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8日,一个庞大的“中国灯笼”被“挂”在了洁白的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冰盖上。中国十七冶集团参建员工不畏艰辛、不惧南极大陆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克服了远涉重洋的种种不适、极地严寒的考验,生活的极度不便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经过53天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建站任务。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2月8日向泰山站致信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十七冶集团建设者凭借过硬的技术、出色的表现,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战役,他们是为十七冶的荣耀而战,为中冶集团荣誉而战,为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事业而战,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勇士。
勇挑重担 充分准备
中国南极泰山站位于东南极内陆冰盖腹地,距中山站
522公里,距昆仑站约
60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76度58分,南纬73度51分,海拔高度
2621米。年平均温度
零下36.6℃。“泰山站”,其名称寓意
坚实、
稳固、
庄严、
国泰民安等,代表了
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含义。但是要想在南极洲大陆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树立起一座总建筑面积1000㎡,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的庞然大物,其难度是一般人也能想象得到的。
十七冶人是具有创新拼搏精神的。2013年8月,工程正式开始钢结构制作,面对项目任务重,工期短的实际情况,且在十七冶历史上还从未有过类似施工经验,十七冶并没有“等、靠、要”,而是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深入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找准问题,明确责任,制定方案,全面推进工程进度。
因为工程安装现场环境非常恶劣,施工难度很大,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建筑施工机械,所以这次泰山站的主体建筑是先在国内事先进行组装,然后再进行拆解之后,运到南极现场,再次进行组装,尺寸上不容许出现任何差错,制作精度要求非常高。为克服高寒地区对钢材的特殊要求,公司采用了低温容器钢,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泰山站使用的钢材最低可耐受
-70℃至
-100℃的低温,而一般耐低温钢材只能承受
-40℃的低温。拉力试验、探伤试验等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并重新编制了焊接工艺评定,创造条件全力推进工程建设。至
8月29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根钢柱焊接结束,南极泰山站基础底座及下柱制作任务顺利完成。
10月15日,工程钢结构预拼装完成并通过验收。
远涉重洋,为了企业的那份荣誉
2013年11月7日,中国十七冶集团10名项目施工人员搭乘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科考船驶向南极大陆。
12月3日,经过在大洋上近一个月的颠簸,他们顺利到达我国中山站科考站并在附近的南极冰盖将280余吨建设物资进行集结。
12月24日深夜,他们历时7天用雪地车和雪橇穿越500多公里路程将建站物资运抵项目工地。
短暂休整后,项目就进入到紧张的施工阶段。泰山站所在区域终年为冰雪覆盖,没有一块裸露的岩石,冰盖厚度达到1900多米。作为一座建在雪地上的、没有“着地”的建筑,地基处理成为了施工中最先遇到的难点。建设队员首先开展泰山站的冰基建设。即在冰面上挖一个面积
200平方米、深
2米的基坑,并采用创新的筏板技术、结构找平技术等,使泰山站能够牢固地矗立起来。然而,当基坑挖到
1.5米时,意外地发现基坑内出现了4条冰裂缝,最大的裂隙达到了
20厘米。冰层上出现如此大的冰裂缝,究竟是板块运动所致,还是热胀冷缩导致的表面开裂?若是前者,则意味着这里可能会有地震的危险。队员们随即开展了冰裂缝查探工作,发现这些裂隙的方向并不规则,位置也在浅表,因而判定是冰层表面开裂。于是,队员们对基坑内的冰裂隙进行挖深、回填、压实处理后,继续按照设计图纸作业。
就在施工队刚刚从冰裂隙带来的一场虚惊里走出来,队里仅有的两台吊机其中一台竟然发生故障,结果只得临时调整为由一台吊车独立吊装,这也意味着队员们必须加班加点,“物力不足人力来补”才能按原定的时间完成任务。
战风斗雪,树MCC丰碑
在南极,几乎每天都会刮风,区别只是风的大小,南极地区高寒、多风、强辐射的自然环境加上项目建设时段正逢极昼,为户外施工增添了不少障碍。一般像南极内陆四五级的大风天是经常见的,在国内,这样的天气,作业就要停止。但在南极,只要风不是太大,兄弟们就不愿停。这背后有建设者的荣誉和自尊,还有为企业争光的信念。“别看冷成这样,我们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一点都感觉不到冷。”
虽然困难大,但他们丝毫不敢懈怠。根据施工计划,工程进度细化分解到每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2月27日,工程筏板基础安装完毕,为工程顺利完工打下坚实基础。2014年1月2日下午两点半左右,“泰山站”完成了钢结构主体的封顶作业,2月8日顺利完成建站任务。在这50多天,团队没有一人因个人原因而误工,没有一项工程计划延期完成,没有一道工序返工。参与项目建设的十七冶冶金工程技术公司领队张强说,在50多天工期中,大家只有大年初一那天上午休息了半天。
为了对祖国和企业的那份忠诚
放着家里的亲人不顾,却选择漂洋过海远赴南极大陆。作为南极泰山站建设的主力军和开拓者,十七冶员工风餐露宿,舍小家为大家。“在这样的工程面前,个人荣誉算什么!”这是领队张强这几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10名十七冶参建员工的共同心声。
张强说,施工那段时间,正赶上南极没有黑夜,他们的作息全靠钟表,“在外干活要带专用眼镜,回到屋里睡觉要拉窗帘才行。”“平时吃饭主要是国家配发的航空食品。”“在那里,很少能吃到新鲜蔬菜,不过有水果,都上冻了。” 营房都是集装箱式的密封房屋,由于要抗严寒,玻璃都是3层的,屋里有暖气,电力来源都是靠发电机发电。由于低温严寒,张强和同事们不能洗澡,不能洗衣服,内衣都是国家配发的专用衣服。洗澡更是奢望。“都是用专用的湿巾擦洗。”张强说,不过湿巾也是定额的。
“在南极这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地方承建工程,不仅代表着我们的企业,也是代表我们的祖国,心中有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10个人的思想也很统一,就是按时把工程保质保量建设好。”他们中最大的44岁,最小的才23岁,就是这样的团队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用自己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十七冶的事业默默付出;他们以坚强意志和无悔忠诚,在“白色大陆”上挂起了中国灯笼,让中冶集团蓝色旗帜在南极大陆上高高飘扬。 (中国十七冶集团 王 洋)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