2#1750m3高炉平面布置设计中,围绕着不拆除在用的两跨厂房,在极其狭窄的区域内实现工艺布置,开拓思路,确定由常规的一条直线上料主皮带,改为折转的两条皮带,将辅助设施合并布置,既保证了炼钢生产不受影响,又节约了新征土地费用。焦炉工程通过采用大型煤仓储合一的设计,在10.45万平方米的区域内实现了工艺布置,占地面积为常规的60%,节约工程投资近1400万元。   五、加强基础管理,积极探索新的基建管理体系,为加快工程建设提供保证   近年来,随着重点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管理上不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适应新时期济钢建设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全面总结过去工程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强化领导,实施组织再造,理顺关系,加强基础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取得了显著效果。 实施统一领导下的项目经理管理方式,是大规模项目建设的需要。我们本着建设为生产服务,建设与生产相统一,有利于项目尽快达产的原则,选派了有生产领导经验和项目管理经验的同志担任项目经理,配备专业技术骨干。在项目论证、技术交流、厂家考察、施工管理各个阶段,充分依靠各项目部的力量。在某些重大工艺和技术问题上,充分尊重项目部的意见,使工程建设自始至终贯穿着一切满足生产要求为目的的宗旨,有效地避免了建设与生产可能出现的某些脱节现象,为工程投产即达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根据不同工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项目管理方式。1700热连轧是我国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项目,针对该项目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复杂程度高、济钢缺乏相应专业人才和建设经验的实际,为使项目尽快建设和投产,我们采取了由乙方总包的方式。为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引进了社会监理机构,对1700热连轧等五大项目进行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和安全监理,既解决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也对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几年来,我们在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推动了企业的和谐高效发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兄弟企业的先进经验相比,与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研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经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加大自主创新,深化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实现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