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涓成水汇聚成河,奔流入大海。

他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就像那片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

他孜孜以求,锐意进取,用“不服输”的敬业精神和“不能输”的专业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绘就了一幅不平凡的人生画卷;

他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豪情壮志,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新面貌新作为。

他就是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冶宝钢李伟伟。参加工作18年来,在亚洲第一矿石中转深水大港工作的他,把爱国强企的情怀、精湛高超的技能深深融入到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他从起重机操作工到矿石中转码头生产管理人员、科技创新人才,先后获得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届、第三届舟山市技能大师及舟山市李伟伟技能大师工作室,舟山新区高层次人才等荣誉称号,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初出茅庐敢于有梦——求知、求索

歌德说: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2000年,地标:浙江舟山嵊泗,刚刚年满18岁的李伟伟成为了第一批进入宝钢马迹山港工作的员工,并赴上海进行卸船机学习。成为岛上唯一企业的员工,李伟伟感到格外自豪,家人也一再叮嘱他,好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一年的学习,没有诗和远方,带回岛上的是厚厚一摞,精心整理成册的教案知识与操作经验。这些正是他成为卸船机岗位驾驶作业佼佼者的重要原始积累。

在马迹山港区,李伟伟只要有时间,就会专研业务知识。对业务近乎痴迷,他快速适应新的工作。不足2平方米的操作室,不仅是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考量的平台,也是他每天俯视卸船机两条平行线轨迹的“一方天地”。掌控手柄的是责任心,逢卸船高峰期,去趟卫生间都是件“大事儿”。

日积月累,诸多船期紧张的难题,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在港区组织的卸船机司机技能比武活动中,李伟伟凭最优异的成绩,展示出“大师”风采。

李伟伟不仅操作技能强、排障技能高,且多年来没有一次违章记录,他操作的卸船机实动能力与通算能力均在港区“首屈一指”。在日常作业中,他总结提炼出《抓斗内部钢丝绳弹出安全处理操作法》与《作业中抓斗快速设定法》两项操作法,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卸船机司机的两大难题,促使他在操作岗位“嫁接”技术创新的思维。

独当一面勇于追梦——爱岗、敬业

进入马迹山港区,远远看见一个巨大的钢铁长城雄踞海上,彩旗飘扬,穿着“中冶蓝”工作服装的工人在高处深入大海的港机上忙碌,亚洲第一矿石中转深水大港——宝钢集团浙江嵊泗马迹山宝钢矿石中转码头,色彩斑澜,犹如画家的颜料盘。

在李伟伟带领下,一批检修骨干逐渐凝聚起来,作为设备检修技术体系的团队核心,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为设备检修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降本增效作出贡献。2013年10月,以李伟伟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这为培养一支具有精益求精、严谨细作的高超技艺,追求完美、创造极致的技术工人队伍,激发职工爱岗敬业、钻研技术、攻坚克难、创新超越,提供了技术人才保障。围绕马迹山港区现场的设备设施改进、为员工创造安全作业的工作环境主题、提炼现场作业先进操作技法、工法项目开展一系列创新活动。

2014年,工作室的《卸船机料斗给料槽改造项目》、《卸船机选择溜槽受料台综合改造项目》,创企业年度内经济效益300万元,为员工创造安全作业的工作环境改造项目18项,先进操作法3项,其中1项荣获舟山市港口实用专利与技术革新成果三等奖,参加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的昆山国际发明展上荣获1金2铜的好成绩。

2015年,工作室完成实施现场改善课题2项,产生经济效益235万元,和宝钢股份创新团队一起共同参与27届上海市发明展评选获3银1铜四个奖项,共同参与2015年全国发明展获1项金奖,一项新进操作技法获上海市职工优秀创新项目,并且工作室二名成员1名取得技师职称,另一名获得舟山市技术操作能手称号。


2016年,专利发明达到6项,其中4项专利事务所已经受理审核中;在28届上海市发明展中获银奖1项;第28届上海市优秀发明展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入围奖;参与第九届昆山国际发明展获1银1铜;完成实施现场改善课题《一种超长输送带卷取方法及其技术》项目,产生企业内经济效益近100万元。

