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智全 向永川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2011年9月17日上午,重钢新区炼铁厂3号高炉前铁花飞溅,铁水奔流;2011年10月14日,在重庆市“建好一号工程”劳动竞赛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国十九冶集团荣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并在重庆市“建好一号工程”劳动竞赛中荣立集体一等功,中国十九冶集团重钢3号高炉项目经理孟利军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荣立个人一等功。荣誉背后,凝结了“西部铁军”的汗水、智慧、团结和感动,当然还有数不尽的艰辛。

打硬仗突出重围

2009年12月31日,重钢3号高炉工程举行开工仪式。但工程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种种问题,真正的开工时间拖到了2010年8月15日,留给建设者的时间被严重压缩了。按时完成工程,对于重钢工地上的十九冶人来说,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面对“前拖后追”的紧迫局面,13人的项目部一组建便迅速工作,精心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细化施工计划,实行现场技术管理,及时调整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人力和机械配备,迅速形成大干局面。

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项目部吸取2号高炉施工经验,先安排场地道路及埋地管道施工,使施工现场有一个良好的交通条件,为钢结构构件和设备进场施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调整施工顺序,对施工中有冲突、有制约因素的环节进行调整。

在有力措施的支撑下,项目部全体员工一鼓作气,争分夺秒,2011年2月21日,重达650吨的炉壳准确定位,3号高炉炉壳顺利实现封顶。“重钢3号高炉炉壳成功封顶,‘西部铁军’给力!”业主由衷赞叹到。

按照网络节点的要求,重达70多吨的固定受料斗必须在4月22日吊装完毕。21日是个雨天,外协队伍冒雨干了一个上午,人人浑身湿透了,不少人都有怨言:“我们是出来打工的,不是出来卖命的。不干了!”

正在利用间隙吃午饭的项目部机装作业队长王蜀平得到消息后马不停蹄来到现场,此时外协队伍只剩下一个人。王蜀平深知这个节点的重要性,他转身进入仓库把手套、劳保服穿戴好,自己冒雨上阵保节点。

外协队员看到项目管理人员冒雨亲自上阵了,都感到不好意思。于是,大伙换了衣服后全都回到现场,完成了项目部要求的节点。

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遇到的困难远不止这些。

施工中遇到困难找谁?找张永红!

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敢于大胆管理是项目部人员对张永红的评价。项目副经理张永红,文质彬彬,一副书生相,别看他个子不高,但却是攻坚克难的好先锋。自进场施工以来,张永红一直负责主持工程例会,检查、考核施工进度,安排部署重点施工任务;带领管理人员靠前指挥,跟班作业;调配、指挥管理和作业人员。他长期坚守现场,为确保高炉的全面建成顺利投产,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在施工中,出现了C1、C2水渣抓斗吊安装上后,试车时会和行车驾驶室发生碰撞的问题,此时离出铁只有4天时间,这可急坏了项目上的技术人员。主管施工组织和技术的部长孙勇便首当其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勇几乎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施工建设场地上,对上联络、协调,对下安排、部署。经过讨论,终于“会诊”出解决方案:把驾驶室往后移600mm,侧移700mm。虽然只是“一后”、“一侧”,可全是高空作业,难度不小。十九冶紧急时刻彰显出“高炉王”的技术风范,只用三天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保证了出铁。

涓涓细流,终集成海。“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十九冶充分展示了在高炉建设方面的技术实力,确立了十九冶在重钢新区建设战场上的主战单位地位。

树和谐以人为本

月是故乡明。在外施工远离家人,项目部领导不仅在工作上对大家给予支持,在生活和学习上更是像家长一样尽可能多的给予关心照顾。“生产、生活同时抓”,基本上实现了“办公专业化、宣传统一化、宿舍家庭化、伙食多样化”,使全体员工对项目部既有“家”的温暖,又有“家”的责任感。

