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夏,各地旱的旱,涝的涝,极端天气肆虐,而衍生的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等等地质灾害,呼唤着有责任心的企业前来筑起生命防线。

2017年4月,国土资源部签发2017年第10号公告,中国十九冶集团获准新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甲级资质和施工甲级资质,加上两年前已成功申报的设计甲级资质,中国十九冶集团一举成为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集地质灾害治理勘查、设计、施工“三甲”资质为一体的企业。

中国十九冶集团在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和实践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时期就开展过各种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技术和实验观测数据。2008年,汶川“5.12”地震和攀枝花“8.30”地震及由此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产财产安全带来的极大危害,更加坚定了十九冶人攻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决心,参与地质灾害治理既是公司产业发展和延伸的需要,更是履行央企社会责任的使命和必然。

源于责任,精于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危险与挑战系数极高的工作,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实力,中国十九冶集团将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研发能力作为做强做大地质灾害防治业务的首要途径。

专业实力:中国十九冶集团具备岩土勘察甲级资质、工程设计甲级资质,拥有完备的中心实验室以及强大的工程检测能力,并着力把这些优势专业和技术实力进行整合,打造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全产业链,将发展地质灾害治理专业作为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打造非冶金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产业板块。

研发能力:中国十九冶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攀枝花天誉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组建了“中国十九冶•攀枝花市山地灾害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并以此平台积极开展与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攀枝花学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合作,完成多项科研课题。

人才合力:中国十九冶集团一方面加大相关软硬件的投入,引进多款岩土设计、计算和仿真计算软件,致力于加强技术攻关,打造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学习、培训、引进”三步走措施,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各类技术人才;多次组织技术骨干赴相关院校进行业务交流学习,掌握前沿理论、研究现状和新技术、新材料信息;组织参加各类外部培训和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内部培养二十余次,累计培训技术人员百余人次。目前,“山地灾害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中有博士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或研究员、副研究员职称的技术专家13名,主要技术研究人员中博士2人,硕士8人,大学本科19人,初步打造出一支研发能力强、科研技术高的技术人员队伍。

源于责任,臻于实践

山地灾害防治工程,其难点在于急、重,危险性高。在多年的实践中,中国十九冶集团立足难点求突破,解决工程的疑难问题,高质量地完成了20多项边坡治理、地灾勘察、地灾检测、地灾评估项目。

在四川会理昆鹏铜业冶炼分厂北面边坡治理工程中,边坡治理工程量达4万平方米,边坡高达72米,坡体上部出现滑坡,导致皮带廊柱子倾斜,情况危急,治理难度非常大,技术人员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滑坡治理方案,最终采用土方回填碾压、土工格栅加筋、挡土墙、排水等措施对边坡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皮带廊恢复正常运转,厂区设施安全得以保障,并且还为厂区增加了一块填平场地,受到了业主的好评。

在攀枝花渡口桥南连接线、密地桥南两处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由于遭遇大雨,两处边坡存在垮塌和滑坡的隐患,严重威胁城市主干道交通通行和过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被列入攀枝花市政府应急抢险工程。接到险情,中国十九冶集团迅速组织踏勘现场地质条件,结合实际,制定了详细合理的治理方案,采取单、双层钢筋网锚喷支护,嵌补修坡,安装主动防护网,危岩单体加强锚杆等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有效整治了垮塌和滑坡的隐患,保障了城市主干道交通通行和过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中国十九冶集团依托项目实施,积极开展相关科研试验和各类技术监测,如在多个深基坑支护项目和边坡地灾治理项目中开展锚固桩变形试验、位移监测等各类科研试验,获得了大量的技术数据,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争取上级技术资金支持和自身科研经费投入约300万元,完成了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研究制定的《冶金行业设备基础后置螺栓技术规范》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完成的科技成果《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变形状态控制设计方法研究》经中冶集团和攀枝花科知局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个研究课题获攀枝花市科技进步奖。

源于责任,忠于责任。中国十九冶集团将借助获得“三甲”资质的有力东风,坚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地质灾害治理方针,做强做大地质灾害治理专业,把地质灾害治理防治技术运用到美丽乡村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以一项项优质工程筑牢生命防线,守护广袤山川。 (作者单位:中国十九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