2017年,工作室持续发力,在现场检修作业实际应用中提炼出《输送带翻面的驱动装置及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平均能延长港区输送带使用1-2年的使用寿命,减少输送带物料成本达百万以上,此项发明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短短4年间,李伟伟工作室完成现场改善课题项目,累积创造经济效益近700万元,参与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10项,专利1项,国内起重行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业务拓展勤于圆梦——传承、执著

工作室产生辐射效应,大师带出“大师团队”也很牛。作为优秀的卸船机司机,李伟伟担任起新人培训和带教工作。由于卸船机司机操作工艺的繁杂性以及岗位的特殊性,需要较高的悟性、能力及学历作基础。为此,中冶宝钢马迹山项目部打破从低岗位到高岗位内部招聘的原则,对外招聘新员工,李伟伟多次带领新员工前往上海进行培训。通过半年的培训,已有16名员工不仅掌握技能,而且逐步向自主管理过渡。

如今的大师不再是苦哈哈的“老黄牛”,他们当中很多人都走在科技创新前沿,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李伟伟就是这样,带领职工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技术协作等活动,为企业人才孵化、科研创新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多年来,工作室通过现场生产一线师徒带教员工109名,其中2人已取得技师技能等级,51人取得高级工技能等级。现在卸船机业务已初步承接,中冶宝钢马迹山项目部充分发挥资源一体化后的效率优势,有效地做到相互支持、优势互补,作业效率稳步提升,为全面接转卸船机业务奠定基础。

李伟伟工作室设在宝钢新大楼四楼。与徒弟讨论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他的日常。徒弟周军志常常感慨道:“在工作中遇到一个好师傅,是一件幸事。师傅言传身教,把自己掌握的技能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平时遇到难题,大家也会在工作室一起讨论,相互帮助。在这样的氛围下,工作室成为了一个人才辈出的摇篮,周安叶、杨晓虎多项发明专利在手,金益平、傅可杰舟山市技术操作能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在各领域内独占鳌头的能人。

成就别人,就是遇见最好的自己。2018年,李伟伟无私的奉献换来了意想不到的回报。“公司给机会让我们从劳务工转为正式工,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得益于企业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自身在岗位上的优异表现,前不久李伟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他成功通过了中冶宝钢“劳务派遣制员工择优转为合同制员工”考评,成为了公司正式员工。使他在岗位晋升、薪酬福利、入会、技术培训、选优评先、权益维护等方面与正式职工享受相同待遇,不断增强其幸福感和归属感。

回想起当天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李伟伟常说“这是对所有的劳务工来说更是一个激励。”向创新要效益,向指标要效益,中冶宝钢马迹山项目部打破原昼夜装船量16.0273吨,达到16.7420吨,使单月装船效率持续登高。这一年,也让中冶宝钢激动不已,在马迹山港实现生产业务全覆盖,为中冶宝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号召。

2018年9月,以解决马迹山港现场难题为目标,完成技能传承为主要目标,以实现智能港口为主要方向,中冶宝钢和宝钢股份首个技术创新共建工作室在宝钢马迹山港诞生,成为中冶宝钢与宝钢股份成立的首个技术创新共建工作室。

目前,共建工作室正在研发《千万吨级散装码头智能运维系统》,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无人机在马迹山港料场的应用,通过“无人机系统+AI+北斗集成应用”实现料场智能化、无人化;二是港口智能管理集成平台。目前,系统APP已投入试运行,可以实时查看生产全流程作业概况,了解生产报表等信息,提供皮带巡检人员动态巡视轨迹,并能预测下一班的人员尖峰投入、车辆设备的尖峰投入与现有人员设备的缺口便于管理人员进行预判,还会进行故障点报警提示。投入使用后,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减少皮带系统问题发生。

未来,共建工作室将对该APP进行系统完善和功能提升。随着《千万吨级散装码头智能运维系统》的不断研发,将为马迹山港真正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奠定坚实基础。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岁月轮回,李伟伟用智慧与力量,在执着中超越,秉承技能报国的夙愿,钻研奋斗,在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不负美好新时代! (中冶宝钢 郑园园 刘 棣)