人是故友亲。施工高峰段,正是重庆天气最热的时候。各作业队买来保温桶,在食堂用一次性饭盒冻冰块,准备冰镇菊花茶、酸梅汤,保证了酷暑时施工现场冰镇饮品供应不断。并且给每间屋子租来冷风机,保证晚上工人们能休息好。在保节点、抢工期的时候,作业队每晚为工人提供一盒牛奶两个面包,保证工人精力。

重钢3号高炉项目建设平面窄小、立体空间交错、交叉作业多、高空作业频繁,这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安全压力。“安全工作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是每一个人的事情”。项目经理孟利军强调。

在安全管理上,项目部除了宣贯与重庆市、重钢同步的安全三级教育,还同外协劳务工签定安全合同,要求进场后严格执行三级教育。并制定安全管理细则下发到各作业队,严格按考核达标。同时,项目部每周召开安全会,进行安全大检查;班组每天召开十分钟的安全例会,作业队每周一定期召开安全会。

在安全监控上,人人监控,全员参与。从项目经理到普通员工,人人都是安全员。项目部的人下工地看到有安全隐患时,自己能处理的就把安全隐患给消灭掉,不能处理的放警示牌,做明显标识,以备及时整改。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声誉、市场,也关系到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3号高炉出铁非常顺利,证明它的质量是受控的、过关的。”这是重钢集团副总经理董荣华在3号高炉竣工投产庆功宴上的话。质量可控,质量严格按照质保体系执行,保证了3号高炉优秀的品质。

“过程中发现问题不可怕,不处理就可怕了。”项目总工程师李铁军说。混凝土浇筑中严把关;钢结构出厂前请专业的攀枝花天誉检测公司对焊缝进行探伤检测,合格后才允许出厂。

正是这一条条严格措施,保证了3号高炉淬炼出来的铁水特别通红,分外明亮。

技术创新立形象

“没有系统科学的总结,再好的资源也无法启动创新的引擎。”

在重钢3号高炉施工的过程中,项目部对比2号高炉,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施工操作办法和先进工法。

为给钢结构构件和设备进场施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项目部对施工中有冲突有制约因素的环节进行调整,主通廊和高架桥先施工,为筑炉施工时耐材能直接运输到出铁场创造有利条件;在高炉施工初期工安作业队任务不很饱满的情况下,先行安排外线管网的施工任务,错开施工高峰时段人力资源组织紧张的情况,尽量达到平衡使用人力资源的目的。

主皮带通廊A1段先于炉顶70.5米框架梁吊装。上料系统主皮带通廊A1段与高炉本体连接,长71米、宽5.35米、高5.35米、重120吨,安装高度标高70米,是整个3号高炉吊装单钩最重、难度最大的一钩。由于通廊机头位于高炉炉顶61.975米平台和70.5米平台框架梁之间,如果框架梁安装完毕后,再将通廊“穿”进两层平台之间,不仅增加了吊装作业的难度,还加大了安全风险。对此,项目部打破高炉建设的常规工序,果断先吊装A1段通廊再安装70.5米框架梁,使得通廊A1段吊装就位的空间达12米,仅用时70分钟就吊装就位,既保证了炉顶框架安装工期,又降低了通廊吊装的难度和安全风险。

“创新出安全,创新出质量,创新出工期。”多次的实践,深入的研究,反复的对比,让项目部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科技创新,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关键是节约了大量工时,确保了业主要求的工程进度。

一路风尘,一路凯歌,座座高炉耸立在十里钢城;一路继承,一路开拓,十九冶人让重钢感动。铮铮铁骨,满腔热忱,十九冶人以优异的业绩回报重钢,回报重庆;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十九冶人在重钢市场干出了名、有特色,为进一步开拓重钢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重钢3号高炉,是十九冶人用汗水凝成的一曲凯歌,这曲凯歌,已奏响在长江畔的十里钢城,浩浩荡荡,高亢豪迈。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